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研究是由史学家来承担的。不言而喻,假如史学家们素质不高,历史研究也就无从谈起了。十多年来,人们一直在谈论历史学的出路问题,从不同角度提出许多办法,例如理论方法的革新、研究领域的开拓、编著体例的创意等等。应当说,这些讨论具有积极意义。不过,说一千道一万,归根到底还是个史家素质问题。史学家本领小、能力差,你说什么也无用。所以,我觉得,谈到如何把近代史研究引向深入,从根本上说,就是一个如何提高史家素质的问题。怎样才能提高史家素质呢?出路只一条,那就是:学习。说到学习,这话题似乎陈旧得要长白胡子了。…  相似文献   

2.
张光华 《晋阳学刊》2008,(4):123-125
史家生平是史学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史家的出身家世、教育状况、师友关系乃至个人性格等可能直接影响到他们历史观的形成,学术方向与路径、研究风格,甚至影响其学术成就的大小。但长期以来作为史家生平基础要素之一的“经济生活”却被有意无意忽略了。一则虽然史家有穷、富之别,但就现实情况来看,  相似文献   

3.
动机是人的一种个性倾向,是人格心理中重要而又复杂的问题,虽然致力于动机研究的也不乏其人,也曾提出了不少有关动机的理论,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弗洛伊德的生物欲望说,社会学习动机论及阿德勒的自卑补偿说等.但是,如何将动机问题的理论运用到人力管理的实践中去,乃是一个具有现实而深远意义的问题.在人力管理的实践中,为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应按照动机的规律,抓好以下工作:  相似文献   

4.
按照通常的观点,人格指的是一个人所拥有的特质的总和。对人格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医学家思培多克勤等人有关气质的观点、我国古代基于阴阳五行学说的人格分类法等。时至今日.人格仍是当代理论家感兴趣的课题,有关人格的理论大致可以划分为人格发展说、人格特质说和人格类型说三大类。事实上.人格是以生命机制的演化和满足需要的活动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需要是人的本性。因此,人格发展说、人格特质说和人格类型说可以在需要理论的基础上统一起来①。当然,“发展”、“特质”、“类型”同时代表了考察人格的三种不同角度。以下,我们将从这三种角度来分析电子艺术(包括电影艺术、广播电视艺术和新兴的电脑艺术)对人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贺曦 《天府新论》2011,(3):26-30
冯友兰和冯契在各自的哲学体系基础上,提出了各具特色的理想人格理论。冯友兰论述了"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境界人格"学说,而冯契则阐发了"平民化自由人格"理论,在比较的意义上,虽然两人的哲学立场、方法与进路迥然不同,但面对中国20世纪共同的时代主题,他们有着共同的哲学期许——"转识成智";两人的理想人格学说在"去圣化"与追求高明境界方面有"殊途同归"的契合;对当代理想人格理论构建有可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哲学家康德曾说,整个人类尽在他的人格里面。国内学者高清海教授强调,人格问题属于“做人之道”。面对当今世界日益突出的人的问题,人格研究无疑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学人余潇枫著的《哲学人格》一书,用精炼的文笔追溯了以往的各种人格流派与理论,指出了人格问...  相似文献   

7.
《史通》问世后的历史际遇,深刻地反映出当时以及后世史家对《史通》理论价值认识上的意见分歧;后世史家对《史通》的广泛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史通》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8.
贾诩是汉末建安时期曹操集团的重要人物,名列曹操"四大谋士"之一。《三国志》将他和著名的颍川士族领袖荀?及其侄子荀攸合传,地位甚高。然而,为《三国志》作注的史家裴松之对此提出了明确的反对意见,认为陈寿对贾诩的评价过高,对其传纪的安排不伦不类,有背史法。陈寿的安排反映了史家个人识见及好恶等因素在史著撰写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社会科学战线》一九八一年第四期载赵冬垠同志《评李泽厚著<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一文说:“西方哲学史家历来把康德思想划分为‘前批判期’和‘批判时期’,而以《纯粹理性批判》出版的那一年——1780年作为分界线。”我认为此说不妥,有必要提出来加以讨论。首先,赵文关于《纯粹理性批判》出版的时间,前面说“是1781年出版的”,后面又说是1780年  相似文献   

