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所"字三题     
"所"字内容相当丰厚,它主要用作虚词,而又兼跨多种实词词类.本文选取其主要内容的三方面源流、所属词类及几种重要的"所字结构"加以探讨.《说文》与段注对"所"释义有欠妥当,其本义当为名词"处所"义,理清其词义引申发展的线索."所"字是古汉语中跨类较多的兼类词,计有名词、形容词、助动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连词、助词、象声词等十类.通过考察五种常见的所字结构中"所"字的用法,论述其助词性质及对实词的指示与强调作用.  相似文献   

2.
日本学者小门典夫《凉山彝语词类研究》一书中取消形容词,说"所谓形容词不算是一个词,而不过是一个词素"。根据彝语词类划分来看,形容词是区别于其他实词的一个类,它不能归并于其他实词。文章就彝语形容词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在由实词和实词组合成的句法结构中,同时并存着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两种结构关系;因而句中的实词也同时具有语法性质和语义性质。这种二重性使句子在语义上的陈述功能更加完备。  相似文献   

4.
《史记》中的“夫”有用作名词语素、实词和虚词三种用法。其中实词“夫”用作名词和指示代词;虚词“夫”用作决断词和感叹语气词。“且夫”、“今夫”、“若夫”等用作复合虚词,表示主观认定,其语法作用相当于决断词。  相似文献   

5.
汉语词汇很早就出现实词和虚词的区分。虚词大都是通过实词转变而来,通常是由于某个实词或因句法位置或者组合功能的变化而造成词义演变,或因词义的变化而引起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改变,最终使之失去原来的意义。本文对"却"、"了"两个虚词的语法化作了一个较为详细的描写,并从历时的角度对其演变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6.
汉语史研究可为古书校注提供一定的合理理据,对保存古书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从语法史角度来看,《墨子》中的"以……以为"结构符合汉语句法,并非"以……为"衍下"以"字;"有异家所以避逃之者"当为"有所以P者"的特例,其中"所以避逃之者"为"所"字结构,"所"并非"处所"义实词,故不当在"所"后读开。  相似文献   

7.
章太炎先生认为《晋语》所用"威怀"、"猗违"二词乃是叹词用法。通过对先秦时代文字"A兮B兮"语言结构的实证考察和对威、怀、猗、违四字的语境、语义注解研究,得出初步结论:"威怀"、"猗违"两个词更可能是表义实词而非表音虚词。  相似文献   

8.
汉语语法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历时的角度对"派"的虚化过程及发展情况进行详细考察和分析,并初步探讨"派"的类词缀性质问题,从中可以观察到实词的语法化历程及其规律。  相似文献   

9.
汉字作为一个文字系统,其性质是由其基本单位的性质决定的。本文借鉴"字素论",认为汉字的基本单位是字素。汉字字素可分为表意字素和表音字素两类,研究汉字的性质就是要深入研究表意字素的表意方式和表音字素的表音方式。对汉字表意方式和表音方式的认识,必须通过与世界其他文字的比较来深化。  相似文献   

10.
目前,关于古代汉语“实词活用(词类活用)”的定义和分类,仍然不很明确和统一。“文言实词的兼义功能”也是实词活用中的一种现象,是一种比较特殊和重要的活用现象。所谓文言实词的兼义功能,就是指某类实词在一定的句子里不仅具有它原来的词义、词性和语法功能,并且兼有与之相应的另一类实词的词义、词性和功能。即某一实词因活用而可以在句中兼任两个句子成分和兼有两类实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关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来"字的解释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至今尚无定论.持"语气词"说者虽众,然或论据单一,疑点重重;或局限于浮泛的解析层面,却并不符合陶翁作品的内质深意,存在诸多误读.本文从陶渊明作品的用词习惯和生平经历入手,以理解陶渊明作品深层内涵为基础,对与其相关作品中"来"字的用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考证,注重考察陶渊明作品深远的"诗意"内容,并进而探究了<归去来兮辞>"来"字的词性与意义,认为"来"字为实词,表示由彼至此、由远及近,与"去"、"往"的意义相对.  相似文献   

12.
古汉语"于"字比较句功能补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於"(下文一律写作"于")字比较句是古汉语常用的比较句式,马建忠(1898)认为其功能是表示差比[1].此后,吕叔湘(1942)[2]、太田辰夫(1957)[3]、黄晓惠(1992,1998)[4][5]等著名学者一直沿用这一说法.但笔者发现"于"字比较句在古汉语中并不限于差比意义.  相似文献   

13.
<坛经>中的"于"字主要用作虚词,也有为数不少的用作实词.在虚词的用法中大部分"于"作介词用;另有相当一部分可以看作句中助词,后跟"于"前动词(或个别介词)的直接宾语.  相似文献   

14.
汉语实词一词的多用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主要是由于词义功能转化所致。汉民族思维的意会性 ,汉语词义丰富的内涵义等 ,都使得汉语实词词义功能转化成为可能 ,对丰富汉语表达方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一对举重迭是汉语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在汉语的实词中,几乎每一类词都可以组成对举重迭。它指的是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单音词各自重迭后组成的四个音节的语音单位。陆志韦先生称它是“迭字的并列四字格”。关于各类实词中对举重迭的情况,见下表:  相似文献   

16.
汉语实词一词的多用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主要是由于词义功能转化所致。汉民族思维的意会性,汉语词义丰富的内涵义等,都使得汉语实词词义功能转化成为可能,对丰富汉语表达方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从符号学的宏观视角,对“所”字在自然语言中实词虚化的结构形式作一粗浅探索,旨在对“以字训字”的传统的虚词诠释方法有所突破,使古汉语虚词灵活性的特点能得到比较科学的说明。  相似文献   

18.
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除了熟练掌握《教学大纲》里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外,还应该关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及通假字等文学现象。通过对历年高考尤其是2014年语文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文言实词的分析,概括出关于文言文实词的几种突破技巧:借助语境法、课本推断法、通假字法、词性判断法、成语法、字形推字法。  相似文献   

19.
差比标记“比”字经历了从实词到虚词的语法化演变,学界一般将其视作介词,其句法功能为引出比较基准。然而,与“比”字具有同样句法位置和功能的“不比”、“不如”、“没有”等词都被认定为动词,这有违句法特征的判定原则;介宾短语作状语影响小句语义的表达;作为介词的“比”不符合以谓语为中心的否定句法操作和跨语言共性;“比”字为小句谓语遵循汉语句法的“时间顺序原则”。研究发现,现代汉语“比”字句中的“比”应为动词。  相似文献   

20.
"而"字是<马氏文通@连字>中论述得最为详细的一个连字.<文通>对"而"字的研究,坚持了"而"字语法功能的同一性,并在此基础上对"而"字连接句子成分和连接句子的功能进行了详细地分析.<文通>结合汉语自身特点,提出了一些具有创见性的观点,在今天看来仍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