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谚语与成语的关系,在语言学界、民间文学界讨论较多。本文想从三个新的角度和领域谈二者的区别,同时,兼及谚语研究应该进入的层次。 一、从文化发展史来看,谚语与成语的形成情况不同。谚语首先是一种民俗现象,形成于上古时代,属于原始社会的语言艺术。高尔其很早就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这个问题作过精辟论述:“语言艺术产生在太古时代人的劳动过程中,这是大家公认和确定的。这种艺术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类渴望用最容易记牢的词形,即用二行  相似文献   

2.
谚语是人民群众长期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用简单通俗的话表达出深刻的道理。它是文化的载体,人类许多文化现象都可以在谚语中得到反映。它不仅体现了一个民族语言的精髓,更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俄语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语言,从许多民族语言中吸取了精华,俄语谚语也表现出它的丰富多姿。从俄语谚语中可以了解到俄罗斯民族的饮食文化、数字文化、动物意象、宗教思想观念,同时俄语谚语还体现出了深刻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3.
谚语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各国语言艺术的精华。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它又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化,且对文化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一般来说,语言能够更好的反映一个地区的民族特征,这其中既包含该地区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也包括地区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人生态度等。这点在英汉谚语也有体现。由于各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等因素的不同,所以英汉谚语又存在着差异。本文首先分析英汉谚语的起源,其都来自民间生活,神话传说,文学作品和宗教文献;然后主要从生活实践经验、价值观、道德观念以及宗教思想的四方面,对英汉谚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英汉谚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渗透与融合。最后指出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谚语逐渐打破国家和民族的界限,英汉谚语在互相渗透与融合。  相似文献   

4.
谚语是语言中的精华,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每个民族的语言中都有大量谚语。俄语的谚语亦浩奴烟海。学习俄语,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谚语,并能够恰当地运用谚语。这样,在口语中就会使人刮目相看,在笔语中就能言简意賅,表达生动有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翻译工作中,我们也经常遇到谚语。如何翻译或处理谚语,不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其中除了  相似文献   

5.
英语中谚语是经过锤炼,考验,浓缩了语言的精华。从五个方面对英语谚语进行归类。首先从修辞方面来谈起,运用比喻手法的英语谚语又可分为四点。一是同一喻体,不同的比喻;二是比喻相似的谚语,意义未必一样,要具体分析;三是反义谚语;四是意义上相互联系的谚语。第二部分列举了含有动物的谚语表达;第三部分结合汉语分析了英语谚语与汉语谚语相对应的问题,第四部分专门收集了一些来自《圣经》的部分谚语,最后从文化背景入手来欣赏英语谚语中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除汉族谚语外,还有各少数民族自己的谚语,这些谚语都是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尽管各族谚语风格不尽相同,但各族人民在创造祖国文化的过程中,它反映了各族人民对客观现实的认识与在实践中的经验,对祖国的文化增加了夺目的光彩,都应分别加以研究、整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语言更富于时  相似文献   

7.
汉英格言、谚语是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 ,是语言大宝库中一块灿烂夺目的瑰宝 ,具有非常强大的语言感染力。笔者认为这与汉英民族语言、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格息息相关 ,也与大量运用修辞格密不可分。通过对汉英格言、谚语进行对比分析 ,探讨了它们的民族风格 ,修辞手段及翻译处理  相似文献   

8.
谚语是祖国语言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句式简短,用词简约,易诵易记,这同它使用的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是分不开的.比喻、对照、对偶、白描、联珠等多种修辞格的综合运用,使谚语既言简意赅,又活泼有趣,读来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具有极强的语言表现力.  相似文献   

