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仅仅用思想性来分析莎士比亚的剧作是不够的,甚至有可能陷入图解戏剧人物的误区。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会以思想性来代替艺术性,导致对作品分析的简单化。从《哈姆雷特》的戏剧情节及人物塑造我们可以看到莎翁悲剧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鲜明的人文主义思想。第二,巧妙的多线索组织。第三,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这是德国伟大诗人歌德的一句名言(见《古典理论译丛》第3册《说不尽的莎士比亚》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这句名言高度概括了莎士比亚作品所拥有的无限财富,指出了它无论在思想内涵方面,还是在艺术造诣方面都为同代人和后辈留下了没有穷尽的研究和开掘的广阔天地。1994年秋季,上海举办的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那一台台纷呈耀眼的舞台演出就证明了这一点,它不仅再一次为世人提供了欣赏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剧作的机会;同时,也表明了一代文豪为后人所提供的“说不尽”的再创造天地。  相似文献   

3.
新历史主义把创作主体的活动概括为协合 ,并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由此来观照《哈姆雷特》 ,可发现莎士比亚在创作中典型地体现了新历史主义的协合观。  相似文献   

4.
唯物辨证思维的光辉典范──从《邓小平文选》看邓小平的思维方式文斯奇邓小平同志的著作,特别是《邓小平文选》第二、三卷,不仅为我们展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逐步形成的历史全貌,展现了这一理论体系的一系列最重要最富创造性的思想理想观点,而且,也为我们...  相似文献   

5.
从黛玉诗词看黛玉性格的悲剧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诗词运用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与整个小说的故事情节构成一体,诗词为塑造小说的人物性格服务。诗词因为人的性格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不是千人一面,如出一炉。林黛玉这位具有诗人气质的少女是作者尽全心力塑造的艺术典型。诗人的气质是构成林黛玉形象独特个性的一个侧面。在林黛玉'孤傲'的灵魂里,能够充分发挥她的才智,点燃她炽热情思的正是那诗的王国。诗是她真挚情感流露的一种手段,从她的诗中可以找到她任情任性、不矫饰不屈从、孤高自恃。敏感而自尊的性格。这些诗词自然突出表现了她不合时宜的叛逆性格,这就是她的所…  相似文献   

6.
杨菊 《阴山学刊》2007,20(5):17-21
《悲剧心理学》是朱光潜留学欧洲期间写作的博士论文。这本著作在对各种西方悲剧快感理论批判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作者对于悲剧快感的创新性理解,在悲剧快感、悲剧精神、悲剧缘由这几个方面尤其见出作者思考的深入和见解的创新。他强调悲剧快感是由于痛苦在悲剧中被感觉到并得到表现,从而消除了因郁积的能量导致的高强度的紧张,郁积的能量在得到宣泄和缓和后,就引起了快感。在悲剧精神上,他是既悲观又乐观,但归根结底是乐观的。他看重的是悲剧中体现出来的虽然失败毁灭但依然强烈的人类的尊严以及由此而生的振奋之感。关于悲剧缘由,朱光潜由于受古希腊悲剧的影响,特别重视命运在悲剧中的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悲剧作品。如王国维所说:乃“彻头彻尾之悲剧也”,“悲剧中之悲剧也”!①显然,《红楼梦》的艺术魅力,正是从它那感人的悲剧结构中产生的。因此,站在现实主义美学立场上,从悲剧角度探求《红楼梦》的思想、艺术价值,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卢玮 《理论界》2005,(9):145-146
希伯来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饱经苦难的弱小民族,在人类历史的风尘中曾遭到多个民族的残暴欺侮。可就在这欺侮中他们顽强地背负苦难,同时又超越苦难,在“忍”中求胜。本文试图以《圣经》中的故事为本,从三个角度切入,以此来阐释希伯来民族的悲剧精神。即:1.信仰的坚定与统一;2.崇高与非凡的坚韧与忍耐;3.强烈的复仇意识。  相似文献   

9.
<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是中西方两大戏曲名剧,都是描写复仇悲剧的文学作品,但在主人公形象、悲剧思想和故事冲突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特色.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由《圣经》关于人的概念和原罪概念出发,以亚里斯多德关于悲剧理论为依据,重新审视《哈姆雷特》;以理顺复仇与人生、命运之间的关系,进而考察哈姆雷特这个复杂的人物,特别是他的命运、他的犹豫和他的感情。由于哈姆雷特是同时作为复仇者和复仇对象的,所以其悲剧也就带有双重性。  相似文献   

