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有学者指出,大藏经中署名为鸠摩罗什译的《大明咒经》是依据鸠摩罗什所译经典及其他资料抄集的抄经,而所谓玄奘翻译的《般若心经》是中国人编撰的伪经.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可知,玄奘在赴印度前得到的《般若心经》,可能就是署名为鸠摩罗什译的《大明咒经》的早期形态.玄奘将该经带到印度,翻为梵文,即其后流传的《梵语心经》的最初流传本.玄奘回国后又把《梵语心经》译为汉文,即现在大家习知的《般若心经》.现存《梵语心经》写本中,尚有经不空润色者.此外,印度僧人又在玄奘本《梵语心经》的基础上编辑成的三分具足的《般若心经》,该经回流中国,先后为法月(先后两译)、般若共利言、法成、施护等人译为汉文.《般若心经》是“佛教发展中的文化汇流”的又一例证.  相似文献   

2.
本文溯源东汉末年般若诸学派对"空"的义理的认知,于展开对《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内涵的把握。《心经》的题意在于"平等心",全文以"一实相印"为要领。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八菩提心":无惑菩提心、无我菩提心、无智菩提心、无生菩提心、无得菩提心、无畏菩提心、无咒菩提心、无念菩提心。《心经》言简意赅、深广精妙、手写可见。  相似文献   

3.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佛教大乘空宗的经典著作,是从六百卷般老经中提炼而来的精髓。全经共二百六十字,言简义赅,深奥博大,不仅高度概括了卷秩浩繁的六百卷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就连大藏经的全部要义也被浓缩了进去,可以说它是一部微型的大乘般若学著作。该经历代汉译有七家,其中以姚秦鸣摩罗什和唐玄类的译本最为著名。而为之注、疏的版本有百家之多,堪称佛教一经多本之最。般若,是梵文的音译,亦译作“波若”、“钵罗若”等,意译为“智慧”、“慧”、“明”等。意译在早期择经时用得多一些,但后来…  相似文献   

4.
僧肇佛学的美学底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僧肇在早期佛教的本土化过程中 ,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准确论述的般若中观理论虽不是美学 ,但对中国古典学和中国人传统的审美意识以及艺术形象组合发生了重要影响 ,形成了一种与儒、老庄道玄完全不同的美学路向。这主要体现在他运用般若中观所揭示的“空”“静”的世界观、自然观 ,涅的人生境界 ,“虚照”“妙契”的般若把握世界的方式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僧叡是中国佛教思想由"空"入"有"转换过程中的代表人物。僧叡在其一生佛教思想的发展过程中,由尊崇《般若》到扬《法华》而抑《般若》,不断突出了《法华》所呈现的实体意义。僧叡思想的转变,是由以般若"毕竟空"思想为主导,渐次离开,逐渐走向"佛性有宗"的方向。他的转变对南北朝时期般若与涅槃的合流起到了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6.
钟洁玲 《社区》2010,(2):21-22
松原泰道是日本的佛学大师,今年101岁。 65岁那年,他发表《般若心经入门》,因说法精妙,一举成名。从此他一发而不可收,四方讲学,开专栏,年年推出新作,迄今著述超过130部,成为日本佛学界的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7.
法海本《坛经》的美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海本《坛经》的基本佛学思想之一,是佛性说而非般若义。以"空"为执、追摄佛性圆成或倡言"空空"、无所执着,是佛性说与般若义在"终极"问题上的一大基本分野。"无念",作为《坛经》美学意蕴的中心"话题",在世间即出世间的人生领悟中,即指佛性,它是被颠倒、夸大的完美人性。将佛降格为人,等于将人与人性提高到佛与佛性的高度,这是《坛经》审美理想的曲折体现。"见性成佛"、"即心是佛"、自救"自度"、"自心"顿悟、"本性"回归,实际是以佛禅方式所表述的人的一种精神性解放。而"自度"("真度")说,不啻宣告"他佛"的"死亡",这在中国佛教史、思想史与美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坛经》所主张的无生无死、无染无净、无悲无喜的禅悟(顿悟)境界,有如王维禅诗的禅悟与诗悟同一,是一种"元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8.
魏晋玄学盛行之时,大乘般若学攀附老庄(尤其是庄子)的态度更加明朗化,甚至从理论上自觉总结出了以老庄学说来比附般若空学的"格义"、"连类"之法.反之,当时的老庄学也借助于佛学,尤其是东晋支道林,则更以般若性空学说来阐释《庄子*逍遥游》,卓然"拔理于郭、向之外",从而为庄子学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僧肇的著名论文《不真空论》,运用印度中观般若学的中道遮诠方法,阐述了“空”的真义.通过对般若学三宗的批判,就“有”说“无”,强调“立处即真”,在非“有”非“无”中显中道真谛,阐释了“不真故空”,“不真即空”的“不真空”道理,揭示了般若性空的根本意旨.僧肇吸收中国传统哲学的丰厚养料,对魏晋玄学“有”、“无”等问题加以总结,适应了当时玄佛合流的实际并把它进一步推向深入,标志着玄学的终结和中国化佛学的真正开始.  相似文献   

