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研究领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并形成了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克里夫.贝尔的反省价值道德教育理论、拉思斯的价值澄清道德教育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道德教育理论等。这些道德教育理论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有以下方面:树立“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德育观;创新德育方法,强调体验,注重对话;构建“开放式”的德育活动体系;开发和设计“生活化”的德育课程。  相似文献   

2.
卢建华撰文指出,新世纪,特别是近一段时期以来,随着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道德教育理论研究在理论形态、理论方法和理论主题等方面取得一些新的成果,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态势,具体包括:(1)关注德性主体的生命性、体验性,强调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引导主体生活建构,理论形态由注重单维客体内化向多维主体生成转变;  相似文献   

3.
道德教育价值取向上,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是影响较大的两个流派,他们在价值观上是片面的,在认识论上是形而上学的。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把"学会关心"作为其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确立了全新的"关心本位"教育观,有利于促进道德教育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辩证统一,并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蕴含着理论与现实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我国社会对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基本期待 ,就是教会人们选择大的价值取向。主体性道德教育是现代道德教育的基本趋向。这表现在强调主体道德素质的培养 ,注重个性教育 ,深入德育功能认识 ,反对单纯的道德灌输。人文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石 ,生活世界是德育教育的根基等。这些将在 2 1世纪的我国学校道德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5.
国外道德教育主要有近代"理论教育"、现代"自我教育"和当代"新德育"等多种模式,尤其是当代德育注重统一协调、尊重个性和心理学研究.借鉴国外德育模式的最新进展,对于构建高校党员道德建设机制,就是要建立起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实践机制、自我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美育研究要取得新的成绩,必须以人生论为逻辑起点,并努力实现作为"教育价值观"取向的美育和作为独立成分的美育的有机融合.最近十几年来,当代中国美育研究呈现出内容实践化、视野扩大化、方法科学化的趋势.美育研究面临的的主要课题有美育的本质问题、培养"生活的艺术家"问题、促进创造力发展的问题、脑功能开发问题、美育具体实践问题、大众审美文化问题等.  相似文献   

7.
赵阿华 《学术论坛》2007,3(2):34-37
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与学生生活脱节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不高的根本原因。要使学校德育有所成就,就必须构建生活德育模式,把理想化的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中,以道德主体为核心,围绕其社会现实生活进行道德教育。文章从生活德育的理论依据、优势分析、实践设计等方面进行研究,从而丰富生活德育模式的理论,为生活德育的实施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特别是近一段时期以来,随着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道德教育研究领域又取得了许多可喜的理论成果,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理论形态注重多维主体生成和多样化,理论方法强调内源性概念自我生成的思维,理论主题重视辩证、综合的阐释和提炼.这必将对未来道德教育的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道德层次论的视角下,德育在价值取向上逻辑地走向"乌托邦"式的精英德育,导致德育边界的缺失、"务虚"与"务实"两种矛盾实践倾向、德育功能错位等弊病.通过批判和借鉴道德类型学的有关理论,考察道德的实存状态和伦理学的理论构成,立足于道德不同的内涵、功能、作用领域、价值取向,我们可以将回归本真德育确立为当代德育价值取向的应然选择,并从人性预设、德育素养生成、道德价值体系的构成方式方面寻找德育价值取向回归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学校德育问题是现代教育研究与改革领域韵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尽管各国的社会制度和价值取向各有差异,德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及组织形式有所区别,但是,重视德育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共识。鉴于此种情况,有必要涉猎、借鉴、吸取国内外一些比较成熟的有影响的道德教育理论,使我们的德育理论及内容更趋科学化、系统化,真正发挥学校德育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1.
德育视域中的隐性教育生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许多先贤与令人都从不同角度对道德教育中隐性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有过论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价值日趋多元,学校面对学生自主性增强和对独立人格的诉求,显性道德教育受到了新挑战.在这个背景下,以人为本与回归生活的教育思想逐步由理念走向深层实践,隐性教育在德育中的重要性得以再次凸显.在充分梳理隐性教育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形态的基础上,围绕德育视域中的隐性教育生成,重点探讨了三个密切相关的问题,即隐性教育在德育中何以可能、何以必要与如何生成,分别尝试性回答了隐性教育的理论可能、现实需要与实践形态.  相似文献   

12.
价值澄清理论是当代道德教育理论中较实用、操作性强,同时也是争议较大的一种理论.文章从德育对象主体性的视域对价值澄清理论进行阐述和评价.针对我国当前高校德育改革中德育对象主体性缺失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就如何有效发挥德育对象的主体性问题,以价值澄清理论为支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对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时代意义的理性审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意味着生活中的道德教育就是为了克服知识性德育的学术性、思维性和人际封闭性,主张在人际关系背景里通过人际互动与交往实现道德教育的现实性、人际性、多向性。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反映时代与学生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道德教育自身的特性亦为其回归生活世界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4.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旻 《船山学刊》2006,(1):62-64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王阳明提出了“明人伦”、“致良知”的道德教育目标、“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原则、“因之而施之”的道德教育方法、“学贵得于心”的道德教育标准,这些教育思想作为我国古代传统德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德育具有重要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5.
日本学力论的演变及其带来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征 《北方论丛》2002,(1):122-125
五十年来,日本的学力论可以说是在"科学主义学力观与生活主义、态度主义学力观"的对峙与融合中发展而来的,日本教育的每一次革新都伴随着对学力概念、学力基本要素等学力论基本理论问题的激烈争论.在经历了"教育内容编成水平"的学力论、"授业论水平"的学力论后,20世纪90年代"到达度评价"理论又提出了关于学力的新构想--发展的学力.因此考察日本学力论理论研究的演变过程对中国目前素质教育理论研究的研究取向很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关怀是人的精神需要,又具有广泛的德育意义,把关怀与教育相融合是提升大学生幸福感和增强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通过"生活关怀"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人际关怀"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幸福观教育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相结合等途径,可达到增强学生幸福感与德育实效性的双重效应.  相似文献   

17.
目前,日本教师教育研究的两项新成果:一是日本现代教职研究会的教师教育连续性理论,即两种连续性形态论;内在连续性的构造要素;教师教育各阶段的作用、责任和相互关系;教师教育连续性原理。二是今津孝次郎的教师教育新模式理论,即提出教师教育的两个模式论;“学校教育改善模式”理论的基本内核;“学校教育改善模式”的基本原理;教师教育课题:一是学校组织学习,二是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18.
“恒产”理论反映了孟子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和以德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使教育得以发挥“善性”的作用,达到“明人伦”的目的。孟子从国家建设和民众社会生活的全局利益出发,将道德、教育和经济合而为一,使教育成为得以扩充人的“善端”的必不可少的外力条件。站在“王道”、“仁政”和“性善”论的角度,可以看出孟子的经济思想与教育思想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形态问题是童书业古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童书业以广阔的学术视野,采取中外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历史的实际紧密结合,进一步完善了西周封建论,他注重中国古代社会特点的探讨,创造性地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的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推进了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形态问题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主义以对现代主义的反思、批判和否定为基本特征,它拒斥二元对立,消解人类中心主义,对现代道德教育中人与自然的对立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互惠共生的主张.生态德育是后现代主义德育观的新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