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如著名莎评家布雷德利所言,基督教预定论和自由意志之间的戏剧张力,是莎士比亚悲剧惯常涉及的主题。由于悲剧往往高度凝炼了作者对人生终极追求的严肃思考,论文从自由意志的恩赐、行使和判断三个维度重新审视莎士比亚悲剧的人物命运和主题,发现尽管莎士比亚是在英国国教背景下生活和创作的,他的悲剧里却在很大程度上投射出一种"反加尔文主义"倾向,具体表述为:神的意志和人的意志之间能够彼此调和;对于人而言,通向永生和获得救赎的道路同样既不简单也不明确;人不是因"正当"的善功得救,而是因神恩赐予的"正当"行使的信仰得救。诚然,莎士比亚在作品中时常也流露出一种对追求永生和无限的可能性的犹疑,人与自由意志之间依然存在一个未解的"哑谜",由此又会引发更多的对其宗教信仰的虔诚度的思考和争论。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作品中的湘西人物群,如果我们把它纳入原型范畴研究其自由意志与命运的关系,那么我们就会很快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沈从文实际上是在演绎展示着这样一类人的故事,即处于混沌未开、宿命未醒、行为尚未进入存在层次的人的故事.沈从文可以说非常准确地、成功地把握了这一类人.  相似文献   

3.
奥尼尔戏剧是关于奉行个体主义的人的悲剧。古希腊悲剧中,悲剧英雄与人以外的力量进行抗争,而由此引发的失败和痛苦使悲剧英雄和观众意识到人自身的不足。恰是这一对人类不足的认识构成古希腊悲剧的高贵,即悲剧感。奥尼尔悲剧中,神与社会的力量被弱化至虚无,他专注于描述悲剧人物的失败和痛苦本身,使其因自恋而自怜。剧作家和悲剧人物所秉持的个体主义至上思想抑制了古希腊戏剧意义上的悲剧感的产生。在个体主义赋予的自由意志下,奥尼尔悲剧人物却依然为人的自我身份而困惑,并表现出与宗教、社会或他人的隔离与疏远。  相似文献   

4.
为了深刻探讨哈代创作的悲剧意识,采用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分析了《裘德》中人物的悲剧命运、情节安排上体现的唯意志论以及悲观的自然意象的悲剧内涵,揭示了作家对残酷社会制度的无奈,希望该研究能够加深对哈代作品内涵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亲合力》是歌德晚年讨论社会婚姻问题、探询人生自然真知的小说,也是歌德最有争议的作品之一。本文从创作背景、小说人物设置与塑造的角度,试图解读出作品的主题思想。歌德在小说中展现的是一个充满自然魔力的世界,讨论的是人类婚姻宿命悲剧的根源。他既肯定了中庸之道、勇于舍弃的婚姻态度,又颂扬了浪漫主义的爱情。  相似文献   

6.
《赵氏孤儿》是一部有别于西方悲剧的、具有明显民族特征的历史悲剧,其民族特性突出体现在其中所富含的伦理道德精神。悲剧主人公赴汤蹈火的就义送死行为源于他们内心自由意志的驱驰,也正因如此成就了作品的崇高性、悲剧性。为了集中体现作品的民族悲剧特征,作者有意对历史素材进行了增删改动,并着意安排了“大团圆”似的结尾。  相似文献   

7.
安妮宝贝是中国一位极具个性的现代作家,创作出大量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品,文体自省疏离,风格清洌;作品题材多围绕城市中游离者的边缘生活,藉此思考宿命、自由、漂泊等命题,从而探索人之内心与自身及外界的关系。本文在研读其主要作品的基础上,总结出作品中的人物既是感情残缺的孤独者和观照内心的漂泊者,更是脆弱而又勇敢的理想者。  相似文献   

8.
《伤逝》中的爱情悲剧蕴含着两个基本问题,即自由与意志的体论问题和爱的悖论问题。前者表现在自由的爱与爱中的自由意志的冲突,后者表现在让情侣充当神的企图和情侣担当不起神的重量之间的矛盾。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宣告了“浪漫主义出路”的终结。  相似文献   

9.
基于萨特的存在主义自由观和默多克文学作品《独角兽》中的自由观的共性,深度分析艾丽丝.默多克小说中的自由和他者、自由选择与处境、自由与悲剧三对术语的关系,以期阐明小说中造成人物个人悲剧的原因,同时也能够加深对默多克的悲剧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从反抗命运和人物的追求适得其反两点来看,老船夫与俄狄浦斯的悲剧行动非常相似,这说明《边城》具备了悲剧的基本要素,《边城》的“悲剧说”是有根据的。《俄狄浦斯王》悲剧人物的行动或情节紧凑、激烈,《边城》悲剧人物的行动或情节则委婉平缓,曲尽其意;《边城》不如《俄狄浦斯王》那样能引起巨大的恐惧、强烈的怜悯,产生的是轻微的恐惧、悠长的怜悯;俄狄浦斯属于“灭亡于英雄的特别悲剧者”,老船夫则属于“消磨于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俄狄浦斯王》和《边城》是善的悲剧,亦是命运的悲剧,“宿命”意识渗透在两部作品中;《俄狄浦斯王》悲剧处理,浓墨重彩,悲伤惨烈,《边城》的悲剧采用的是低调陈述法,似有似无;《边城》与《俄狄浦斯王》都表现了对命运的矛盾态度--既相信命运和命运的威力,又强调人的坚强毅力和积极的行动。两个作品又一次证明古今东西方作家对命运与人为的矛盾思考不断在延续。  相似文献   

