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然灾害与近代西北荒政及社会救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西北自然灾害对社会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这与政府救助无力有极大的关系。从晚清到民国,中央政府对灾荒的救济力不从心,社会、民间力量越来越多地承担起救灾重任。赈灾中,以工代赈方式的实施对推动西北公路、水利等设施的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试论西北近代交通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交通建设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近代以来西北地区由于受战乱、自然灾害、政局不稳等因素的影响、交通建设事业几乎没有发展,导致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的西北地区长期处于封闭落后状态。直到本世纪20年代西北的交通建设才开始起步,30年代有了初步发展,抗战期间达到高潮。公路、铁路的修筑和航空运输业的兴起,对促进西北近代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本文就西北近代交通建设概况及其作用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3.
我国西北地区是一个多灾地区。历史上,不同类型的灾害因其破坏力的作用方式、途径及重点不同,对西北地区造成了不同的影响。文章对历史上西北地区自然灾害和影响及其防治对策进行了介绍和分析,为我们提高对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近代安徽自然灾害与人口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安徽自然灾害连年不断,水灾、旱灾、蝗灾、震灾等破坏性较大的灾害,发生频率都较鸦片战争以前提高了。在重灾打击之下,近代安徽人口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灾害造成人口数量下降,自1868年至1949年,安徽人口一直在2000万左右徘徊。灾害还使许多人远走他乡。近代安徽的灾荒移民,既有省内区际的流动,也有省际的流动。省内流动的首选目标是城市;在省际流动中,皖北灾民多逃往江苏、河南等省,皖中灾民多跨过长江迁向皖南地区。不仅如此,因灾荒导致社会经济的落后、生活水平的下降,致使人们身体素质和文化科学素质不断降低。  相似文献   

5.
甘宁青地区作为地处中国西北腹地的一个重要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其民族关系问题直接或间接影响近代西北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的政治稳定与社会发展。从晚清民国开始其研究便备受国内外政界、学界的关注,时至今日,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回顾与总结,指出在该领域研究中仍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今后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西北近代经济外向化中的天津因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天津在西北近代经济外向化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未受重视。近代以前西北地区的商品交流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天津的开埠及其经济辐射力的增强,在很大程度上使西北经济逐步与国际市场发生了联系,开始向外向化经济转型。由此可见,在西北近代经济外向化的过程中,天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7.
近代陕北地区的自然灾害十分频繁,其中光绪初年的大旱灾、民国17—21年的大旱灾以及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的灾荒尤为严重。严重的自然灾害对陕北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人口的大量死亡和流离,使得劳动生产力锐减,农业生产凋敝;灾荒使陕北生态环境和气候进一步恶化;灾荒也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冲突与失范;同时灾荒造成的社会动荡形势,为革命思想在陕北的广泛传播及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客观上创造了有利条件。灾荒发生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的影响,也有社会因素的破坏:首先,陕北地区地处西北高原,气候干燥,雨水稀少;其次,水利工程的失修和不完善;以及过度的开荒、造田、毁林使生态环境和农业气候遭到破坏,自然灾害频频发生。近代陕北的灾荒给我们以诸多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8.
论近代西北地区城市的特点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西北地区城市总体发展水平滞后 ,其主要特征是 :城市的封建军事性和政治性十分突出 ;城市数量少、规模小 ,且分布不均 ;城市功能结构单一 ,工业和文教科技长期落后等。西北城市自身发展水平低下 ,造成了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能力差 ,而周边社会的不发达又严重制约了城市发展 ,难以形成良性循环 ,从而使整个地区经济受到严重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左宗棠与西北近代生态环境的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宗棠是近代以来对西北生态环境给予深切关注和进行初步治理的第一人。在西北十余年中,他从改善各族人民生存环境出发,制定了一套包含着某些治理生态环境趋向的开发计划,从植树造林、兴修水利、合理垦荒、美化城市等方面,对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了诸多有益的保护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西北地区的生态状况。  相似文献   

