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集体意识和集体行动有其本体论地位.描述这种现象的最明显的挑战是个体论的指责.诉诸个体的认知状态的集体意向性描述既避免了个体论的指责,又阐明了集体意识的本体论地位.从认知分析到规范分析是集体意向性概念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2.
美国分析哲学家约翰·塞尔认为语言哲学是心灵哲学的一个分支,人类的心灵能力和语言能力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内在关系。他系统地发展了意向性理论,认为意向性是许多心理状态和事件所具有的一种性质,意向状态具有意向性的本质形式,而言语行为具有意向性的派生形式,意向状态与言语行为具有近乎同构的密切关系。因此可以运用先在的关于言语行为的知识研究意向性,同时意向性理论又为言语行为理论提供了哲学基础。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成为语言哲学与心灵哲学的界面研究,二者在意义的问题上相汇合。  相似文献   

3.
《文史哲》2015,(5)
东西方意识哲学中都可以发现或多或少的对"意向性"问题的讨论,也都可以发现或强或弱的在"元意向性"方面的要求。"元意向性"意味着一种异于"意向性"但同时也可以包容"意向性"的东西。它被用来描述一种追求原初性、彻底性、超越性和深邃性的思维方式与思想取向。无论是西方哲学的现象学,还是佛教唯识学或儒家心学,它们都不满足于各种意义上的常识或俗谛,试图以各自的方式来扬弃和克服"意向性"。由此也可以重新理解东西方思想中各种意义上的本体论和工夫论主张。  相似文献   

4.
试论主体基本意向性的历史演进黄宏伟对主体基本意向性的研讨,可以从多层面展开。既可以分析基本意向性内在的功能与结构的关系,也可以分析基本意向性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自我建构与被实践整合的关系;既可以辨析基本意向性与主体论中已有概念及哲学基本问题的学理关系,...  相似文献   

5.
意向性的概念虽并非言语行为理论家之首创, 却由他们赋予了新的内涵。在言语行为意义论中, 话语施事行为与意向状态被认为具有某种同构性, 意义不仅是意向性的一种派生形式, 而且意义的可能性及其限度均由意向性所奠定。因此, 意向性也就成为理解言语行为之意义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论道德目的论与伦理道义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道德目的论和伦理道义论是中外伦理学最基本的两种学理进路。它们在方法论、道德价值观念、对伦理学特性的理解和体系建构上存在诸多根本理路分歧 ,但它们并非不可调和。前者侧重解释个体道德现象 ,具价值人学意味 ;后者侧重社会伦理现象 ,具伦理关系学取向。如果把人类道德生活看作一个多类型、多层次、多维度的结构系统 ,道德目的论和伦理道义论其实都是不可或缺的解释向度 ,不仅可以互补 ,而且是必须相互参照、相互支援的伦理学方法论资源  相似文献   

7.
意向性是当今西方哲学研究的一个核心议题,但意向性是否真正存在却纷争不断。取消论在整体上否认并要求取消意向性概念;实在论肯定意向性的存在地位,但对它以何种方式存在却又见解不同;解释主义另辟蹊径,把意向性归结为一种解释性投射。这三种关于意向性本体论地位的理论触及到了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尽管存在各种缺陷,但仍为我们了解心灵奥秘、拓展哲学研究视野提供了宝贵借鉴。  相似文献   

8.
以"本"与"末"之间关系的比较作为基本的理论进路,王弼自觉地展开了对世界普遍性根据的探讨。这种辨析"本"与"末"关系的研究方法也被诸多学者视作王弼哲学思想的特质所在,并进而将王弼的思想定性为一种本体论学说。对王弼思想本体论特性的评价往往被学者放在与两汉思想宇宙生成论的比较当中进行,汤用彤先生便认为玄学实现了由两汉宇宙生成论向魏晋的本体论的转变,王弼的贵无之学则是典型。那么在普遍性视域之下,王弼的本体思想与两汉的宇宙生成论思想之间又有何差别呢?  相似文献   

