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近代在经历空前的民族灾难和巨大的社会变革的同时,围绕着“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也经历了一场“古今中西”之争和一次伟大的哲学革命。从本世纪初叶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在与中国的实际需要相结合的革命进程中,它自身也中国化了,不仅在理论上总结了“古今中西”之争和近代的哲学革命,而且在实践上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并使哲学革命成为政治革命  相似文献   

2.
对毛泽东哲学思想崇高地位的确定是冯契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要方面。在冯契看来,毛泽东哲学思想因对近代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古今中西"之争和对近代哲学史上认识论方面的"心物(知行)"之辨作了历史总结,从而对近代对中国哲学革命作了历史总结。  相似文献   

3.
冯契的《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的书写具有典范意义,这种典范意义在中国近代哲学史“书写什么”和“如何书写”两个问题上表现出来。在“书写什么”方面,冯契的回答是既要书写化为近代传统的哲学“革命”,又要书写化为哲学问题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问题,两者并非彼此对峙,而是从两个不同的视角书写同一部中国近代哲学史。在“如何书写”方面,冯契的回答是采取“同情的了解”书写方式和反思的书写姿态。在某种程度上,中国近代哲学史的书写比古代哲学史的书写更能体现冯契自己的哲学风格和书写理念。  相似文献   

4.
牟钟鉴在《哲学研究》86年第9期发表了《中国传统哲学的评价及其历史命运》一文,《红旗》杂志87年第2期予以转载,现将其主要观点摘登于后:牟钟鉴认为,中国是文明古国,传统文化对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影响十分深广,以至于在近代历史上产生了一种常见的现象,即社会每进入新的转折时期,总要引起一场对传统文化的大反省,并且总  相似文献   

5.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这首诗写于一九三二年十月十二日。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把从“五四”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分为四个时期。一九三二年,属于第三个时期。关于这个时期形势的主要特点,毛主席说: “这一个时期,是一方面反革命的‘围剿’,又一方面革命深入的时期。这 时有两种反革命的‘围剿’: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也有两种革命深 入:农村革命深入和文化革命深入。这两种‘围剿’,在帝国主义策动之下,曾  相似文献   

6.
继《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之后,冯契教授的又一力作《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以下简称《进程》)一书问世了。《进程》的问世,将和前书一样,定会在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中受到普遍的重视。前后两书,虽然都是运用逻辑和历史的统一方法写成的,但所取视角稍有不同,前书注重把握哲学家的思想体系以揭示其中所  相似文献   

7.
中国资产阶级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剥削阶级,它兴起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消灭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时。它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虽然享寿不长,只存在八十年左右,不过是一个匆匆的过客,但它却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三场革命,跨越中国近代史、现代史两个历史时期,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它曾经是旧  相似文献   

8.
科玄论战是冯契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入口,实践唯物主义辩证法是冯契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依据,对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系统考察是冯契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准备,智慧说是冯契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结晶.冯契智慧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上由专门哲学家构建的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它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具有多方面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冯友兰文化哲学新论洪晓楠中国近代经历了空前的民族灾难和巨大的社会变革,“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是时代的中心问题,这一问题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具体表现为“古今中西”之争。作为20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冯友兰以其独特的理论方式,试图从哲学上解决东西文化...  相似文献   

10.
赵春晨  孙颖 《学术研究》2004,1(8):111-115
辛亥革命时期 ,广州曾连续发生三次反清武装起义 (1895年、 1910年、 1911年 ) ,这在当时中国的城市中是独一无二的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也是空前的。它反映了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对广州的高度重视 ,同时也体现了广州这座城市所蕴藏着的巨大革命潜力。这三次起义对于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也奠定了广州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策源地与中心地之一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1.
冯契认为毛泽东的主体能动性思想集中体现在“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两个‘决定作用’”中;冯契从三个方面阐发了毛泽东的主体能动性思想:一是认为主体的能动性表现为文化的创造;二是认为主体的能动性表现为认识的辩证运动;三是认为主体的能动性体现为精神在造就自我的过程中认识自我。  相似文献   

