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藏语的方言     
西羲郎  周炜 《西藏研究》2003,(1):104-111
用下位分类的方法来对藏语进行方言分类 ,难以详尽。综合现有的有关藏语方言的研究 ,中国境外藏语方言大致可以分为西部方言、西部革新方言、中部方言和南部方言四大类。西部方言的分布区域 ,在从巴基斯坦的巴尔底斯坦到印度的拉达克一带 ;西部革新方言的分布区域 ,在从喜玛恰尔和扑拉特秀邦的拉霍尔 (Lahul)和斯比提起 ,沿喜马拉雅山脉到瓦塔卢邦的噶瓦尔(Garhwal)地区 ;南部方言的分布区域 ,在从印度的锡克玛邦开始 ,经西藏日喀则地区的亚东 ,直到不丹中部地区。至于中部方言的分布区域较为复杂 ,可以从噶恩达克 (Gandaki)方言、中部古方言 /吉隆方言、几热尔方言 (Jirel)、落米 (hLo -mi) /喜萨巴方言、夏尔巴方言分布区域几个方面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2.
张四红  解丽丽 《中国藏学》2022,(6):161-173+219-220
尼泊尔是我国的重要内陆邻国,其境内散居着数十个与我国藏族同源异流的藏裔族群。自古至今,尼泊尔的藏裔族群与我国藏族在宗教、贸易等各方面都保持着密切的往来。其使用的藏语方言共有19种,不同方言间既有区域共性也有个体差异,但都和藏语拉萨话有着较大的相似性。这些方言在保留了古藏语大部分特征的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演化出一些新的语言特征,其中,大部分方言都处于濒危状态。对尼泊尔藏裔族群和藏语方言进行调查和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尼泊尔藏裔族群和其藏语方言的了解,有助于加强相关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有助于增进中尼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有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新术语的大量增加,虽然丰富了藏语书面语,适应了社会发展,但也出现了运用上的混乱,影响了不同方言区的人的交际。为此人们编著了大型词典《汉藏对照词典》试图巩固新术语的规范工作。但是由于地理条件、交通等的原故,现代藏语还未形成共同的标准口音之前藏语书面语和各方言的关系仍需慎重对待。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介绍安多方言的特点并根据外来词的发音来研究外来词在安多方言中的发音变化特点,外来词,也称借词,借词的类型分为两种,一种是音译,一种是半音译半意译,还有一种是意译,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汉语外来词到安多方言中的音译词汇。有的外来词发音在安多方言中变化显著,有的发音变化细微。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通过研究汉语的音译词音变来证明。这对于安多方言的外来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春梅  铃木博之 《民族学刊》2020,11(5):102-109, 154-156
本文针对分布在四川甘孜州康定市吉居乡的藏族语言进行分析。吉居话的语言所属在以往研究里没有共识,有属于扎巴语的意见和属于康巴藏语的意见。通过与藏文的对比,可见该语言为一个属于康巴藏语崩波岗方言群的土话,并非木雅语或扎巴语。基于与吉居话周边土话的比较,我们提出吉居话属于崩波岗方言群雅砻江组的假设性结论。本文的分析方法亦能作为识别康巴藏语中方言所属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孙宏开 《民族学刊》2015,6(2):69-76,122-125
中国西南地区喜马拉雅南麓西起巴基斯坦,东到尼泊尔、不丹、印度、缅甸、泰国、老挝、孟加拉、越南等国家,分布着大约300多种藏缅语族语言,有的语言还跨境分布。他们与北麓中国境内的藏缅语族语言有着十分密切的亲缘关系。跨喜马拉雅的藏缅语族语言研究就是要对这一带的藏缅语族语言的种类、分布以及发生学分类的简要情况、分类的依据等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7.
张建军 《西藏研究》2009,114(2):63-70
文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讨论藏语与河州汉语方言的接触历史,以及由此造成的藏语与河州汉语方言接触的历史文化背景;第二部分根据其接触历史和现实面貌,指出藏语与河州汉语方言接触主要有三种类型:文化型接触、地缘型接触以及商贸型接触.  相似文献   

8.
赤列次仁 《中国藏学》2023,(3):10-19+209-210
从昌都卡若遗址出土粟以来,粟在史前西藏的传播便是一热门研究问题,但是目前基于植物考古的资料十分有限,除了为我们提供一些关键的节点之外,尚不足以对西藏地区内部的传播问题加以全面把握。文章在考古发现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运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挖掘出历史文献与语言学上的一些新证据。从文献资料反推显示,至迟在吐蕃时期,以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带为主的吐蕃腹地似乎是没有本地种植粟的。从语言学材料看,粟名在上古汉语、古今藏语、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现代语,甚至现代南亚语的发音均显示出高度的一致性,因而认为它很可能与史前汉藏语系和藏缅语族的人群及其语言扩散事件有关。结合这一区域考古发现与历史语言地理学上的相关性来看,西藏地区最早的粟或是藏缅语族的群体从黄河上游携带至藏东的横断山区,再顺着藏缅走廊传播至中南半岛北部;西藏腹地史前遗址考古发现的粟,推测除了从横断山区向西沿雅鲁藏布江一直扩散之外,也不排除从高原南部喜马拉雅山地低海拔地区北进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日铃木博之 《民族学刊》2016,7(2):1-13,92-94
本文介绍藏语方言学研究中的地理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并利用此方法对所谓的藏语“康方言”进行分析,探讨其具体语言现象,并提出在以往藏语研究中常见的“康方言”并不成立,应将其理解为“语言复合体”之见解.由于方言学研究涉及的领域除了语言本身之外,还需要考虑地理关系及历史关系,其研究不同于普通的方言研究.本文主要讨论有关“康方言”的三个问题,通过实际问题的讨论了解到,方言学研究中绘制语言地图是一种不可回避的过程,通过地图能了解到各个方言群的分布地域,并加上地理、历史等人文信息探讨方言的形成,才能得到可信的方言分类.  相似文献   

