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权利的归属和处分特征为标准,权利划分为国家权力、国家权力主见权和私权利三种。在此基础上,民主划分为政治民主和直接民主,法治划分为依法治国和人民自治。民主解决的是法律意志问题,法治解决的是权利界限和民主效果问题,形成“决定”与“办理”的关系。因为政治民主的间接性,社会民众要高度认同国家基本政治制度,以私权利为契机来关心国家政治,实现政治和谐、秩序和谐及民主法治主观体验和谐。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当今的法治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认同是民众对法治的心理认可,是现代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法治认同作为一种文化认同,不能离开传统文化,需要从传统法律文化中寻找形成法治认同的资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关于法治认同的“资源”,是传统社会对于法律的态度、对法律的认可程度以及民众对礼法建立的社会秩序的认可等。法治建设应当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制定民众更愿意接受的法律,以民众更愿意接受的方式实施法律,建立民众更期望的法治秩序。基于传统文化建立起来的法治秩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民众对法律的态度。从内心认可法律,为实现法治建设提供有利的非制度性支撑。  相似文献   

3.
法治思维的承载主体应作广义的理解,包括党政干部、法律职业者和普通民众。这些主体在实现法治思维方面各自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畸形的政绩观扭曲了党政干部的法治思维,对实质法治观的盲从消解了法律职业者的法治思维,法律信任的缺失和体制外维权的盛行也影响着普通民众的法治思维的形成,为此需要建立健全以法治评价体系为主导的干部政绩考核机制,以形式法治的思维主导法律职业者的法律适用行为,重建普通民众的法律信任,畅通其维权渠道,以促进法治思维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4.
法治国家的建立需要民众法律水平的提高,大学生作为国之未来,其法律素养的提升、法治信仰的育成尤为重要。在新媒体环境下,完善大学生法治信仰,一要切实提高高校法学教育水平;二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提高法治教育的影响力;三要开展法律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法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5.
法治国家的建立需要民众法律水平的提高,大学生作为国之未来,其法律素养的提升、法治信仰的育成尤为重要。在新媒体环境下,完善大学生法治信仰,一要切实提高高校法学教育水平;二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提高法治教育的影响力;三要开展法律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法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6.
市场经济必然是法治经济,对人治具有天然的排拒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孕育和发展强烈呼唤法治,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法律确认,其发展又要法律引导,市场行为还需要法律规范、调整和维护。完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是实现市场经济法治的基础,而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应当是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的各个法律部门所组成的有机集合体。它是一个以调整与市场经济相关的社会关系为对象,以宪法为核心,以民法为基础,以商法和经济法为两大支柱的市场经济法为主干,以相关社会法和程序法为补充的有机统一整体。   相似文献   

7.
《南都学坛》2017,(5):58-62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进程中,必须更全面深刻地认识行政法治文化工程建设的时代背景、发展趋势和多重要求,要从既往经验教训中反思行政法治文化的要义和特点,转型发展时期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对于行政法治文化具有很高的角色期待。鉴于此,从现代法治观具体探讨行政法治文化的基本理念、构成特征及现实意义,法治政府建设工程对行政法治文化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法律价值观变化是行政法治文化革新的关键内涵,条理法理论是推进行政法治文化革新的便利抓手,高度民主的新行政法是行政法治文化革新的目标,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念更新、制度创新提升法治政府建设水平,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8.
开展法治教育,为法治政府建设奠定思想基础;加强行政立法工作,为法治政府建设奠定法律基础;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为建设法治型政府提供支撑;做好司法监督,为法治政府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9.
“用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是正确的政治决定,人们非常重视诠释它的政治意义.然而,仅关注法治方式的政治意义是不够的,还需要重视法治方式的法学、法律意义.因为,“社会矛盾”在执法、司法领域表现为“具体矛盾”,具体矛盾的解决需要倚重法律方法或法律思维规则.在缺乏法治启蒙的背景下,需要改造政治社会学意义上的法治方式;塑造教义学法学意义上的法治方式.教义学法学意义上的法治方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指导,以法治中国建设为目标,以遵守法律规定为前提,强调尊重执法、司法的规律,反对权力的绝对化,倡导行为主体要像律师那样思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法治.  相似文献   

