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宋代翰林学士是当时文化建设和文风变革的重要力量。从太宗朝以后,翰林学士知贡举成为常例;尤其是仁宗、神宗和哲宗朝,翰林学士知贡举的情况更为普遍。知贡举是翰林学士最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也最能产生直接影响力的角色活动,其主要体现为翰林学士对科举制度规范化所做的贡献,以及对"太学体"的排抑等。  相似文献   

2.
李商隐的诗歌是“优美”的,但其诗歌也有“崇高”的一面,主要体现在李商隐政治类诗歌的创作中。以郎加纳斯的《论崇高》为基点,探求李商隐诗歌中的“崇高”特质及其表现。  相似文献   

3.
宋神宗熙宁时期,翰林学士对熙宁政局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是以翰林学士的身份获得神宗的赏识,最终而为参知政事.另一翰林学士司马光,则自始至终代表守旧派,反对熙宁变法.翰林学士分成两大阵营,一派主张变法,拜相前的王安石,作为翰林学士,他是代表人物,其他主要人物则有吕惠卿、曾布、元绛、邓绾等人;另一派则反对变法,翰林学士司马光为其代表,其他主要人物尚有范镇、滕甫、郑獬、吴充、吕公著、杨绘、韩维等人.两大阵营政争的结果,守旧派落下风.王安石的第一次罢相后,其阵营中的翰林学士也出现分化,对熙宁变法产生过严重的消极影响;至其第二次为相,翰林学士所能发挥的作用已经很有限.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制度史的角度,对宋代翰林学士院作了较为全面的探讨,论及范围包括翰林学士的组织编制、铨选标准和方式、并惩类别、草制程序、入值制度、保密措施、俸禄标准。在宋代翰林学士的素质、地位、权限,以及是否加知制诰等一系列意见分歧的问题上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李商隐在晚唐卓然成家。他的诗歌在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度和广度上.超过同时代的诗人。艺术上,他继盛唐、中唐诸大家之后,别开生面,独创一种沉郁深曲、秾丽精工的风格,对后世影响很大.温庭筠是花间词派的开山祖,同时又是晚唐著名的诗人.文学史上温李并称.一温李并称始见于昭宗朝翰林学士裴廷裕所撰《东观奏记》:“廷筠字飞卿,彦博之裔孙也。词赋诗篇冠绝一时,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以后历代诗评大多把浓艳工丽的诗风作为温李并称的主要原因。其间也有不同意见,如南宋范元实认为:“义山诗世人但称其巧丽与温庭筠齐名,盖俗学只见其皮肤,其高情远意皆不识也。”清代朱鹤龄也认为:“义山之诗,乃风人之绪音,屈宋之遗响,盖得子美之深而变出之  相似文献   

6.
在唐代文学史上,李商隐与李白、李贺并称“三李”,诗名颇盛。但在他所有的诗歌中,千百年来最为人传颂的恐怕要算是爱情诗了。这部分诗不但所占比重大,而且精品也最多。晚唐以前,还很少能有像李商隐那样大量创作爱情诗的诗人。这种现象的出现,可以说既与晚唐时代的社会背景,李商隐个人的生活经历、艺术修养有关,也与他对前代文学遗产的继承、吸收有关,而齐梁诗歌恰恰是大量地以女性为描写对象,所以不可避免地引起了李商隐的关注,本文拟就二者的关系作一论述。考察李商隐与齐梁诗歌的关系,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便是他本人对齐梁诗…  相似文献   

7.
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的一颗明星,但是李商隐的许多诗至今还是千古之谜。李商隐的诗之所以难解,不仅在于有关李商隐的材料太少,李商隐本人喜用典故,也在于后人研究方法方面有所缺陷,主要是整体研究和个案研究相结合的力度不够。  相似文献   

8.
两蜀翰林学士科举出身者比例较低,这和中原政权有所不同;但其被擢拔为翰林学士的比例很高,这又和中原政权有一致之处。两蜀学士中,前蜀不乏唐朝衣冠后裔,后蜀则更侧重委任幕职僚佐。两蜀翰林学士除了履行翰林学士初创时的草诏敕和备顾问的内职外,还频频地兼任重要的实职,成为加强皇权的一种得力工具,同时也卷入中枢斗争中不能自拔。有的学士所用非人,加剧了政治腐败,加速了两蜀政权的衰亡。  相似文献   

9.
在大和五年(831)宋申锡事件前后的大和年间的翰林学士有着不同的群体特点,而在大和九年(835)"甘露之变"前后的大和年间和开成年间的翰林学士的群体特点也不尽相同.在宦官专权背景下,唐文宗朝翰林学士进行了不同的政治抉择,同时,产生了复杂的心境.唐文宗朝掌握政治权力的还是宰相和宦官,翰林学士虽为唐文宗的近侍之臣,却还是要以朝臣尤其是宰相的身份才能发挥更大的政治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两宋时期,都有翰林学士出使过契丹(辽)及金国。不过,这一现象并不普遍。两宋翰林学士的出使,似乎并无一特设的前提,担负重要使命的专使与履行一般使命的常使均可由翰林学士担任。翰林学士担任外交接待工作,任馆伴使的相对较多。无论是出使,还是接待来使,熟悉外交礼仪、学识渊博的翰林学士正是合适的人选。  相似文献   