10.
方东美是一位原创性的哲学家,晚年很重视佛学研究,对僧肇评价颇高.方东美运用西方现代哲学方法,通过中西思想的融汇,对《肇论》进行创造性的诠释与重构.方东美把庄子和般若经作为《肇论》生成的两个思想基础,认为物不迁就是永恒哲学,空的本质就是真空妙有;把《般若无知论》作为《肇论》的核心,认为其构造了一个解释智慧本性的原理体系;认为般若不是一般知识,而是知识所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美育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大美育观念入手,阐述了美育的含义、现状及美育对大学生的心理成熟和个性完美的重要影响。指出了大学生美育过程中加强审美理论学习,自觉进行审美感受,积极参加审美创造等一系列软硬件布局和人性化熏陶的途径和方法,文章还对美育、美学问题进行了立体化、全方位剖析。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其思想精粹主要包括:中和之美、协调之美、和善之美、和合之美等和谐思维。“中和之美”是中华民族最高审美标准;“协调之美”是贯穿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始终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善之美”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思维方式;“和合之美”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观。研究和弘扬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精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诗的国度,诗是语言艺术的珍品,具有感人心志、移人性情的作用。诗歌的美育是以诗歌为审美对象开展审美教育,以审美为主要手段来感受诗歌,这其实就是孔子的"诗教"。本文从孔子"兴、观、群、怨"四大功能探讨了诗歌的美育价值。  相似文献   

14.
要创建出具有理论深度和指导意义的旅游美学,关键在于弄清它的性质和研究对象、任务、方法。性质是在研究旅游审美规律的基础上解决旅游审美矛盾的应用美学。研究对象旅游审美的各种矛盾以及解决矛盾的知识、理论和方法。研究任务建构旅游美学体系、指导审美活动、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相关学科方法。  相似文献   

15.
委婉语是人类语言中的普遍现象,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在使用大量的委婉语。委婉语的使用是由人类共同的趋美心理所致,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各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又决定了委婉语之间的差异。文章从相貌与生理缺陷、疾病与生育、年老、贫穷等几方面就维汉委婉语的异同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古代美学向现代美学转变,不仅是时间的推移,也不仅仅是研究时象和方法的不同,更重要的是研究目的和思路的转变。古代美学的研究目的和思路是寻找具体的终极的“美”,用“美”来解释和说明美感的产生以夏审美活动的种种变化。现代美学的研究目的和思路是说明审美现象发生的过程,通过审美发生的过程说明审美活动的实质。在这种转变的背后,是不同哲学观和方法论的转变。对这种转变实质的认识不足,是当前美学发展的最大障碍。  相似文献   

17.
面向21世纪的高校美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面向 2 1世纪的高校美育是当前美学界、教育界和广大群众都关心的重要问题。文章认为 ,审美素质历来是衡量一个人整体素质的重要尺度 ,它有着全方位的功能。加强美育是时代的需要 ,也是提升全民族精神境界的需要。面向 2 1世纪的高校美育 ,要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 ,既重视理论美育 ,又重视实践美育 ,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审美观 ,促进其完美人格的塑造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审美教育是一种以发现美、创造美、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审美素养,以培养人的审美情趣为目标的教育。根据调查显示,审美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状况不容乐观,表现在大学英语教学仍在延续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服务于四、六级考试为目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远离审美活动,教学组织形式单一,课堂缺乏民主,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审美创造性。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学校对审美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应试教育带来的必然后果,传统观念的惯性影响和教师缺乏审美修养。  相似文献   

19.
园艺审美意识发生较早,体现原始人类精神活动的基本特征,与人类生活所需的材料形象密不可分。随着审美对象日益丰富,审美意识越来越强,视觉审美在人的感官中占主导地位。园艺具有明显的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特点,培养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是其重要任务,以最终达到提升人的创造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中国当代风景油画的发展和创作成果来探索中国油画在其借鉴、吸纳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如何逐步地构建了自己的美学特色,特别是在油画风景创作方面,如何的具备了传统中国文化中的自然——山水——人的统一性的美学精神,这种精神包含了我们民族对于整个自然界研究的热情,这种热情可以追寻到我们更早的文化观照中去。同时,通过系统考量近、当代油画(特别是当代风景油画)的发展,试图揭示当代中国这一文化背景下,风景油画是如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山水精神,而形成自己的美学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