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分析近几年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的相关文献,总结研究趋势。定义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内涵,并从自主创新的五个方面--管理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绩效创新及实证研究对目前研究的进展进行回顾,旨在为进一步研究指明方向和难点。  相似文献   

2.
一个国家制造业自主创新水平的高低,不仅决定了该国工业化程度的高低,更反映了其综合国力的强弱。目前,我国制造业已具备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自主创新投入也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阻碍制造业自主创新力的提升。本文对阻碍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发展的种种瓶颈进行了分析,着重研究了对制造业发展影响较大的重点产业中自主创新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促进制造业自主创新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通过构建PVAR模型、分析了模仿创新、自主创新与我国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现阶段自主创新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大于模仿创新,但是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两种模式对技术进步影响的方差贡献都有限。进一步研究得出结论:模仿创新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影响已经到了一个拐点,我国需要转型到以自主创新为主的创新模式,最后提出从改善效率与优化投入结构方面提高自主创新地产出。  相似文献   

4.
会计受制于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经济发展.在创新主导型经济环境下,会计成为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从自主创新视角研究会计问题日益受到会计学界的关注.本文对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并在简单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一个国家制造业自主创新水平的高低,不仅决定了该国工业化程度的高低,更反映了其综合国力的强弱.目前,我国制造业已具备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自主创新投入也呈遂年递增的趋势,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阻碍制造业自主创新力的提升.本文对阻碍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发展的种种瓶颈进行了分析,着重研究了对制造业发展影响较大的重点产业中自主创新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促进制造业自主创新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自主创新是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实现快速发展的发动机,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发展对技术创新的依赖程度将会越来越高。完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机制,对于推动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论文对浙江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不足进行分析,提出完善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7.
自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国有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本文针对目前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现状,提出国有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刻剖析,就如何提高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从而为国有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自主创新是我国产业发展的需求。本文在分析基础产业的重要性和我国传统产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及我国要发展自主创新的高新技术的现实需求。希望本文的研究对发展我国产业的自主创新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安徽在全国一直处于人口总量靠前、经济总量居中、人均水平靠后的地位。在这种状况下,为了缩小和发达地区的差距,安徽提出了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举措。然而合芜蚌试验区企业的自主创新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金融的支持尤为重要。本文对风险投资与创新的关系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以风险投资支持合芜蚌埠试验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可行性,提出了以风险投资促进自主创新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0.
企业战略控制与自主创新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有效地推动我国企业实现创新策略转变是目前国内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根据对国内140家企业的调研结果,运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了战略控制对企业技术创新选择的影响关系.分析结果表明,重视战略性控制的企业在开展技术创新时,更倾向于采用自主创新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基于产品升级的自主创新路径研究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本文在分析我国自主创新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文献研究,提出了基于产品升级的自主创新思路,并详细探讨了替代跨国公司产品的产品升级,利用行业边界模糊的产品升级,适应国际产业转移的产品升级,针对行业标准变化的产品升级,加快模仿创新过程的产品升级,实现自主创新的5种路径,最后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动态关系强度下知识网络知识流动的涌现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文平  张兵 《管理科学》2013,16(2):1-11
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如何实现协同至今仍是一个"黑箱"。基于权变视角,以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协同实践为研究样本,采用探索性嵌入式单案例研究方法,从技术引进和技术能力提升两个维度对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协同情境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后发企业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协同需要满足3个条件,即在技术来源维度上,动态技术战略、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两种技术来源的协同共用和技术平台构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技术项目本身具有复杂性的特征;在技术能力维度上,分别以具有阶段性特征的研发模式和技术先进性为载体,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构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  相似文献   

13.
跨国公司技术溢出对我国企业创新产出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作为最大的外资流入国,外资推动某些产业发展的同时,能否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是技术溢出对自主创新会产生何种影响仍有待研究.论文在技术溢出、企业创新能力理论的基础上,对外资技术溢出、东道国企业创新产出结构、吸收能力、技术差距等各个变量因素进行分析和讨论,形成概念模型并提出相关假设.结合调研数据,证明了跨国公司技术溢出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以及对原始性自主创新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装备制造企业为实证研究对象,探讨了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关系.同时,构建了包括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关系互动、知识创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四个变量的概念模型,并提出相应的理论假设.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检验,表明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对关系互动和知识创造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进而通过两者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自主品牌建设仍处于一个漫长的量的积累阶段,还没有发生"质变",这需要自主创新的强烈催化。分析了自主创新催化我国自主品牌"质变"的有效途径,并建议从强化自主创新意识、完善自主创新机制、培育创新型人才、营造创新文化环境等方面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催化自主品牌的快速"质变"。  相似文献   

16.
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企业实际竞争力和促进企业全面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人力资本是创新的源泉,知识则已经成为构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最本质根源。本文从知识转化视角,从理论上分析了人力资本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并通过实证研究检验了本文提出的假设,得出了人力资本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正向影响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宁波中小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推动技术进步以及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根据对200多家企业的问卷调查对宁波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提高宁波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在冗余资源视角下,基于时间阶段的划分,刻画了企业模仿创新行为的收益率、成功率、冗余资源的收益与自主创新行为之间关系,探讨了如何最大化企业自主创新效用,通过构建与求解动态规划模型,得到了企业自主创新最优决策行为的解析解。随后运用仿真实验对此解的性态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我国汽车产业进行了实例分析。研究表明:企业模仿创新行为的收益率和成功率、冗余资源的收益对自主创新行为的选择具有显著影响。具体表现在:冗余资源收益越高,其自主创新时间点越晚,增长率越高,但对增长率的稳定性影响不大;企业模仿创新行为的收益率越高,其自主创新时间点越晚,增长率也越高,同时,增长率会越早进入一个稳定增长状态;企业模仿创新行为成功率的高低,对自主创新及其增长率没有明显影响。研究结果为深入认识企业创新及冗余资源配置提供了理论参考;也对企业规划自主创新投入,政府部门加大自主创新激励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针对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自主创新不足问题,本文运用博弈论方法,构建在技术外溢条件下的企业自主创新投入模型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更倾向于依赖其他企业的自主创新投入.特别是技术落后的中小企业,当企业规模差距扩大时,更增加对技术领先大企业自主创新的依赖性.而企业数量、规模大小、技术外溢系数、自主创新相对重要程度等是影响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自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以来,关于创新理论的研究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时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发展战略,我国特别强调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在自主创新活动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企业自主创新机制的基础理论,包括自主创新机制的内涵和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