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选文中,台湾省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下文简称“台湾文学”)是来源之一。现如今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下文简称2022“新课标”)颁布的大背景下,初中语文教育中开展“台湾文学”的“整本书阅读”便成为了可能。因此,现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三个视点出发,勾连出台湾文学与2022版“新课标”的互动关系,从这种互动关系中展现《琦君散文》(1994版,下文略)对“整本书阅读”的多方位覆盖,揭示以《琦君散文》开展“整本书阅读”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文学台湾》从“文学叙事”和“理论想象”两方面描述了台湾文学的基本概貌、发展轨迹,填补了台湾文学研究的某些空白,还通过塑造“文学台湾”的形象对台湾问题进行文学审视。为此,作者打造了一个由还原的记忆世界、感性的理解世界和理论的想象世界构成的“三重世界”。它们在从知觉形象、感性形象和“抽象形式”上丰富着“文学台湾”形象内涵的同时,也使得《文学台湾》对台湾问题的文学审视具有文艺学、社会学的意义和思想史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1956~1960年间,《文学杂志》在视文学为宣传工具的语境中,坚守“文学”本位的编辑原则,为台湾现代文学的良性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石。它所坚守的学院立场,直接开创并构建了台湾现代主义“学院诗”传统。学院诗的第一要义,即在自觉坚守诗歌自律的基础上,建设性地寻求诗歌本体的变革与发展。学院诗往往会遭受“脱离现实”、“晦涩难懂”、“保守自闭”、“理大于情”的指责。对此,《文学杂志》编辑们有着清醒的认识,并从三方面做出了局部调整。  相似文献   

4.
台湾20世纪50年代后,文学“乡愁”强烈地显现出“遗民”内生性“故乡原型”的原始驱动力和顽强的中国民族意识。台湾文学的“乡愁”演绎着对中国文化之“根”的追寻和民族国家认同之思。分析台湾“乡愁文学”中的遗民情结,并由此影响两蒋时期在台湾岛内外社会政治因素关照下的“故乡原型”意象在文学“乡愁”中的独特存在,揭示台湾“乡愁文学”叙事中,“战斗文学”面具下“怀乡”的“乡愁”叙事、“女性文学”凄美牵魂的“乡愁”叙事和“无根”文学在原乡时空叙事下“乡愁”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5.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当代文学”,从文化、语言、民族的统一性来考察,应由三个“板块”构成:大陆文学、台湾文学、香港与澳门文学。这正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的三个“板块”相续接。近年来有三种研究倾向不利于把握“当代文学”的根本特征与历史定位,研究失去了历史感。“当代文学”这一文学时段,是五四启蒙精神与五四新文学传统从消解到复归、文学现代化进程从阻断到续接的一个文学时段,文学史在这里走了一条“之”字形的路。  相似文献   

6.
台湾文学的源头在祖国大陆,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晚明至清代中叶,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学通过文人游宦等方式传播到台湾,并且培养了当地的作家。清后期,两岸文学相互促进,台湾文学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作出贡献。台湾文学的发展出路,当今重要的是揭穿所谓“本土化”的面目,坚定地反对“去中国化”和反对“台独”。  相似文献   

7.
1980年代以来,传承中国新文学传统的台湾乡土文学因受“本土论”思潮的影响而被“台湾文学论”取代.当代台湾乡土文学的发展异变既是全球化语境中台湾本土文化的自觉应对,也和它与生俱来的政治意识形态因素息息相关.当代台湾乡土文学的发展异变并没有隔断中国新文学传统,所谓的“台湾文学”并不是独立于中国文学之外的文学形态,而是“文化台独”在文学上的反映,并非台湾文学自身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台湾新文学发展中 ,1 945年光复后创办的“台湾新生报”开辟的副刊“文艺”尤其“桥”在 1 948年间发起的一场文学论争 ,达成了两个带有全局性的重要目标 :用进步的、革命的文学消除“皇民文学”的流毒 ,占领文学阵地 ;以团结、统一的理念 ,澄清文艺思想 ,端正文学方向。这不仅给当时的台湾文坛点燃了一盏指路明灯 ,而且为后来的台湾文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至今仍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冰心作品在台湾广为传播,对台湾文学产生深远影响,也映射出不同时段台湾文学的发展状况。20—40年代,借助泰戈尔访华热、仓石武四郎的翻译和《新新》刊物的引介,冰心文学对形塑台湾青年反殖民意识和东方文明主体意识起到重要作用。50—60年代,受冰心影响较大的林海音、琦君、王鼎钧、“创世纪”诗人群在参与台湾文化重建过程中,丰富了母爱主题散文、社会问题小说、“冰心体”小诗等创作,以文本模拟互文的关系,助力台湾文学发展。60—80年代,苏雪林、夏志清、余光中等学者对冰心抒情性诗文的讨论,成为透视台湾“西化”风潮下“反传统”和“反西化”问题的重要维度。90年代以来,即便在台湾“本土化”的氛围下,很多台湾作家、学者仍认同冰心是“文坛祖母”,冰心作品被编入台湾教科书,持续影响着台湾的小读者。大量第一手报刊资料和台湾作家的口述访谈表明,百年间冰心文学在台湾的影响赓续未断,并由此推动了台湾文人创造出新的文学境界。冰心文学的价值意涵及其话语延伸空间的互构关系,奠定了其在两岸文学谱系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浦忠成的《台湾原住民族文学史纲》,注意原住民文学的特点,处处让人感受到与汉人殊异的语言习惯和生活模式。三本“台语文学史”将方言文学看成是台湾的特有文化现象,将台湾文学研究扩大到很少人问津的领域,但认为只有母语文学才是台湾文学,这就有排他性。上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的台湾区域文学史编写,以人文地理或历史地理为标尺,文学史在名称上多用“县”或“市”而少用“地区”,这便受到视野的局限。  相似文献   

