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胜利长征,千古无双,笑咏雪飘。望长城内外,蜂拥抗战;运筹窑洞,左卷能操。①赴会山城,胸怀成竹,岂独夫能与比高。②挥洒下,把风流数遍,还数今朝。世途向有波涛,鸣鸦噪蝉今又鼓潮。看卖身文痞,摇唇弄舌;擅权学阀,蛮横喧嚣。可鄙之徒,辞穷理屈,耍鬼招中伤造谣。焉能阻,绝唱千秋颂,无产英豪。①《沁园春·雪》毛泽东同志是在1936年2月填的。时在“九·一八”事变以后,“七·七”以前。广大人民纷纷要求抗日。1935年发生了“一二·九”运动。也就在此时,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重要讲话,为抗日战争指明了方向。②1945年8…  相似文献   

2.
石破天惊,千古绝唱 1936年2月7日,经过艰难的 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后,毛泽东在陕北 袁家沟填了一首词《沁园春·雪》,抒情 言志。当时没有发表。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应国 民党蒋介石之邀,从延安到重庆参加 和平谈判。受到广大群众和爱国民主 人士的热烈欢迎。9月6日,毛泽东和 周恩来等到沙坪坝南津村回访老诗 人柳亚子。柳向毛索诗,毛泽东写了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 ,不少人对毛泽东的代表作《沁园春·雪》存在着误读 ,故从三方面重新解读 :一是诗中的“莽莽”并非“茫茫” ,实表现气势磅礴雄浑 ;二是该词并不是一首咏物词 ,而是以咏物言志的方法将山水、咏史两个传统统一起来的作品 ;三是诗中“文采”“风骚”不应解作“文治” ,还是属于文章学术 ,这里应指思想理论建树 ,所以“风流人物”包含着毛泽东追求的更高的理想人格境界。  相似文献   

4.
琦才 《山西老年》2014,(5):23-23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中央政府从南京迁移到了重庆。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飞抵重庆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期间,柳亚子赠毛泽东七律一首,同时向他"索句"。毛泽东便把九年前创作的《沁园春·雪》书赠给柳亚子,并致信云:"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似与先生诗格略近,录呈审正。"  相似文献   

5.
6.
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原驰蜡象”,应作“原驰腊象”;“惟余莽莽”,应作“惟馀莽莽”。这首词留存的毛泽东手迹,既不是八幅,也不是十幅,更不是十一幅,而是九幅。这首词的词题不是《咏雪》,而是《雪》。这首词的写作时间,不是“一九四五年”,而是“一九三六年二月”;词的修改定稿,也不可能是毛泽东于1945年8月28日飞往重庆的飞机上,而应是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  相似文献   

7.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馀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銀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睛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相似文献   

8.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同志一九三六年二月“初行陕北看大雪之作”。这千古绝唱的无产阶级文艺珍品,是一篇能很好地体现诗人历史观念和国家思想的杰作,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今日再读,深感更有体会不尽的新意。  相似文献   

9.
《沁园春·雪》中“风流人物”新解顾崇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里,“俱住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注家看法都认为是正面歌诵人民群众,具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其是否包含抒情主人公自身形象于其中这—点,鲜有论及。笔者认为:不应将作者排除在外。一、作品...  相似文献   

10.
<正>当毛泽东之笔落于纸上,便是河山穿上了一袭银装,盛世风华再现眼前。《沁园春·雪》不仅是一篇颂赞新中国山河壮丽、国泰民安的壮丽诗篇,更是一次精神的呐喊,一场文化的复兴。这首诗带我们走进了一幅幅雪域英姿的画卷,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北国风光之中,感受着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阔气象。“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相似文献   

11.
毛主席的光彩夺目、千古未有的伟大词篇《沁园春·雪》,写于何时何地呢?过去一直众说纷纭。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毛主席从延安飞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四十三天的谈判。在谈判期间,柳亚子先生写诗送给毛主席并要求主席赠诗给他,主席就以《沁园春·雪》赠之。这首词当时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柳亚子先生并有和作。词篇一经传出,立刻轰动重庆,传诵全国,博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爱。这首词给了人民以极  相似文献   

12.
当我们学习毛泽东词《沁园春·雪》时,不能不想到宋代的两位豪放派词人,苏轼和辛弃疾,不能不想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两首词。毛泽东与苏轼、辛弃疾,词人的气质相似,风格略同,然而,无论是思想,还是词的表达方法,词的文采等方面,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既是对古人词的借鉴,更是以创新为主,超越为其必然的结果。毛、苏、辛词均被誉为时代艺术高峰,时间流逝近千年,后者终于还是超过了前者,成为名篇佳作,千古绝唱。毛泽东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近几年来,由于《野草·雪》被选入中学教材,学术界关于讨论《雪》的文章也象进入严冬的雪花,漫天飞舞。见仁见智,意见常常尖锐对立。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何处呢?粗疏地归类,大约可集中在下列几个问题上。首先是《雪》有没有象征意义?有的同志认为《雪》无象征、无寄托。《雪》的主题是揭示自然的美,生活的美;抒写了鲁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持这种观点的同志比较少。大部分同志都认为《雪》有象征意义。但一旦论述到“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的具体的象征意义时就产生了三种对  相似文献   

17.
心游万仞气吞八荒──毛泽东词《沁园春·雪》赏析王志尧,杨金荣毛泽东的诗词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诗史,他的《沁园春·雪》又是这部诗史中最为辉煌的代表作.从其产生到发表再经毛泽东忆及此事均有不同寻常的政治背景。从而巧妙地构筑成为富有戏剧性变化的三部曲,颇值得我...  相似文献   

18.
19.
齐木 《中华魂》2014,(6):49-51
正诗言志,歌咏言。近期读毛泽东《沁园春·雪》诞生前后的历史,感触颇深。1936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主力到达陕北不久,毛泽东在延长县县城召集军委扩大会议,部署东征的战备工作。2月5日到20日,毛泽东驻节东距黄河20华里的陕西省清涧县袁家沟。2月6日,大雪纷纷扬扬、铺天盖地,西北高原格外壮丽,激发了毛泽东的诗兴才思。2月7日清  相似文献   

20.
以文本的形式解读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结构与主旨,探讨这首词的艺术特色,认为词的上阕以写景为主,但体现了景中情,下阕以抒情为主,情中含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