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民间组织是我国社会扶贫的重要主体.本土民间组织参与的扶贫开发在扶贫介入、选择、实施和管理过程中产生了官方影响与民间自觉双重路径融合的行动模式,区别于传统民间组织与政府的合作扶贫或独立扶贫.同时这一行动模式也使民间组织在扶贫资金来源、扶贫模式及合作关系上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并进一步影响其在社会扶贫中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即规避组织的行政异化以及作为社会扶贫中介者、调和者、创新者和引导者角色的生成.  相似文献   

2.
中国民间组织扶贫工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民间组织扶贫 ,就是各类非营利性、非政府组织针对穷人和社会弱势群体所提供的各种救助、开发以及社会服务活动。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 1990年代以来 ,各类民间组织一直是中国扶贫工作的重要主体之一。随着中国贫困形势的变化以及民间组织扶贫优势的凸显 ,民间组织还会在未来的中国扶贫工作中发挥独特的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对在中国境内从事扶贫活动的 2 2家不同类型民间组织的个案研究 ,提出了关于民间组织扶贫的八点整体性认识 ,以期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国民间组织发展的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间组织已经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期解决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机制,但在当前面临着发展困境:发展的宏观环境不够好,缺乏自治;组织威信缺失,出现社会公众信任危机;人力资源不足,志愿者的参与不够;法制不健全,违法现象普遍。社会转型是目前中国社会最为突出的特征,中国需要向“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前进;要从根本上提高公民的参与意识,必须让公众把自治、法治、契约、公益内化为自己的一种观念;完善法律法规,促进民间组织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张青国 《兰州学刊》2005,(4):241-244
本文从对民间组织的界定出发,具体阐述了改革开放后我国民间组织兴起的状况.但当代我国民间组织的发展却面临着巨大现实困境.因此,我们应注重党政领导干部观念的彻底转变、经济转型背后公正与自主的凸显,继续推进与完善政府体制改革,一定程度上寻求"制度"出路,并努力建构有利于民间组织成长发展的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民间组织生存发展的法律环境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现阶段我国民间组织生存发展的法律环境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立法位阶低、体系不健全、法律规则欠缺等.文章对影响中国民间组织生存发展的法律规范缺陷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优化中国民间组织生存发展的法律环境应确立的基本法律理念及民间组织法律规制的健全发展,提出了思路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广州市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罗忆源 《兰州学刊》2009,(1):176-180
当前我国民问组织的培育发展面临着众多困难、重重障碍,但是此项工作又是势在必行。因而,文章提出各地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和资源,探寻民间组织培育发展的突破口,并以此促进民间组织培育发展工作。并且分析广州市培育发展社区民间组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广州市可以以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发展作为民间组织培育发展的突破口,最后提出培育发展社区民间组织的相关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从社会现代化转型认识民间组织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耀虹 《天府新论》2006,(1):103-108
民间组织(国际社会通常称为非政府组织,即NGO)是当今国际社会中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间组织致力于提供社会服务与代表一定阶层利益的组织,以其自身优势和影响力,为推动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而日益受到重视,被当作是许多国家的政府和一些重要的政  相似文献   

8.
于家琦 《理论界》2011,(1):41-42
培育和发展社区民间组织是和谐社区建设的题中之意和重要内容。当前,社区民间组织类型多样,组织活动丰富方式灵活,具备服务居民的基础条件,它们还配合居委会进行社区舆情疏导工作。同时,社区民间组织面临着缺乏经费支持、维权功能较弱等问题。今后,需要增加服务类社区民间组织,培育组织的诉求表达功能,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推动社区民间组织规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关于民间组织发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组织的兴起是现代社会必然产生的一种社会政治现象,但它又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政治架构下实现的。我国民间组织的发展,既是政府深化改革的需要,也反映了人们寻求利益表达和实现的要求。民间组织的角色定位和职能发挥,不只是理论和原则,更重要的是实践。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它们会有更多的调整和变通,这是各个国家都存在的普遍现象,而我们需要的则正是要找到一条适合国情的民间组织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王骚  赵磊 《天府新论》2008,(1):95-97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民间组织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力量.而民间组织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是现代社会市场化、民主化的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民间组织的参与,不仅可以确保公共政策的民主性、正当性,也可以提高公共政策的科学性.然而,由于历史、现实的一些原因,民间组织在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时还面临困境,如不及时解决,势必影响到整个公共政策过程.  相似文献   

11.
非政府组织的界定及其参与扶贫的战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上对非政府组织的概念并无定论。需要结合国情,界定中国的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贫困治理进程中表现出从物质扶贫到知识扶贫,从赋予穷人权利到完善制度建设的战略升级。要进一步拓展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政策的空间,需要政府的支持和组织自身的完善。  相似文献   

12.
2020年后中国减贫的新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减缓贫困是各国推进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永恒课题。在2020年中国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目标后,将面临如何建立可持续的农村减贫长效机制和新形势下如何统筹城乡贫困治理两大战略任务。为此,要立足第二个百年目标,着手研究制定2020年后中国减贫的新战略,把农村减贫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可持续的农村减贫和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并实行农村减贫与城市减贫并重,全面统筹城乡贫困治理。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而政治参与正是公民的民主权利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政治参与经过了政治动员参与模式、“大民主”和全民参与模式、经济改革时期的组织参与模式和深化改革时期的社会参与模式这四次发展演变。分析研究各个时期各种参与模式的特点,对于我国现代政治参与模式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扶贫政策、经济增长对中国扶贫工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的扶贫进程中,扶贫政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且其作用优于经济发展对于扶贫的促进作用.在财政资金边际投入递减的前提下,需要不断创新中国扶贫体系,让更多非政府组织(NGO)参与扶贫,发挥他们的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减少政府直接运作,以提高中国财政扶贫资金的效益,并确保中国扶贫工作的顺畅开展.  相似文献   

15.
当前,全民动员、全民参与扶贫已经成为我国扶贫工作的一个趋势。在大众旅游时代,旅游已经成为大部分人的生活常态,加上互帮互助的社会风气和企业的社会责任,全民参与旅游扶贫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但是,如何将庞大的社会爱心汇聚到贫困乡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来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实现乡村振兴,就需要构建一个全民参与的旅游大扶贫格局,让企业、组织和个人以各自更加有效的方式都参与进来,和地方政府一起,从提供基本生产生活保障、资金支持、产业对接、智力支持、人才支持和市场供给等多个方面来构建一个庞大的社会帮扶网络,为贫困乡村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提供有效帮扶。  相似文献   

16.
17.
精准扶贫理念的提出给新时期我国社会救助政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十二五"时期,我国社会救助政策已逐渐迈进了"内涵式"建设的轨道,但在新常态下,社会救助政策的发展还将面临更多的风险和挑战。社会救助政策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托底性"地位,决定了当前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应将社会救助政策作为重点突破口。应当结合"十二五"时期社会救助政策的发展以及精准扶贫的战略要求重新反思社会救助政策的目标定位问题。未来社会救助政策的发展应从基本价值理念、宏观福利治理和微观实施机制三个层面予以展开。  相似文献   

18.
大趋势就是事物发展长时期的总的运动方向,那么,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大趋势就是中国民族互动、整合、融合和认同的长时期内总的运动方向。在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先后出现过从夏、商、周三代到秦,历时两千多年从多元融合到华夏一体的大趋势;从两汉到清代,又历时两千多年从民族互化到以汉化为民族融合主流的大趋势;从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帝国开始,直到当下中华民族认同已成为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19.
扶贫开发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着突出的问题。泰国村庄基金是一个成功的扶贫项目,"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述高校发展非学历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