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3 毫秒
1.
王伟 《东南学术》2012,(5):224-234
罗蒂心目中的理想知识分子应该既是反讽主义者,又是自由主义者。前者与顺从常识的普通人及钻研本质的形而上学家区分,后者和拒绝解放企图这一哲学传统中的尼采等人相别。这一知识分子形象中的反讽部分遭到了舒斯特曼的激烈指责,然而,细看其立论依据后可以发现他要么是对罗蒂断章取义,要么是在批判时无视罗蒂在他处更为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拉克劳与墨菲是“后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与伊格尔顿迥然相异的是,作为职业的政治理论家,两人吸取了后现代主义中解构的能量,主张在反本质主义的视域下建构激进的民主政治.罗蒂深为赞赏他们对本质主义政治的批判,而他们也直言自己在认识论上与罗蒂相同,但在政治观点上又与罗蒂存在分歧.  相似文献   

3.
董山民 《东岳论丛》2019,40(7):102-109
罗蒂与启蒙思想家不一样,其对自由主义的设想不是从"理性"和"自然"出发,而从历史和约定出发。休谟要求发现属于人的客观而可靠的知识,把对人的研究科学化。罗蒂认为这种做法混淆了哲学叙事和政治叙事,强行让前者成为后者的基础,造成了基础主义幻像和政治一元论。在罗蒂方案中,公共领域只需加强外部建设,以对话代替对抗,达成包容性的共识。但是,在拒绝普遍主义的同时罗蒂思想内部也出现了张力。  相似文献   

4.
奈格里的政治本体论与内在性思潮密切相关,它以内在性-超验性和创构性-调解性的对抗语境为逻辑构架,以主体性的创构本体论为逻辑取向,旨在取代传统本体论中超验的实体、基础或本质,并从理论根基处将其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连接起来.在本质上,它是以唯物主义批判、绝对内在性和共产主义为核心的激进革命传统,是以开放性、非连续性和不确定性为本质的激进政治模式,因主体性话语的过度充足,而带有强烈的唯意志论和乌托邦色彩.  相似文献   

