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是否属于上层建筑不是教育的本质问题。教育与上层建筑在逻辑上不具有从属关系 ,只是交叉关系 ;二者的联系是直接的、本质的 ,教育包含有上层建筑的属性 ,同时也包含有生产力的属性和经济基础的属性 ,教育是生产力属性、经济基础属性和上层建筑属性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2.
近一两年来,围绕着教育本质问题,教育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或以为现代教育是现代生产力的新因素;或以为教育直接与生产力发生联系;或以为教育就是生产力。有的或以为教育是上层建筑;或以为教育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一部分属于生产力。这些论点虽然都企图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来阐明教育属性,揭示教育本质,但是,有的却与教育中的某些职能混为一谈,有的则和教育现象裹在一起;有的只是教育  相似文献   

3.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自从教育分离于哲学以后,难有定论。对于教育的本质,我国教育理沦界经过争论,一度也得出过结论,这就是曹孚先生在其《教育史研究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指出的:“教育不仅是一种上层建筑,而且同时是一种永恒的范畴,在教育中包含着一些可以为各阶级同样服务的共同因素。”这一结论在当时是具有权威性的。1957年以后,教育的阶级属性和上层建筑性提到了主导地位,三中全会以后,这种趋势有了改变,人们逐步认识到教育还有生产力的属性。但此时对于教育本质的认识更  相似文献   

4.
我国教育理论界开展的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讨论已持续有两年多的时间了。这个讨论,目前还在深入地进行,这是一项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关系到整个教育理论体系建设和教育工作实践的全局性问题。就此,谈谈个人的拙见,请同志们多多批评指正。 我以为教育作为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不能把它简单地看成是社会的上层建筑;教育作为培养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技能的手段,并非就是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而且,不管认为教育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或属于生产力的范畴;或既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又属于生产力范畴;或说它属于中性的社会现象,虽都有其合理的因素,但都没有回答教育的特殊本质。  相似文献   

5.
关于教育的性质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重新认识教育的性质问题。在学术界,对教育性质问题,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是上层建筑,是意识形态;另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是生产力,是越来越重要的生产部门。笔者认为,对于教育这种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必须具体分析。教育既是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也是重要的生产力,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  相似文献   

6.
关于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问题,是哲学界长时期争论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生产力内部诸要素的不同作用来探讨这一问题,并着重就科学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知名的教育专家、学者和教育科研部门的工作者,对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到目前为止,基本上有四种不同的见解:(一)基本上属于上层建筑,但又不完全是上层建筑;(二)基本上不属于上层建筑,只有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三)属于上层建筑,只是一定的社会形态(阶级社会)的范畴,即是历史的范畴;(四)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就是生产力。这几种不同的看法,各有明确的论点和论据。有关教育性质的学术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打破了禁区,无疑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将会起很大的推动作用。本文拟就教育事业的性质,提出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大变革时期。由于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生产工具的不断改革,生产力有了迅速地发展。奴隶制生产关系已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逐步走向崩溃。但是,奴隶主贵族仍然拼命地维护旧的奴隶制度。这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必然反映到属于上层建筑的哲学思想领域和文化方面来。因而产生了代表不同阶级、阶层、集团利益的各个学派。他们之间进行着长期地争论,形成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上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对于“社会基本矛盾”概念争论热烈,有的认为它是科学的,有的则认为它是不科学的;有的认为它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对矛盾,有的则认为只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一对矛盾。随之而来,对于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以及政治与经济的关系问题,亦众说不一。  相似文献   

10.
五十年代初,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发表以后,在苏联曾引起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问题的讨论,文艺界也掀起了关于文学艺术与基础及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的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文学艺术的社会本质问题上,文学艺术是不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成为争论的主要问题。有些文艺学家否认文学艺术的上层建筑性质,对文学艺术的社会本质,作了令人不能满意的错误解释。这些错误的解释,在我国的文艺  相似文献   

11.
根据中美两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推论两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优与劣、先进与落后,这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曲解与误判,原因如下:第一,世界各国的发展既需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需遵循本国发展的特殊规律;第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是唯一决定因素;第三,相对于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发展保持相对独立性;第四,判断中美两国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先进与否的根本标准在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否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关于“教育本质”的若干思考左林瑞十多年来,有关”教育本质”问题的讨论开展得非常热烈,大家从不同的视角对”教育本质”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就其主要论点而言,有“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多种属性说”、”特殊实践说”等等。从”教育本质”的讨论出发,...  相似文献   

13.
一、高等教育属性与投资  高等教育属性既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提出的哲学基础;又是对高等教育投资的认识前提。而且,对高等教育属性的界定和高等教育投资分析,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本身的发展,还关系到其作用的发挥。因此,对高等教育属性和投资进行分析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发展历史观,人类社会进步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发展运动的最终结果。这两对矛盾相互联系,但并非绝对平衡;有主辅之分,且后者派生于前者。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它是生产力的社会形式,又是上层建筑…  相似文献   

14.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有人说它是上层建筑;有人说它是生产力;有人说它一部分是上层建筑,一部分是生产力;有人说它既不是上层建筑,也不是生产力,是一种特殊的范畴;或者是什么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等等。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只有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把问题放到一定历史范围内去考察,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列宁指出,为了科学地解决社会生活问题,“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  相似文献   

15.
试论教育本质及其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教育本质及其属性张德样教育本质及其属性是教育基本理论中一个重要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旷日持久,至今仍无定论,本文拟对争论做简要综述,并谈谈个人的观点。一、关于教育本质的争论关于教育本质的争论,最初是1951年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语言学问题》一文...  相似文献   

16.
从社会基本矛盾结构和社会生产结构两个视角分析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从高等教育具有生产力性和上层建筑双重属性,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联系与区别以及从精神生产的特点出发,提出在同质影响范围内可直接引入市场经济;而在异质影响范围内不能直接引入市场经济,只能借鉴与参考。就总体而论,教育活动只能遵循教育规律进行。  相似文献   

17.
音乐的自律与他律问题是音乐理论上极重要而又长期争论、悬久未决的问题。未解决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的错误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抛弃二元对立思维 ,从音乐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这两大根本属性入手 ,就可以把握其事实上所具有的自律与他律的双重本质。  相似文献   

18.
刘再复同志的文章《论文学的主体性》发表后,引起了颇多争议。争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人的主观能动性、文艺的规律、文学同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其它领域的关系等方面。本文的着眼点不在于这场论争,而在于探讨文学的主体性主要集中在哪里、主体  相似文献   

19.
从哲学角度看,管理是指人们在认识客观对象的基础上,通过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有效地利用人、财、物,以达到共同目标的一种社会活动过程。管理的本质职能在于通过决策、组织、指挥和控制达到社会活动的最优化目标。管理作为社会活动过程,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具有客观的普遍性和广泛的渗透性。同时,管理还具有其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二重性的特点。它既包括有调节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作用,又具有强化生产力发展的功能。科学管理不仅形成现实的生产力,也能创造新的生产力,同时还直接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再论教育的社会属性——兼对"教育非上层建筑说"的质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教育的社会属性不仅对深入揭示教育本质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对于教育科学理论的研究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也有重要价值.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教育的社会属性是上层建筑.各种"教育非上层建筑说"的主要问题:贬低了人的社会地位,夸大了教育的转化价值;曲解了生产劳动概念扩大的理论,误解了教育的劳动性质;违背了关于事物性质的主要矛盾观点,犯了方法论的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