9.
谚语的民族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谚语是民族的智慧、经验的结晶,也是民族语言词汇材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谚语.它从产生到发展都与民族的种种特性紧密相联.谚语反映了民族的历史事迹、自然风貌、文化传统、心理状态、乡土习俗、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认识谚语的民族性对了解、研究民族的历史、社会、文学、心理、民俗、语言都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谚语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长期观察的艺术总结;是用有节奏的语言,完整地表达广大劳动人民的斗争经验和思想感情,富有教育意义的民间语言。目前在谚语数据库中收录了1800个蒙古语谚语,并设计了一套管理系统。谚语供人们学习母语中的丰富词语和典范的表达形式。本文主要介绍了该系统所涉及的工作及意义,设计宗旨及其具体实践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谚语是世界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斗争中不断积累的经验总结 ,它言简意赅、浅显风趣 ,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折射了内在的民族风范 ,是语言文化精华的一部分。通过引入谚语的定义和分析谚语的特点 ,本文探讨了汉英谚语所体现的东西方文化差异与文化共性 ,指出了英语谚语汉译时应注意的问题并进一步阐明了文化学习和语言学习具有同等重要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人们经常把谚语比作语言中的盐:“不用谚语,言之无味”。在文章中,精彩的谚语宛如晶莹的珍珠,璀璨的宝石,碧草丛中的百合花,闪烁在空中的星星,不仅给人以美的感受,也给人以诗一般的启迪。广泛流传在新疆维吾尔族民间的谚语,是维吾尔族民间文学宝库中的一串光彩夺目的明珠,它是反映维吾尔族生产斗争、社会斗争和日常生活的艺术结晶和语言精华,凝聚着维吾尔族的丰富智慧和实践经验,渗透着维吾尔族人民深厚的思想感情,维吾尔谚语在世世代代口头流传过程中,经过不断的锤炼、修饰,语言形象,韵味隽永,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维吾尔谚语不仅内容纷繁,题旨广泛,  相似文献   

13.
一、英语谚语的特点 英语谚语是英语语言国家广大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结晶,凝聚着人民群众生活和斗争的经验。因此,它除了具有民族谚语所具有的共性外,还具有其特殊的民族性、艺术性和其语法特点。 1.英语谚语的民族性 斯大林曾经说过:“要了解语言及其发展规律,就必须把语言同社会发展的历史,同创造这  相似文献   

14.
翻译难,谚语翻译更难。同其它一切翻译一样,谚语的翻译是由理解和表达两个环节构成的。本文以美国著名语言学家H.P.Grice的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 implication)理论为基础,以笔者手头的几本英汉对照谚语集中出现的大量误译为实例,运用语用学理论,阐述了翻译英语谚语既要考虑其生动形象、喻义深刻、富于哲理的语言特征,也要重视其承载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指出了对谚语的理解应该包括其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三个方面,同时也要考虑谚语的义域范围,包括谚语的基本意义、附加意义、褒义和贬义等;对谚语的表达应重视译出谚语用语的雅俗、谚语的民族色彩以及谚语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最清澈的水是泉水 ,最精练的话是谚语。谚语是语言文化宝库中绚丽多彩的瑰宝。短短一句话 ,既寓意深刻 ,又韵味隽永 ;既闪烁着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辉 ,也展示了语言艺术的光彩。正如英国著名作家培根 (Fran cisBacon)对谚语的阐述 :“Geniuswitandspiritofanationarediscoveredbytheirprov erbs.”(一个民族的天赋、智慧和精神都从他们的谚语中表现出来。)从谚语中我们不仅可以学到精练的语言 ,增强我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更能学习到前人的处世经验、成功的诀窍、失败的…  相似文献   

16.
谚语是语言中的精品,各种辞格的运用是英汉谚语的重要特征。分析了修辞与翻译的关系,进而对英汉谚语所含辞格进行了分类,最后从修辞角度探讨了英汉谚语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7.
谚语工具书是供广大读者诵习或查找谚语资料的。它的作用主要是帮助读者解决在学习或工作过程中可能遭到的谚语语言方面的困难。或者是不了解某个字(词)的读音,或者是  相似文献   

18.
谚语主要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谚语的本质、谚语的主流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语言财富。它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自然而真实地反映历史变迁和社会现实,具有深厚的社会文化的历史沉积与印记。本文用文化语言学的观点,对傣族谚语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剖析,目的是让人们对傣族现存的或曾经存在过的文化现象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谚语是人民思想的结晶,是语言中的精华。俄汉谚语作为俄汉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俄汉民族文化最妥善的保存者和最集中的体现者。它包含了俄罗斯民族与汉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性格特点、历史现象、民族传统、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因素。对于研究俄汉民族的文化特点来说,谚语是最现成的、最形象的、最言简意赅的语言材料。本文以语言世界图景理论为基础,对舍有俄汉两民族文化现实的语言单位——谚语进行分析,旨在总结出俄汉谚语中反映的语言世界图景。  相似文献   

20.
英语格言谚语是英语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英语语言中的精华,其言简意骇、寓意深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果把英语格言谚语合理有效地运用到大学英语的教学中去,不仅能够扩充学生英语背景文化知识,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增强口语表达能力。本文对英语格言谚语与大学英语教学融会贯通的五个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