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姚斯的接受美学将读者摆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成为文学研究的一个起点。在接受的过程中,读者以自己的“期待视野”对作品作出选择,随着水平的提高,读者原有的“期待视野”被打破或拓展,从而形成新的“期待视野”,这种提高或扩展了的“期待视野”又对文学提出新的要求。反馈到作家的创作活动中,作家便会努力拉开与读者期待视野的距离,不断创作出具有新意的作品以期与读者的“期待视野”融合,从而构成了一个循环上升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论姚斯的“期待视野”理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20世纪60年代,德国学者姚斯的接受关学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西方文论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姚斯从读者的期待视野入手展开其接受美学理论的阐述,“期待视野”是了解接受美学的基础和关键。本文首先讨论了何为“期待视野”,接着分别论述了“期待视野”对于作品的“接受”和“生产”的重大意义,文章最后指出在姚斯的接受美学走向交流理论之后,“期待视野”仍始终贯穿着文学接受的主要问题,是联结各环节的中枢,从而最终展示了“期待视野”理论作为姚斯最重要理论文章的“方法论顶梁柱”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3.
翻译活动是一个“翻译→作品→读者”的线性接受过程,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读者的接受。从接受美学理论来看,文本意义的实现在于信息接受者的期待视野。基于接受美学理论视角的英语文学作品翻译活动,应关照读者的“期待视野”,关注“未定点”,聚焦如何实现“视野融合”,如此才能有效解决翻译过程中语言和文化的接受性问题,为翻译理论和实践研究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4.
读者接受理论强调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任何文本在其自身被消费、被自我实现的过程中都会有不同的意义。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学文本相融合,才谈得上接受和理解。谭恩美作品是海外华文文学的代表之一,其创作的特殊性必定会使中国读者在作品理解上产生偏差。尝试从读者接受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谭恩美作品的两大意象——“母亲”与“食物”的翻译,期望能获得满意的读者效果。  相似文献   

5.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它在读者的审美接受中表现为知觉定势、预备情绪和创新欲求,不同的期待视野往往选择不同的接受方式,对作品进行不同的空白填补和意义阐释。它是联结创作与欣赏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可能是接受类学走向实际应用的量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诞生于德国的接受美学不仅仅影响了美学研究,对文艺理论方面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也起了一定的扭转作用。文艺活动不再停留在创作的阶段,也衍生到接受者的层面,“期待视野”作为一个文学转向的界碑.将人们从创作者的维度带到了接受者的视角。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与艺术活动创作者的审美差异造成了艺术价值实现的受挫.引发了处于不同角色上的不同人对于艺术品价值的不同估量。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期待视野”理论的理解,分析艺术作品在接受者的接受过程中“美”的断裂的原因,并思考美之存在形态.  相似文献   

7.
接受者在阅读中,通过兴趣选择与自己有认同感的作品,再纳入“期待视野”,与之交流对话并对该文进行丰富多样的尖锐化和整平化的处理,实现重新塑造。他向世界证明了自己是一个有主动性和接受权力的主体,他时时运用这种权力对世界进行选择与创造  相似文献   

8.
从读者的审美心理结构、期待视野和文本审美接受关系的角度切入,论述了文学阅读活动中读者接受文本的三种心理形态:同化、顺应和遇挫。指出任何文学接受活动都是接受者先在的审美心理结构和期待视野与文本审美信息之间的一个相互同化、顺应和遇挫的一个双向互动的动态建构过程,也是一个读者主体审美心理结构不断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调整、自我补充、自我完善、自我建构、自我提高和自我适应的一个过程。最后,指出同化、顺应和遇挫与作品艺术魅力之间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米格尔街》对读者“期待视野”的颠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接受美学干将姚斯的“期待视野”概念关照下来解读后殖民小说家奈保尔的长篇小说《米格尔街》,从殖民地的社会背景与现实生活的反差和殖民地人民的生活理想终结形式两方面阐释这部小说对读者的期待视野的颠覆,尝试走出人们对于奈保尔小说的后殖民批评阐释的局限,并指出这种颠覆对更好地理解期待视野概念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0.
赵树理是接受美学理论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最佳文本。他的成功正在于他将其作品读者定位在农民群落中,并且努力去满足读者建立在其接受前结构之上的阅读期待视野。赵树理作品中也不乏“空白”、“空缺”及“否定”等召唤结构因素。  相似文献   