11.
1988年7月台湾出版孟·伊德木札布著《蒙古文学史话(13世纪——15世纪)》一书,中央文物供应社出版发行,列台湾一百五十九种“中华文化丛书”之一种。全书约二十五万字,是我国台湾地方出版的第一部有关研究蒙古族文学史的专著。该书“前言”写道:“世界各国的学者们,自18世纪开  相似文献   

12.
8月3日,台湾当局领导人陈水扁在向极端台独组织“世台会”发表讲话时,公然声称“台湾跟对岸中国一边一国”,鼓吹“公民投票”决定“台湾前途”,在台湾社会引起强烈震动,并受到全球华人异口同声的强烈谴责。舆论认为,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表明他已彻底撕掉伪装,暴露出其顽固“台独”分子的真实面目。人们还记得,2000年陈水扁上台时曾作出保证不会宣布“台独”、不会推动“两国论入宪”、不会推动改变现状的“统独公投”等“四不一没有”的承诺,如今,他公然抛出“一边一国论”,直接挑战一个中国原则的底线。分析陈水扁一贯…  相似文献   

13.
《文讯》是台湾当代最负盛名的文学杂志之一。创刊二十五年来,以文学史料整理保存、文艺评论、文学研究为办刊目标,记录和见证了台湾当代文学的发展。在艰难的办刊过程中,本着“重建文艺伦理薪传文学智慧”的精神,以十分活跃的文化个性和运动性的作业范式,创设了“文艺界重阳节敬老联谊活动”、“青年文学会议”两大品牌,并动员了台湾文学场域的各种力量共同参与,形成届次化、社会化、品牌化的办刊特点,在全民拼经济、文学边缘化的台湾社会,自觉承担起文学资料建设与服务中心、文学研究规划院、文艺界人士联谊会等多种角色,赢得了台湾文艺界的普遍赞誉。  相似文献   

14.
魁贤先生惠鉴: 衷心感谢您寄来对《现代台湾文学史》的评文,并同意在大陆发表这篇评文。您的“初评”提出的问题值得我们主编集体认真严肃的反思和引鉴,自然也对大陆研究台湾文学的同行提供了重要的惕励和参考。近些年来,海峡两岸关于台湾文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都有了迅速的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教授在这方面投注了相当的心力。但是,在研究中一些不同观点的讨论交流显然是不够的。《中国时报》去年春天报道台湾笔会主办的“二二八”文学会议中提到,一些台湾学者“开始想研究台湾文学,但他们发现,即连‘台湾文学’的定义,也颇有争议”。诚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文学本体论往往把文学当作一个固定不变的对象来看待 ,试图寻找文学某种稳定的本质特征 ,回答“文学是什么” ,把文学的某一属性当作文学的本体 ,模仿说、表现说、形式说所走的都是这一路子。本文认为 ,传统文学本体论提问的方式是错误的 ,不应该追问“文学是什么” ,而应该追问“文学如何存在”。从这一角度看 ,文学就是人类的一种对话方式 ,是作者和读者以文本为核心进行的心灵交流。这一对话是双向逆反的过程 ,并且包含了各种复杂的对话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两岸文学交流不是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一个中国”是两岸文学交流的前提,必须抛弃“台湾是台湾,中国是中国”的分离主义思考模式,才能走出两岸文学交流的困境,摆脱交流与认识不衔接的现状。  相似文献   

17.
第一印象     
杨福久 《新少年》2014,(4):22-23
“第一印象……”尤大为一边快速地蹬着自行车,一边默念着。 “请停下来!”站在交通岗上的警察走了过来,以手势示意他下车。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20年代,以张我军为代表的台湾知识分子抱着文化朝圣的愿望最初进入中国大陆文学界,并将大陆新文学运动之风引向台湾,但台湾文学却由于当时台湾的日治身份而并未被中国新文学作家和中国新文学界所重视。这种现象持续到30年代,台湾文学依旧被当作“外国文学”引介。直到40年代中后期,台湾光复前后,《文艺春秋》的主编范泉始在刊物中集中介绍台湾文学,将台湾文学拉进“中国文学”的视野之中。本文力图梳理这种微秒的变化,并分析产生这种变化背后的社会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9.
所谓“雄浑”,即雄壮浑厚。它是盛唐诗歌最突出的美学特征。它以著名的“盛唐气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写下了最壮丽的一章。而最能反映这种“气象”具有的慷慨昂扬的精神风貌和雄壮浑浩的艺术形象的,无疑是边塞诗。一边塞诗的“雄浑”美,表现在抒情言志时,抒情主人公往往具有崇高的人格美。就抒情的“雄浑”而言,“雄”即诗歌感情的雄壮豪放。“浑”的原意为浑沌、混茫,  相似文献   

20.
象牙海岸的首都阿比让被誉为“黑非洲的小巴黎”,到处餐馆林立。其中几家专门烹调中国风味菜的餐馆格外引人注目,并且挂的诸如“北京塔”和“金龙餐馆”的招牌。 以“金龙餐馆”为例,里面布置得富丽堂皇,天花板上龙飞凤舞,悬挂的宫灯样式各异,墙上的几幅字画格调高雅。在厅堂之中,关公的塑像威武有神,充满阳刚之气。 每当走进餐馆.顾客们便感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