10.
陈剑晖 《河北学刊》2001,21(5):72-75
方修是马华最为杰出的文学史家。本文从史观、史识出发,把方修的文学史研究与他的心灵特质、人格精神结合起来,从而论证了方修的文学史研究是他作为生命的展开方式而不断证实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史学理论述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后现代主义的逐渐兴起给现代历史学的合法性所在特别是其所主张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原则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引起许多历史学家的不满与反击;但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还是有巨大贡献的,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了历史书写中不很为人所知的面相,挑战史家去重新检查他们自己学科的理论和实践,也极大地加深了人们对历史、对历史研究和历史书写的理解。但也有其自相矛盾之处,而且史家在实践中不可能完全按照后现代主义的宣称来研究历史,现代主义的史学观念依然有其生命力,它与后现代史学理论完全可以互补长短、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2.
郁达夫的“变态艺术人格”及其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关于郁达夫其人的研究,有人以弗洛依德精神分析理论为依据,提出了"自我分裂人格"说和"病态人格"说:他们把郁达夫当作精神病患者,将弗氏针对精神病人的研究方法,套用在对"艺术家"郁达夫的研究上,完全否定其作品的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①,我们不敢苟同。郁达夫的人格表现确非"常态",考察艺术家的人格,既不能撇开作品光看他的生活,也不能完全以其作品为依据,以艺术形象代替创作主体的人格。李建中道:"文学家的人格,在其审美创造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活行为中生成,并整体地呈现于他的文学作品。审美创造的过程,也就是主体人格…  相似文献   

13.
岑延远 《学术论坛》2002,(4):155-158
作者在多学科研究的基础上 ,主要对人格的心理结构、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人格的动力系统、人格发展的一致性与可变性以及人格障碍与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评述 ,指出人格心理研究要有比较大的飞跃和发展 ,必须进行人格心理学的元研究。人格元研究可以从人格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整合两个维度进行。  相似文献   

14.
契丹国号解     
一契丹人建国之后,用过两个国号:一是“大契丹”,一是“大辽”。这是史籍有征史家熟知的事。但对两个国号的含义,则有许多不同的断言与推测,莫衷一是。据知,有如下诸说: 1.因水说2.镔铁说3.切断说4.刀剑说5.领地说6.酋名说7.寒冷说在提出新解之前,对已有各说的得失略加讨论,将会有助于检验新解的是非。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灾害志的演变及其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灾害志 ,如正史《五行志》 ,有重要地位和价值。第一 ,《汉书·五行志》具有开创中国古代灾害志之功。唐宋时期思想家的灾异观发生变化 ,认为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是对自然的破坏 ,并且带来灾害 ,《新唐书·五行志》树立“著其灾异而削其事应”的原则 ,使后来《五行志》保持“记异而说不书”的面貌。第二 ,史家编纂《五行志》 ,不能说明其史识低下 ,而是国家执行灾害物异雨泽奏报的社会职能的反映 ,史家不过是执行了记事修史的职守。第三 ,今天我们可以利用《五行志》及其它史料 ,研究自然灾害发展规律 ,为长时段自然灾害预报 ,提供宝贵的历史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16.
史学界在历史客体的研究方面存在着“本体说”、“史料说”等几种倾向,实际上,由于史料自身的局限性,使得作为历史主体认识、研究对象的历史客体分为二重:整体史家的认识客体“历史观感”和个( 群) 体史家的认识对象“选择后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费尔南·布罗代尔被冠以"史学大师"、"史家第一人"等美誉,他的史学思想与方法影响巨大,他的总体史观与长时段观念不仅成为年鉴学派的支柱性理论,还超越了学科本身,除此之外,"经济世界"理论在空间维度上革新了、扩大了总体史研究的范围。本文通过分析他的三篇代表著作,来达到解读他的史学思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张小忠 《北方论丛》2020,(2):94-102
海登•怀特早年受柯林武德、汤因比、克里斯托弗•道森等史家影响,但19世纪英国史家为何未成为《元史学: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研讨对象?这一疑问既涉及英国史学及史家,又关乎怀特理论中的基本假设。英国辉格派史学的变迁向历史学家提出反思历史学的性质、对象、方法和价值等知识论问题,也激发了怀特探讨英国史家批判实证主义的理论兴趣。怀特一方面以反讽为路径阐述了19世纪欧洲历史意识由科学的客观性向认识论的怀疑主义蜕变;另一方面,以历史主义为线索构建了19世纪欧洲历史意识三个不同阶段,而英国却付之阙如。究其根源,19世纪的英国史家仍未产生系统探讨历史知识的兴趣。  相似文献   

19.
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因受社会学角色理论的影响,很重视对支配人角色行为的内在心理机制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有启发的见解。这里我们从角色理论出发,通过对角色、自我与人格相互之间联系及作用的描述,对角色行为者心理活动规律做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朱丽卉 《理论界》2013,(9):145-147
日本在汲取汉文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属于自己的文学理论,也就是本居宣长的"物哀说"。虽然本居宣长将其作为日本原创的理论,但实际上,它深深受到中国文学理论的影响,尤其是魏晋时期的宫体诗以及晚明至清朝时期以情、欲为主的文学变革。本居宣长所谓的"物哀",实际上是抛弃了伦理化和社会化的主题,强调主情和个人主义的感物兴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