11.
文学作品在某种意义上是作者审美的结晶,优秀的文学作品更倾向于在更高的意义上关心人,从而引起读者在道德、人格、精神上的震撼。冰心的短篇小说《我的学生》展示了一位普通知识女性短暂而又美好的一生。但她“美”的一生却让读者长久地留连与赞叹。她集心态美、理性美、诗性美、英雄美和人情美于一身,由此构成了作品卓异的审美价值,也是冰心生活理想、审美理想的艺术体现。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双关语的翻译策略探讨译者的儿童文学翻译观,我们发现大部分译者采取的是舍弃双关语的翻译策略,反映出译者在儿童观和儿童文学观等认识方面的局限性和非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翻译观.儿童文学的译者应该解放自己的儿童观和儿童文学观,在充分把握目标读者特点的基础之上,尊重并信任儿童,以译作与儿童建立起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儿童本位的翻译.  相似文献   

13.
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为我们提供了解读林译小说增减改翻译策略的新视角。以读者关照为主旨,从文化视野、文学视野的角度举例论证林译小说中的部分有意误译本质是为达成翻译目的在当时特定时代、面对特定读者群的有益之举。  相似文献   

14.
语篇分析不仅是理解字面的意义或拘泥于形式上对语篇内容的再现,通过把读者观点与作者观点进行对照并使之"问题化",排除语篇中的时空单一性,解构语篇的中心,在此提出发掘语篇中大量的隐性观点和由此带来的语言能力发展机会,从而构建动态场式的语篇为新起点,以引起广阔的视野分析和语篇理解。  相似文献   

15.
一个文学作品是一个静态而潜在的艺术世界,如何透视作品的意义,如何开展解释的循环,如何实现一切的理解都是一种自我理解,哲学诠释学引导我们,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参与和理解响应才能赋予作品以生命,才能揭示作品潜藏而全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好的文学作品选本,不仅能为读者提供对某一时期、某一文体、某些作家和某些流派的一般性知识了解,更应该给读者以新的启迪和感发,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这应该成为评价和衡量文学作品选本优劣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7.
朱湘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译著等身。本文从西方哲学诠释学的视角考究了翻译是一种从"视域分裂"走向"视域融合"的动态过程。在此基础上深入发掘了朱湘译诗活动中的"视域融合"现象,发现朱氏的译作处处彰显出中西宗教文化的"视域融合"、中西诗学规范的"视域融合"。借此抛砖引玉,希望为朱湘的诗歌翻译研究提供更为广阔的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18.
《拧紧螺丝钉》是英美文学史上一部"迷人"的小说,运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可以解读出这部复调小说悬念迭出的原因在于:主次文本构成了对话关系且具有内在的未完成性;小说中的人物在进行对话时,听者和说者由于"概念视野"的不同,对话语的意义形成了不同的理解;女主人公在次文本中的回忆性独白使故事本身产生了时空对话,干扰了读者对故事情节产生稳定性看法。  相似文献   

19.
与外国文学的译入相比,中国文学的译出长期处于“逆差”状态。从外国文学作品的译入和传播,反观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名人推荐、影视剧作、大众传媒和非翻译方式推动中国文学在域外的传播。影响传播的因素包括译入语国家对外来信息需求的迫切程度,译入语国家对于外来文化的开放心态和敏感程度,译入语国家对源语国家信息的熟悉程度以及读者的阅读期待。中国文学的译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产出不同难度、不同形式的译本,加快中国文学在域外的传播。  相似文献   

20.
研究外国文学从很大程度上说是一种跨文化的文学阅读活动,20世纪的文学理论告诉我们,跨文化的文学阅读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一个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择取什么样的阅读视角的问题.后殖民主义理论特别指出,当一个弱势文化在阅读一个强势文化的文学时,阅读视角的问题经常会表现得更加突出.我国对英语文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明确地反映出我国外国文学界的研究立场问题,由于长期以来存在一种自动认同西方大国的倾向,我国的英语文学研究常常将英语文学与英美两国文学等同起来.而要拓展我国的英语文学研究,必须首先调整我们的阅读视角和研究立场,在摆脱殖民心态的前提下坦然面对英美以外的一切后殖民英语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