11.
论《红楼梦》悲剧意义的最后完成──从黛玉之死看高鹗续书方正己如果说后四一回《红楼梦》如胡适考据的那样是高鹗所续的话,那么高鹞应为中国最伟大的悲剧圣手。《红楼梦》是部大悲剧,但这悲剧不是完成在曹雪芹之手,而是完成在高鹗之手。从九十六回“瞒消息凤姐设奇谋...  相似文献   

12.
陈虹 《社会科学论坛》2007,(10):191-193
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入手,对莎士比亚最伟大的悲剧《李尔王》进行分析,指出该剧无以伦比的悲剧性来源于莎士比亚高超的距离化手法,即通过时空背景、人物塑造、情节安排、语言和气氛五个方面的距离化,使《李尔王》与读者、观众之间形成了适当的"心理距离",带给我们十分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入手,对莎士比亚最伟大的悲剧《李尔王》进行分析,指出该剧无以伦比的悲剧性来源于莎士比亚高超的距离化手法,即通过时空背景、人物塑造、情节安排、语言和气氛五个方面的距离化,使《李尔王》与读者、观众之间形成了适当的“心理距离”,带给我们十分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相似文献   

14.
首先将《哈姆雷特》这部作品置于欧洲文艺复兴这个广阔的大背景之下,探索这部作品所反映的思想解放运动给人与时代带来的冲击,以及其揭示的这场运动的正面作用及其负面影响,从"人"的存在、价值等人文、哲学问题的视角,考察这部戏剧的悲剧意义,并由此来挖掘作品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话剧艺术真正诞生的标志,<雷雨>一直是众多方家研究和讨论的重点.从<雷雨>特异于民族传统的情节内容到动作化、性格化的戏剧语言,从人物形象的塑造到作品中所隐含的宗教意识,从戏剧时间构成上对三一律的遵从到精神分析,都有较为详尽的论述.但是,对于<雷雨>具有的"民族风格",有定论却没有相应的具体论析,这与<雷雨>民族风格的隐含有关.这种隐含在话剧时空结构中的民族风格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悲剧性因素,也正是因此,它超越了俄底普斯悲剧中的命运悲剧因素,呈现出具有"民族风格"的悲剧特征.  相似文献   

16.
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①,几百年来始终以其艺术魅力吸引着人们不断地对它进行解读.<哈>剧正如斯芬克斯的谜语,危险而迷人.对这部不朽的经典,批评家的追问是可以永远进行下去的.本文试图从现代叙事学的角度入手,考察剧中哈姆雷特与霍拉旭这两个人物的关系及他们的可比性,并从这两位人文主义者在文本中所处的位置与结构的困境出发,对悲剧成因进行一次新的分析与思考.  相似文献   

17.
在文学艺术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成功的悲剧性的文学艺术作品(本文“悲剧”泛指带有悲剧性的各种形式的文学艺术作品),往往比别的性质的文艺作品更能撼动读者的心灵,也更富有生命力。《安提戈涅》、《窦娥冤》、《罗密欧与朱丽叶》、《红楼梦》、《阴谋与爱情》、《红与黑》、《安娜·卡列尼娜》……都以悲剧所特有的艺术力量征服着读者的心,成为经久不衰、晶莹璀灿,光华夺目的艺术明珠。黑格尔认为,  相似文献   

18.
歌德说过,美就是自然的秘密规律的显现,如果没有人去把这种秘密规律揭示出来,它就永远是不可知的。山水自然、花鸟虫鱼、日月星辰、人类本身及其它自然形态和非自然形态的事  相似文献   

19.
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悲剧看儒家文化对士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振铎先生在评价《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简称《三国演义》)时说过:“一部三国志通俗演义虽说的是叙述三国故事,其实只是一部‘诸葛孔明传记’。”(见《〈三国志演义〉的演化》) 深入地剖析一下诸葛亮的形象及其悲剧性命运,我们就会发现,《三国演义》着力塑造的这个头号理想人物,实际上是一个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形象的集大成者。在他的身上,不仅熔铸了历代封建文人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他们的追求和向往,寄托了他们的政治理想和抱负,而且他一生的所做所为,更集中体现了儒家思想和文化对封建士人的深刻影响。 中国的士人阶层,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社会群体。他们不是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他们只能依附统治阶级,随社会形势的变化而沉浮。在这种情况下,广大知识分子只能将实现自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马克思的人化自然学说和其他众多论者的合理意见,对《李尔王》中的崇高与悲剧问题作了全面深入的探讨,指出在《李尔王》中充满着无与伦比的崇高感与悲剧性,但崇高因素是次,悲剧因素是主。全剧通过主人翁遭受的巨大灾难,强烈控诉了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不公,初步完成了对经典的崇高和悲剧观念的一次解构。由李尔清醒中的疯狂、疯狂中的清醒和新生后的毁灭构筑的悲剧历程,使《李尔王》成了莎士比亚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