10.
论法治进程中的守法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社会的显著标志就是法律在社会中具有最高的权威以及人们对法律普遍的遵守和服从。必须树立法律的权威性和至上性,充分发挥法律对合法权益的保障作用,从而使人们形成那种发自内心对法律的信仰和崇敬,并把法律内化为自身行为的准则,形成守法的氛围。自觉自愿的守法符合法治社会的根本要求,法治社会中理想的守法状态就是在政府守法的榜样之下,民众自觉自愿地遵守法律。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将"法治"确定为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由此成为我国改革路线图中的核心概念之一。然而,要真正发挥"法治"的基础性作用,建成"法治中国",我们还有较长的路要走。现实中,违法乱纪、权力膨胀与腐败、司法公信力丧失、一些民众信访不信法等问题依然存在。人民没有法治信仰,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卢梭说过:"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法治作为一种信仰,不仅要求人们以法律为行为准则,任何行为都恪守法律,而且  相似文献   

12.
法治政府是依法设立权限、依法实施行政管理、依法承担法律责任的有限政府、服务政府、透明政府、诚信政府、高效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是多层次多方面的立体体系。法治政府存在的前提是权力有限,价值取向是人民利益至上,法治政府的建设是以法律知识的普及为基础,其根本表现是服从法律权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政府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权利、认真看待程序、认真面对司法。  相似文献   

13.
完美法治     
描述并批判三种不完善的法治概念的通行表述:法治即对抗政府强制性威权之盾(戴西的观点);法治即更高正义法规则之治;法治即规则之治或规则之法.尝试给出了法治概念更"全面"的说明:两种不完美的法治模式(高压法治和法外法治)和"完美法治",即法律作为自发行动之终极动因.完美法治要求法律的存在或法律的概念要与作为自觉行为根本动因的法律以及法治的状况共同存在相一致.每种观点的核心原则将予以介绍、评议,进而适用到国际环境中.  相似文献   

14.
法治是一种法律和政治上的愿望,在现代法治背景下,行政法的类型可以概括为三类:秩序法治、行政法治和回应型法治。秩序法治是以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为目的、以管制为特征,主导国家社会生活的一种法律秩序形态;行政法治是以控制行政权力为使命,政府行政行为受到正义之法约束的法治状态;回应型法治是以对当代行政法特征和规律的重新认识为基点.它是一种合作型的、积极的、动态的、自省的、“生态型”的行政,是一种全覆盖的法治状态。  相似文献   

15.
一般狭义把法理解为一套冷冰冰的规则、准则集合,这只理解了法作为行为规范的制度文明方面,实际广义还包括法律价值、法的精神及相关的理念等精神文明方面。一般狭义把法治理解为“依法办事”等法律意义上的法治,实际广义还包括“法律主治”等社会意义上和价值意义上的法治。一般狭义把法治政府理解为行政法律制度的完善等形式上的法治政府,实际广义还包括法律的统治或法的治理状态等实质上的法治政府。对以上三个概念进行广义理解,对于把握法治政府的真谛、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依法治国指的是依法而治 ,而法治则是指法的统治。依法治国强调法制完备和法律服从 ,法治的要素则包括法律的善良性原则、政府权力的限制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以及保障基本人权的原则。要实现由依法治国向实质法治的转变必须实行有限政府、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养法治文化和加强法治教育  相似文献   

17.
依法治国指的是依法而治,而法治则是指法的统治.依法治国强调法制完备和法律服从,法治的要素则包括法律的善良性原则、政府权力的限制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以及保障基本人权的原则.要实现由依法治国向实质法治的转变必须实行有限政府、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养法治文化和加强法治教育.  相似文献   

18.
法律信仰是法治社会的精神要素。人始终是法治社会的主体,只有在全社会成员中形成法律信仰,法治社会才能建成。民众法律信仰的缺失会严重影响我国的法治化进程。其中社会民众、法律职业的法律信仰尤为重要。通过加强人们权利保护机制提高权利意识、培养人们的理性精神和守法精神、提高司法权威等突显社会主体在法治社会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哈林顿认为,自由和民主是共和国的本性,而法治则是共和国的基本标志.法治共和国的核心在于建立法治政府,而法治政府的关键是实现法律下的"均势";平等是法治王国的基石;人民是法治王国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20.
关于法治人性化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法治人性化"是指法治要关怀人的价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之所以说人性化是法治的本质要求,是因为法治与人性的渊源关系.正是因为人性结构中有冲突、缺陷,才使得法治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需求.我国法治实践的人性化已经得到日益重视,主要表现在立法、司法、行政执法等各个方面.要进一步实现法治的人性化目标,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法律观;其次,在依法治理中切实尊重个体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