11.
宣告死亡为民法中一良好制度,自应贯彻私法自治原则,申请与否由利害人定夺。惟现代民法从个人本位走向社会本位,公权力于民事主体行为有损社会公共利益时亦得直接介入。这与私法自治不相冲突,反而是对私法自治的完善。因此,失踪人无利害关系人,或虽有利害关系人但不提出申请,而不申请已经或将会造成社会公共利益损害的,人民检察院可提出宣告死亡申请。  相似文献   

12.
任意监护制度是以尊重本人意愿的理念为指导,使本人可与其选定的人预先缔结委托合同,约定将来判断能力衰退时,由受托人处理监护事务。依据我国的委托代理合同,委托人在判断能力衰退时不能控制受托人,这就需要制定任意监护制度予以弥补。对此,在亚洲建立最早且施行十多年的日本任意监护制度对我国有比较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美国高等教育质量认证活动是非政府、自愿的民间行为,但其认证活动却因科学客观、公正严明而享誉世界。究其原因,笔者认为美国高等教育质量认证机构采取的种种手段、方式方法对质量产生了保证作用,如权威的资格认可、认证机构专家的多元构成、认证标准的个性化和科学规范的操作程序等,学习和借鉴美国高等教育质量认证机构及其活动的特征将有益于我国构建科学、规范的教育质量评估制度。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对环境侵害赔偿采取社会化责任的理论基础,而后,通过对多个国家环境立法的考察得出一个结论:所谓社会化责任,其表现形式主要就是保险。最后,通过比较各国关于环境责任的保险制度,结合我国目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现状,笔者提出如下立法建议:我国应建立自愿投保的专门环境责任保险和环境强制责任保险,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章回顾了中国外语教育制度的历史,指出了现行外语教育制度给当今社会带来的弊端,并从逻辑学、社会学、法学、社会语言学、教育投资学以及国际比较等角度对该制度进行了分析,最后对中国外语教育制度提出了自愿化、专业化、基础化、区域化、激励化的系统改革构想。  相似文献   

16.
生态异化是劳动异化的直接后果,而劳动异化是分工和私有制的必然产物,因此,必须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高度来看待生态异化的原因。在阶级社会里,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还是分裂的,分工对于劳动者而言是自发的却不是自愿的。这种分工和私有制背景下的劳动是强制性的、否定性的劳动,它割裂了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使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片面化为单纯的生存关系,自然界仅仅作为经济利润的来源而存在,随着现代异己分工的强化,这种状况在资本主义社会达到巅峰。而长期以来,人们在认识领域中形成了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在社会发展领域中贯彻以生产力为主的评价尺度,再加上对科学技术的不恰当使用等因素,对生态异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麦克白悲剧性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麦克白悲剧的悲剧性时 ,应采取舍勒的价值现象学的方法 ,如此才可避免将麦克白的悲剧归罪于环境的影响或麦克白自由意志的选择。麦克白悲剧性的必然性在于他以“当前”试探“将来” ,其“当前”与“将来”皆非源自其源始的“曾在”。在麦克白悲剧中遭到毁灭的价值是上帝所应许的“爱”、人对上帝所应有的“信”及懊悔所潜在的令人获救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诺齐克的道德乌托邦体系不仅建立在对罗尔斯正义论的批判上,而且建立在对马克思劳动观的价值消解上。在劳动性质、劳动价值、劳动成果的道德分析中,诺齐克试图以自愿的交换、主观的需要、应然的权利分别颠覆马克思被迫的奴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正义的利润等。这些批判反而更彰显了马克思劳动理论的价值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黑格尔法哲学思想是西方法学史上的一座丰碑,近代法哲学的最高成就。黑格尔认为,法学是哲学的一个部门,国家是伦理观念的现实,法则是自由意志的定在。黑格尔法哲学的本质在于高扬人的自由本性,批判封建专制,实际上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论证。  相似文献   

20.
康德与王阳明分别以自由意志和良知为核心建立先验道德哲学。自由意志和良知都 是道德法则的先验根据,具有自律的本质特征;但是二者建构主体道德自觉的思路又是迥然 不同的。通过对二者的比较,说明各自理论的优点和不足,并指出中西哲学可以融通互 惠,对如今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