9.
现实社会生活需要一种现实性维度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而从马克思的基本原则出发构建起这样一种现实性维度的政治哲学亦是可能的。这样一种政治哲学与既有的理想性维度的政治哲学构成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两种不同的进路。两种进路之间既存在着某种张力,但也构成一种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10.
语言的认知和理解,是意向性自我建构的过程。因此,任何交际中的现实语言都存在着原语言意向性与接受主体的新的语言意向性,它表现为言说者和接受者意识性建构的双重维度。在语言意义的解读过程中,由于受到语境的制约,原意向性与接受主体的意向性存在着等值与错位的关系。等值带来沟通的准确有效性,错位虽然影响了日常交流,但在非日常交际中也有其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高岑 《齐鲁学刊》2005,(2):116-120
心理意向性论题是当代哲学的重要论题之一。围绕此论题,20世纪的心智哲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逻辑实证主义阶段、语用分析阶段和科学取向阶段。当代心智哲学在探讨人类心智的过程中形成了两种心理意向 性理论:以福德为代表的意向实在论和以丹尼特为代表的意向立场工具论。这两种心理意向性理论各有优势也各 有欠缺,以一种科学的宽容态度对之进行综合性的研究、把握和推进,对揭示人类心智的奥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胡塞尔、塞尔等的研究表明:意向性是一种心智能力,是人类心智对客观世界的“指向”或“关于”;塞尔进一步认为语言的产生依赖于意向性,意向性是言语行为的基本特征,是语言哲学的基础;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意向性具有社会属性,集体意向性是意向性社会性的体现。徐盛桓的“基于心理模型的常规推理”的理论进一步证实语言和意向性的紧密联系。以这一理论为指导,通过例证分析,我们发现,集体意向性在话语理解中具有引导和制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胡作友  张小曼 《云梦学刊》2006,27(1):145-148
从意图性与翻译中的功能对等、意图性与翻译中的隐含含意的传递以及意图性与语篇翻译策略的制定等三个方面对意图性在语篇翻译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强调指出意图性作为语篇语言学家Beaugrande&Dressler提出的七项语篇标准之一,译者在翻译时必需考虑意图性。  相似文献   

14.
私营企业主的“有产者”的身份使得该阶层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备受关注。目前成为私营企业主的门槛日益提高,如果现在就断定私营企业主群体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阶层意识还为时过早,但就私营企业主中的某些群体而言,显然又已经开始呈现出自己独特的阶层意识,并且私营企业主阶层开始出现利益组织化趋向。  相似文献   

15.
阿多诺认为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由于内含了感觉意向性而陷入恶的循环、直接被给予性和设定意向的悖论以及单纯主体性的困境,从而最终丧失了与世界的辩证关联;但从胡塞尔的角度来看,感觉意向性的说法混淆了质素与感觉以及体验与意向的明显区分,是对意向性的严重误读,而阿多诺对中介性和意向设定的强调则使他对材料(或感觉的肉体因素)的理解富有了客观主义色彩,他的主客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最终也具有了潜在地依附于自然实在论的嫌疑。  相似文献   

16.
“恨”的现象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韩国人的恨的多层结构--否定与肯定、消极与积极、过去意向性与未来意向性结构进行分析,从和解意向性角度来对恨的独特性进行确认,可以看出,恨的主体是以情促成和解的情绪,类似于把他者构造成自己的意向相关者的本能意向.  相似文献   

17.
普特南通过意向性问题深入实在论研究,分析了形而上学实在论的缺失,指出意向性的非还原性和开放型的构造,并且把意向性延伸到逻辑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在这个基础上,普特南试图通过消解实在与心灵之间的分界面来避免实在论的二律背反,进而从内在实在论走向直接实在论。  相似文献   

18.
现象学背景中的意向性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倪梁康探讨了现象学背景中意向性问题发端和展开的历史,指出其以意识分析的方式,折射出20世纪西方哲学史从知识论理论哲学向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实践哲学的过渡;张志林指出,分析哲学和现象学面对意向性这一相同的主题,以不同的概念构架和研究方法展示了不同的风格;孙周兴研究了早期海德格尔正是借助"意向性"才获得了真正的"实事域",并从视域到世界、从理论化到生命体验、从关联意义到实行意义,在意向性问题上作了诸多推进;张志扬尝试从不囿于二值逻辑的检讨方式,即超出现象学和分析哲学的第三种视角,解读意向性问题及其在元典中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晁福林 《河北学刊》2003,23(1):91-95
庄子后学对于庄子思想中的悲剧意识有所发展,它更多地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人性自身和社会因素中寻找悲剧产生的原因,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向社会抗争的精神.<让王>篇是庄子后学的代表作品之一.是篇除了以道家特有的幽默与深刻叙述伯夷、叔齐之事以外,还塑造了更为狷介的两位隐士形象,即为表示坚拒商汤让王于己而投水自尽的卞随和务光.<让王>篇所描述的隐士,其人生悲剧的基本表现是在贫困潦倒中结束残生.他们所坚守的经不起推敲的"原则",是其悲剧的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