10.
莫超教授的专著《近代西北方言文献集成》,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区的明、清至民国三代的地方志方言资料,以及有关西北地区方言的研究论著,近60多万字的资料汇编成书,并对西北五省区方志中的语言数据和方言著述逐一做了提要,这在西北地区属首次,具有开创意义;在中部或东部,类似《近代西北方言文献集成》的书,似乎尚未面世,更可见此书的创新精神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近代西北农村高利贷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利贷是影响近代西北农村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高利贷在近代西北农村广泛存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近代西北农村的高利贷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地域性等特征,并对农民生活、农村经济和西北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现今我国西北地区陕、甘、宁、青、新5省区面积303.15万平方公里,人口7733.1万,有众多的少数民族。这5省区的建置和行政区划基本上是在近代形成的。研究它的沿革和形成,包括各历史时期从中央所确定的建置体制到地方各级行政区划的演变过程、基本脉络和规律。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本文着重就近代时期西北省区一级的建置和行政区划的形成及其演变的缘由与影响略作论述。近代以前的建置和行政区划梗概在近代时期以前,清朝在西北仅设陕西、甘肃两省,新疆和青海则为两个特别行政区域,其地位类似于满洲、蒙古、西藏等地区,均未设省。对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采取适应于当时的管理和统治方式,是清  相似文献   

13.
陕西法政学堂是近代中国西部成立较早,西北成立最早的法学高等教育机构。陕西法政学堂的成立标志着近代陕西法政教育的开端和中国西北地区法学高等教育的起步。陕西法政学堂成立后,尽管多次停办或改并,但是它对中国近代法学教育的深刻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陕西法政学堂不仅培养了近代陕西最早的一批地方官吏和法、政人才,而且为西北大学的法律与政治学科奠定了基础,为解放后西北地区法学教育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14.
解放前,湖南省娄底地区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旱灾、水灾和虫灾,还有雹灾、地震、风灾、冰冻等。这些灾害,特别是近代灾害,严重破坏社会生产,阻碍地区经济发展,并造成了大量的难民。历代统治者出于自身统治安全的需要,采取了一些积极的防灾救灾措施,但清末、民国时期的防治工作不如从前。  相似文献   

15.
鸦片泛滥曾是近代西北地区的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西北的鸦片问题起源于英、俄等国不法商人的走 私,后因清王朝、国民党政府的放纵和谋利而兴盛。加之地方军闽、官僚的穷兵黩武和贪得无厌,甚至逼民种鸦片, 武装贩运,致使鸦片种植达到了惊人的地步。大量的鸦片生产使西北的城乡经济走向畸形,加速了农村经济的破 产,并造成了一幕幕的人间悲剧。  相似文献   

16.
论近代中国灾荒史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论述了近代灾荒史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概要地介绍了中国近代自然灾害的历史面貌,灾荒与近代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清朝政府的救荒对策。  相似文献   

17.
:近代以来内蒙古东部地区的自然灾害开始出现快速增长的趋势,由此引发的灾荒层出不穷。兴安盟和呼伦贝尔盟地区的灾荒情况无论是数量、规模、烈度远不如其他两个东部盟市,而且灾害发生的原因也不同于赤峰和通辽地区。  相似文献   

18.
出于传教之目的,兴办教育、创建医疗卫生机构、举办社会福利成为基督教传教主要教务活动。在近代陕北地区,基督教事业尽管数量有限,对于陕北社会却有着特殊而深远的影响,为封闭落后的陕北地区带来新的理念,为近代陕北地区社会的发展起到引导作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该地区近代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清代河南的自然灾害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是历史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造成灾害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社会因素。作者试图通过对清代河南自然灾害状况的统计分析,揭示清代河南自然灾害的特点,从而为今天的灾害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晚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的高发期,尤其以水、旱、震、风、虫等灾害发生的次数最多、危害最大,成为导致中国近代社会迟滞、衰落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灾害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自然地理条件本身不利因素的影响,又有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还有不良社会政策及吏治腐败等因素的作用,带有综合性、复杂性.自然灾害对晚清社会造成的消极影响极为严重.中国近代社会出现的经济衰退、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等负面社会现象,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自然灾害的肆虐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