11.
宋英宗、宋神宗朝任用翰林学士共36人。熙宁、元丰人才之盛,堪比庆历、嘉祜。王安石文章节操都堪称“真翰林学士”,他对翰苑制度之变革,翰苑词臣之任用,翰林学士之政治职能,都给予直接有力的干预和推动。熙丰时期不同政治力量间的角力与学术思想的交锋也导致文学群体的分化,在王安石及其新党把持熙丰政坛、文坛话语权的情势下,旧党翰林学士陆续被贬退,“乌台诗案”毒化了自由活泼的文学生态。由于文学的政治化、边缘化以及政治家和文学家身份的分裂,使熙丰时期以王安石为中心的汴京诗坛并没有成为诗歌创作和传播的中心,熙丰诗坛呈京城与地方独立分散形态。元丰年间,新党学士王硅、蔡确、章悖、王安礼、张璨、安焘、李清臣等人围绕王维山水画的一组题画作品,为探究新党学士群体复杂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一个范本。  相似文献   

12.
"饮中八仙"的演化与李白为"翰林供奉"的时间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索现存资料,知盛唐"饮中八仙"有两说:一无裴周南,一有裴周南,迄今仍没有为大家认同的解释。实际上,"饮中八仙"本来就不很固定,是盛唐俗传的结果,而人们乐道的长安会饮是不太可能的,李白开元、天宝间两入长安的史实也为"饮中八仙"的演化增一佐证。同时,"翰林供奉"与"翰林学士"分野于开元二十六年,及此年前后李白仍在长安为"翰林供奉"的史实表明:开元间李白确实到过长安,寓居时间在十年左右。准此,李白这段时间的作品就需要重新编年、重新研究,《新唐书.李白传》也需要修正。  相似文献   

13.
从"首届"翰林院庶吉士到长期担任河南左布政使,李昌祺的人生轨迹和诗风经历了重大转折。早年选授庶吉士、升任礼部主客司郎中,激起了他强烈的功业之心与忠君之意,其诗烙有浓重的台阁印记。中年两遭贬抑、两度外任,饱经忧患,对社会苦难的关注和对个体苦难的咀嚼,使其转而践履儒家的仁爱之道,思考功名的价值意义,并向佛教中寻求心灵慰藉,其诗风也逐渐转向杜甫、白居易一路。这些转变都在其诗词集《运甓漫稿》中有鲜明体现。因此,以《运甓漫稿》为素材,有助于更为深入地考察李昌祺其人其诗的变迁。  相似文献   

14.
《镜花缘》是李汝珍在清乾嘉时期写下的作品。书中才女形象群的庞大是前代小说中所罕见的,亦由此集中而明确地反映了作者尚才主智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与当时的汉学学风和李汝珍师友的汉学思想影响以及因其自身的仕途坎坷经历而产生的理想自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作为固定的使职差遣,唐翰林学士确定于唐玄宗朝。它经历了文学侍从、翰林待诏、翰林供奉和翰林学士等几个阶段。玄宗朝翰林学士的中枢政局定位尚欠明确,运行体制亦不完善,所以它的政治作用未能完全发挥,政治地位也不稳定,对其他政治权力有较强的依附性。玄宗朝翰林学士的入选与开天之际重用文学之士有密切关系。由于身处枢密机要之地,兼以文词之士出身,翰林学士成为盛唐文士投献诗文的重要对象。众多优秀文学家因此云集京城,令开天时期京城的文学创作呈现出多元风格,衍生出丰富的文学现象。翰林学士在客观上促成开天时期京城诗人群体审美趣味的汇聚、整合与形成。翰林学士是开天时期文词之士进阶仕途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6.
文道并焕 儒释兼综——论陶望龄的学术与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望龄是明代馆阁之中较早力图汰除王、李结习的人物。他阅历清华 ,高科重望 ,附应性灵说 ,为公安派誉播文苑产生了重要作用。他是泰州后学 ,谈道证性、赋诗为文 ,两者相发相生。他借讲性气、论才情以反复古 ,颇具理论色彩。与三袁桴鼓相应。文学思想虽不及袁宏道那样锋芒裎露 ,但也可补三袁之不足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学者们更多关注的是李纲在政治、军事上的才能,对其文学成就少有涉及。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以后,学界诸多人士才开始关注李纲的文学创作,陆续有学者撰文探讨李纲的诗、词、文、赋,对李纲的文学成就予以较为客观和公正的评价。本文就近30年来对李纲的思想和生平、诗文、辞赋这三方面的研究情况作一个简单的梳理和述评。  相似文献   

18.
《何谓民族》是法兰西学院院士厄内斯特·勒南一次著名演讲的讲稿。这篇讲稿是在法德两国就"民族"定义展开论战的历史背景下问世的,它强调界定民族的标准只能是民众的政治意愿而非种族血统或语言文化。因此,这篇讲稿被后来的民族主义研究者视为政治民族主义的理论典范。不过,《何谓民族》与勒南其他著作的论调并不一致,勒南在《何谓民族》中的言论可能是言不由衷。  相似文献   

19.
戊戌政变之后,蔡元培先生对晚清政府十分失望,舍翰林身份毅然南下,立志搞好教育培养人才,以“挽彼沦胥”。在主掌北大及中央研究院期间,以知人善任、不拘一格的用人思想为北大的新生与中国早期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并在人才的培养上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粤岭东诗坛曾活跃着一个诗歌社团"壶社",其诗文之多、人数之众,神交地域之广,实乃前所罕见。壶社主人蔡瀛壶,"开岭东百年风气文字神交之先"。他以文字相感召,与当世之士接。其文章道德与并世人物相辉映,时人尊为岭东骚坛之一代风流。本文以其《壶史》①为研究对象,对蔡瀛壶其人,与其诗史及其壶社诗人群之神交活动进行了前所未有的考察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