10.
正2013年8月下旬的一天,本刊记者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中心广场遇到正在录制节目的青海藏语卫视的记者。四年一度的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本次在德令哈举办,盛会吸引了全国30余家媒体前来采访。而作为全国唯一的藏语安多方言卫视,青海藏语卫视对此自然更是非常重视,加大了宣传力度。本刊记者在一旁观摩,青海藏语卫视的工作人员便与记者攀谈起来。得知记者专程从北京赶来德令哈报道民运会,藏语卫视的同仁便热情地邀请记者,午餐后一起去体验一把电视媒体人的拍摄工作。这天下午的比赛在德令哈市郊外的海西那达慕民族运动场举行,项目是赛马、赛牦牛及马背射箭。藏语卫视的摄像师才宝和资深记者仁青才让打算一起去采些镜头。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蒙古语青海方言辞典》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及其编写特点等,进行了概括的分析和介绍,强调了该辞典在研究青海蒙古族文化、历史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方言和民族共同语言是语言在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两个发展过程.两者均是语言的变体,在人们的交际中,它们是传递信息、承栽文化的不可缺少的手段.在其存在和发展问题上,方言和民族共同语言的关系是辨证的,而不是对立的.更不是所谓的方言"干扰”和"污染”民族共同语言.它们既可并存,也可兼容,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方言是民族文化多样化的象征,是优秀文化的栽体,它不断地丰富民族共同语;而民族共同语则促进方言不断地规范化,使它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方言的规范化程度越高,其民族或社会的统一性就越高.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不仅有利于民族文化繁荣,而且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统一.  相似文献   

13.
This article explores both Englishness and nostalgia in the period drama, Downton Abbey (Julian Fellowes, ITV, 2010–). The story of the Earl of Grantham and his family engage the viewer's emotions by recreating a by-gone era, which could actually stir an acute reflexive nostalgia. Given its popularity, we will explore the ideological use of nostalgia for this contemporary performance of Englishness. Through a close narrative analysis, we will further analyse the meanings of both English estates and social class in the series. Thus, we will see how instances of collective nostalgia may reveal underlying cultural values.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于藏族情歌所蕴含的生产习俗、生活习俗、信仰习俗、审美观等进行了简要论述 ,认为藏族情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对它进行广泛、细致的研究 ,有利于我们对藏族民俗民风的深入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5.
彭超 《民族学刊》2022,13(7):94-100, 148
被认为是地球最后一块绿地的藏地,不仅是当代文学中“他者”与“我者”共同的“故乡”所在地,也具有相同的“悬置性”感受。这种“在而不属于”的生命体验是不同空间文化间隔性的表现,即藏地寻梦的幻灭与藏地故乡书写中的反现代性。当代藏地情结以地方性视野表现了当代中国的“现代性焦虑”文化困局。本文通过梳理中国近百年以来的现代化进程,指出现代性焦虑的发生与“激进现代化”以及后现代化文化之间具有密切内在关联。认为对当代文学中藏地情结与现代性焦虑的关系研究的现实性意义在于通过溯源当代藏地情结的缘起,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困局把脉问诊,指出如何完善现代性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16.
夏敏 《西藏研究》2002,(1):77-82
佛教传入西藏,对西藏社会形成上千年的深刻影响,成为藏族群众的精神支柱。他们把能够理解的佛教思想作为人生的价值取向,他们的日常生活与藏传佛教活动相互渗透,难分彼此,手不离经筒,口不停真言,成为多数群众的生活常规。他们并不清楚太多的佛教教义,但是在全社会浓厚的崇佛气氛熏染下,“他们早已视宗教信仰为生活习惯、人生准则,是须臾不可缺藏传佛教世俗化与藏族民歌少的东西”。①社会上层和僧侣阶层的体系化的藏传佛教传至民间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们称之为藏传佛教的世俗化。在佛教世俗化的日常生活中,百姓歌谣的唱诵常常…  相似文献   

17.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西藏学校要利用自身优势,充分发挥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功能,使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得到传承与弘扬。对此,要处理好主流文化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等的关系,拓展藏民族传统文化在学校传承与弘扬的途径,使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一代薪火相传,不断得到传承与弘扬。  相似文献   

18.
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导下,我区文化产业虽然有所发展,但文化的产业化程度依然很低。当今,由于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要进一步增强,所以,目前通过对西藏文化产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启动有效的文化产业运行机制;充分挖掘富有西藏特色的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实施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战略”、“特色战略”、“品牌战略”,利用文化产业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加快西藏文化产业化进程,使文化产业在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中充分发挥优势作用是必要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9.
藏传佛教吸纳印度佛教,特别是华严类与密教类布施理论,强调内财施的精神特质,即无我、无主体性信仰基础上舍财、舍我的布施,使其具有强大的经济资源动员和干预社会经济的能力.在近代甘青藏区,藏传佛教在多样化布施的基础上,吸纳社会财富,并通过寺院经济运营,成为区域社会的财富中心.其影响溢出寺院之外,以其消费能力与剩余资本存量影响着区域社会市场分布.此外,寺院集团的超经济剥削与宗教对农牧业生产的干预,则迟滞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其存在本身,也从一个侧面体现着政教合一制形成的宗教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