12.
从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到五四运动时期以后的一段时间内,西方进化论在中国广泛传播和风行一时,成为中国近代先进人物的哲学世界观和救亡图存、维新变法、反帝反封建以及进行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思想武器。西方进化论的输入和广泛传播,引起了中国哲学思想和社会思想的巨大变革,标志着中国哲学开始从古代逐渐走上近代。中国近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矛盾尖锐复杂。如何才能使中华民族摆脱帝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胡适的历史作用基本上被否定了,并作为反面教员出现,这是不公正的。毛泽东同志曾经十分明确地指出:“在‘五四’以前,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中国的文化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他们还有领导作用。”在“五四”以后,这个阶级才“无领导作用,至多在革命时期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一个  相似文献   

14.
"傲慢的"民族主义、极端的国家主义和纯思辨的表达形式是近代德意志民族主流文化的三个主要构成要素。只有在对近代德意志民族主流文化的三个主要构成要素进行科学批判的过程中才有新哲学的建构,这就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化逻辑。这一文化逻辑不是在独立的传统哲学框架内形成和发展的,而是在历史学批判、社会主义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化逻辑对我们在中国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两点重要启示:其一,撇开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把握和研究的关注,缺乏马克思主义各个研究领域的对话和交流,就会违背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化逻辑和马克思哲学的发展规律;其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最核心的任务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题是通过对当代具体科学成果方法论上的概括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问题的反思,从世界历史的角度对当代中国社会整体发展的进程、机制、特点、规律及其趋势做出哲学层面上的科学解释并为实践提供科学方法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同志指出:“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为中央党校题词,就是‘实事求是’四个大字,这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毛泽东同志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实事求是就是其中最具特色、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又有了极大丰富和发展.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什么时候也不能丢弃.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革命的教科书,它的科学体系,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形成的。学习毛泽东同志对中国近代史的科学论述,对于我们正确了解近代中国社会,认识近代中国革命的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关于中国近代史的时间范围 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到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百一十年,在中国历史上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是由于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在这个时期发生了质的变化,也不仅是由于中国人民在此期间遭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后期的官僚资本主义)的空前严重的压榨,一向居于世界先进行列的中国的经济文化落后了,更由于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出现了空前高涨的新局面,并在经历多次失败之后,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人民共和国,大大推进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陈力  张永江 《兰州学刊》2006,1(10):43-46
辛亥革命不仅是一次政治革命,也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从社会思想文化角度来讲,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它是资产阶级民主、自由、人权、平等等政治原则对封建专制的否定。辛亥革命为在中国实现彻底的民主奠定了基础,打开了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他为了改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断地寻找真理,探索革命的道路。他一生的革命实践,经历了推翻清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的革命时期,为了维护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反袁”、“护法”的斗争时期,以及坚决接受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改组国民党,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实现国共合作的时期。概括地说,他一生经历了从旧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的伟大转变,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了中国历史哲学近代化的社会前提和理论根据。就前者说,为了正确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有效进行社会改革,需要一种历史理论作为指导,由此突出了历史哲学在中国近代哲学革命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就后者说,历史哲学的近代化既表现为对传统历史哲学的消极影响的批判,又表现为对其优秀成果的合理延伸和积极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中国历史哲学与西方近代科学和哲学的融合。  相似文献   

20.
冯契先生的哲学是从现代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的冲击、变革与对其反思中提炼出来的.他的哲学思想不但具有丰富的时代精神与社会生活体验,更具有对自然与社会认识的反思与对此反思的反思的智慧,这自然形成了他的哲学思想的辩证结构与内涵,他把以下三方面的哲学课题贯串起来,组合成他的哲学三重奏或三部曲:第一,他面临的哲学课题是“古今中西”之争,深入到中国人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检讨,此正是重建现代中国文化与社会的走向所必须面临的课题,他把这一课题直接联系到如何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问题,因之提出了人们必须认真地去把握中国文化与哲学自身的发展规律;第二,冯契先生为了理解人之为人的本质以及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