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育渗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挖掘文本内涵,引导学生感悟和体验,让学生在精神上受到陶冶和洗礼,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可以针对教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思想;可以根据教材,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联系学生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2.
德育渗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挖掘文本内涵,引导学生感悟和体验,让学生在精神上受到陶冶和洗礼,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可以针对教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思想;可以根据教材,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联系学生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3.
德育渗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挖掘文本内涵,引导学生感悟和体验,让学生在精神上受到陶冶和洗礼,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可以针对教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思想;可以根据教材,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联系学生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去进行积极的道德构建,精神得到不断升华。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师生互动,达到师生角色转变,共同学习,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一、师生互动,给学生探究的空间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不是现成的教科书,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是师生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经验,是教师、学生、环境和教材整体交互作用的动态统一体,课程向生活开放、向自我开放成为学生真实而生动的生活世界。如:《想想他们的难处》的主题是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在教学中,…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是一门育人课程,培养学生学做人,做一个对生活"有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有爱心和责任心有良好行为和个性品质的人."这门课程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注重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但事实上这门课的很多教师对活动教学存在着一定的迷惑.《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就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杜会》课,笔者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6.
目前小学科学课程在内容上都局限于学科教材,在时空上局限于校内课堂,学生缺乏对大自然、社会及生产生活的广泛丰富的实践体验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7.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和保证.教师要有效开发和利用《品德与社会》学科课程资源,应立足学生生活,开发和利用教材资源、学生生活资源、课堂动态生成资源,做到为教学服务,不求花样繁多,但求切合实际,提高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研究性学习是这样一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体验、探索和发现。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材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其内容丰富多彩,诗词歌赋无所不有,而且大都是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语文课文通过语言塑造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带有作者对社会、对自然的审美判断,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具有审美的性质。这种  相似文献   

10.
郑茂茂 《科学咨询》2008,(22):12-12
研究性学习是这样一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体验、探索和发现.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教师如何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活泼、主动地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生命的满足,最大化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一、情感教育,要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教材为依托,以经典篇章为载体,努力创设有效的情感课堂,引导学生在对经典的品读中,用心审视文章的内在情感,让学生情动于衷,发之于外,导之以行
  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每一篇文章均为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无论就文字的锤炼,内容的表达,情感的抒发,都可谓是典范。特别是在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是作者对社会和生活真实的体验,闪烁着圣洁的人性美。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应该充分关注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用心体悟,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聆听作者的心声,爱其所爱,憎其所憎,这样才能轻松地把握文章的主旨,愉快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从作品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创设有效的情感课堂呢?  相似文献   

13.
社会的飞速发展,高科技在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对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教师提出了巨大的、历史性的挑战,对语文教学赋予了紧迫的、意义深远的使命。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为学生提供与教材交流的机会,与生活沟通的平台,与他人合作的氛围,与教师对话的空间。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发展他们的各种素养,为现代社会造就一代新人。一、自主探究,构筑与教材交流的平台学生的求知欲很强,对什么问题都爱问个为什么,怎么办,新型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他们这个好奇心理,最大限度  相似文献   

14.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根本转变教师教学行为的根本转变主要体现在决定教师教学行为的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决策方式的转变、对教师和教师工作的重新认识等要素。1、教材观的转变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的教材观直接影响着教师对教材的认识与理解,影响着教师对教材的结构化方法和教材的开发方法。“整合”下,教师应从传统的认为教材只限于文字教材的误区中转变过来,重新认识教材应是包括由多媒体、信息资源所构成的立体化的形式。教材也不只是知识内容的整合,作为一种教材,更应包括基于网络环境下或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下…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幸福?简单地说,幸福就是人们对于客观现实生活满足状况的一种主观反映和心理体验。在我国典型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中,生活在城市和农村不同环境中的人们对幸福的感受有什么差别呢?  相似文献   

16.
一、情景教学法的内涵
  情景教学模式是实践教学的一种方法,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材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其内容丰富多彩,诗词歌赋无所不有,而且大都是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语文课文通过语言塑造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带有作者对社会、对自然的审美判断,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具有审美的性质.这种审美性集中有效地提高了人们的审美能力.因此,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审美优势和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8.
徐勇  申远彪 《科学咨询》2008,(16):33-33
语文教材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其内容丰富多彩,诗词歌赋无所不有,而且大都是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语文课文通过语言塑造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带有作者对社会、对自然的审美判断,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具有审美的性质.这种审美性集中有效地提高了人们的审美能力.因此,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审美优势和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9.
体育课教学中的趣味性教学,是指教师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培养学生体育活动兴趣,启发学生体育活动意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科学地组织体育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体育教材知识和锻炼价值,充分体验运动锻炼的乐趣的一种教学组织方法.  相似文献   

20.
角色,可理解为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身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规范.教师是社会生活中从事教育教学专业化活动的角色,即教师具有与其他职业不同的特殊身份、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特点.新课程和新教材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纲要>要求"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