5.
“激进民主政治”是后马克思主义者拉克劳、墨菲立足“后革命时代”背景,试图重新激活马克思的政治理念.对此需要做一种方法论“前提批判”,立足于后现代政治哲学的语境,可见在哲学基础上,他们承接了后现代政治哲学的“主体消解”的观念、“本质主义批判”、倡导一种“对抗”的政治哲学;在政治向度上,他们以一种观念的抽象物为理念前提、将“政治”置于哲学的基础之上、陷入了普遍主义的理论困境.且由于其远离了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而使得激进民主与政治自由主义之间必然发生着一定的关联,在这种层面上,历史唯物主义与自由主义以及激进民主政治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后马克思主义者拉克劳、墨菲基于重新激活马克思的政治理念,而提出“激进与多元民主”这一术语来重新定义社会主义事业,并设想它是民主向社会关系广阔领域的延伸.但是,这种策略是建立在反本质主义、消解经济中心主义、确立政治本体论、打通民主与社会主义之间的隔离,并且放弃革命,只保留了激进立场的基础之上的.由此,作为“非阶级政治”的激进民主与政治自由主义之问必然发生着一定的关联.在这种层面,历史唯物主义与自由主义以及激进民主政治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在1898-1907年间,梁启超的革命观在激进与缓和之间经历了曲折转变,但是,随着其革命思想传播而激化的革命热潮,却在以留日学生为主体的知识群体中不断传染和转化,反而不以他思想的嬗变而消减。梁启超革命思想在观念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反映了知识分子虽能通过革命话语的创造吹响舆论界的革命号角,但却难以控制革命话语在社会领域中的转化,以至于无法在革命的漩涡中寻找一种可以替代激进、煽情革命论的话语。这期间,尽管现实之痛让人们忘却先前革命带来的创伤并驱使人们召唤革命的再度降临,但梁启超对革命模式的摸索及其失落却逐渐地为近现代中国政治文化铺设了一条愈发清晰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周立波的两部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展现着作者不同的革命姿态,前者是以激进、怨恨的革命姿态参与民族国家的想象,后者则以温和的变革理念想象着革命。从《暴风骤雨》中的激进革命姿态转向《山乡巨变》中的温和变革理念,这有着深刻的原因和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对民主的基本内涵与实践路径的认知是存在差异的,由此形成了不同的民主话语体系。从整体意义上讲,迄今为止,中国共产党建构了两种不同的民主话语体系:一是"革命"民主话语,从理念一价值逻辑来看,它主要着眼于民主与专政的关系把握民主要义;从实践逻辑来看,它基于"革命一政权"思维框架来探索民主的现实路径。二是"建设"民主话语,从理念一价值逻辑来看,它主要着眼于公民权利、个体自由解放诠释民主内涵;从实践逻辑来看,它基于"发展一治理"思维框架来推动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主话语呈现出从"革命"到"建设"的历史性变迁。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本管理的差异与契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 ,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本管理既有差异又有契合。在市场经济与民主法治的时代背景下 ,两者互相渗透、互为补充。前者为后者提供原则和方法论基础 ,后者为前者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殷振文 《理论界》2013,(8):57-59
反讽主义者理查德·罗蒂认为,面对哲学与政治关系问题时,当代西方哲学家分为两个不可调和的类型。不想成为自由主义的反讽主义者,以福柯、德里达为典型;拒绝反讽主义的自由主义者,以哈贝马斯等人为代表。罗蒂引述茱迪·史柯拉(Judith Shklar)的自由主义者定义:相信残酷是我们行为当中最坏的事情的那些人。在诗性化的后形而上学文化中,罗蒂认为自由的反讽主义者或反讽的自由主义是知识分子的理想形象。罗蒂认为,反讽主义的自由主义需具备一些特别的能力:比如严肃认真面对自己思想与词汇的偶然性,非常重视再描述的力量,自由主义需要通过再描述变得更诗性化,而不是更理性化或科学化;自由主义文化应该是后形而上的文学文化。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的文化思想,是留日学子与留欧美学子共同努力的结果。两拨人马,在风云际会的20世纪中国历史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中国学子到了日本之后,政治上趋于激进,情感生活上趋于放纵。在留日文学中,政治上的激进与艺术上的唯美,往往密切结合在一起,在革命的强烈冲动之下,是一种挥之不去的颓废与伤感。而到了欧美后则相反,政治上趋于保守,情感生活上趋于禁欲。在以文学启蒙的努力上,留欧美文学并不在留日文学之下,写作上的理念化倾向,也甚于留日文学。从社会的长远发展来看,后者更具历史的合理性,而从艺术的角度看,前者更符合人性解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罗蒂(1931-2007),美国新实用主义的领军人物。他对西方传统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进行了批判,倡导一种后哲学文化。他认为,柏拉图的形而上学和基督教神学对普遍人性的探讨是陷入误区,却又构想了一个将个人创造和社会正义弥合的乌托邦:“本书的目的之一,就是提出一个自由主义的乌托邦的可能性:在这个乌托邦中,反讽主义在某种意义上具有普遍性。”罗蒂分析了两类知识分子,一类是致力于社会正义的,如哈贝马斯等人;一类是主张自我创造的,如尼采和福柯。罗蒂试图调和二者,“自由主义的反讽主义者”就是他的理想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14.
《东岳论丛》2017,(11):53-57
从经典科学向系统科学的范式转换是否构成科学革命是系统科学哲学研究的基础问题。随着范式思想的演化和发展,范式转换可以分为硬范式和软范式转换,前者构成科学革命,后者主要指研究视角的转变。从经典科学到系统科学无法构成科学革命意义上的硬范式转换,只能构成软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的民本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民本思想有政治哲学意义上的和文化信念意义上的两种存在形态。前者表现为一种统治意识 ,以民为称君立国之本是它的基本内涵 ,民主革命的兴起宣告了它的终结。后者主要融合在文学话语当中 ,谈不上有什么政治目的 ,属于较纯粹的知识分子意识 ,其基本内涵是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和向劳动人民寻求精神认同等 ;进入现代以后 ,此种意义上的民本思想又变异为民众崇拜观念。从总体上说 ,民本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产物 ,因此它不仅与民主有本质上的不同 ,也与人道主义有许多殊异  相似文献   

16.
中西与新旧之间: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西方不同,在近代中国,除政治上的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外,还存在着文化上的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政治上的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分歧在社会制度方面,前者主张全面改革甚至革命,后者主张维持现状或少许改良.文化上的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分歧在思想文化方面,前者主张西化或全盘西化,后者主张认同、维护传统.中国近代思想家们的文化取向与政治取向的联系往往是历史的,而非逻辑的,二者之间并不存在一种必然如此的因果关系.一个政治上的激进主义者,在文化上可能是激进主义者,也可能是保守主义者,反之亦然.保守主义和激进主义都发端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式形成于"五四"运动前后.我们在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时应坚持如下几个方法或原则:一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或原则;二是一分为二的方法或原则;三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或原则.  相似文献   

17.
王俊 《兰州学刊》2008,(10):17-20
由于罗蒂哲学的影响,反讽成了一个流行概念,但是,罗蒂的反讽思想有着其时代的虚无主义背景,只有深入把握虚无主义与反讽之间的内在关联,反讽才能得到确切的理解。从时代的虚无主义背景去把握反讽,我们发现反讽既是对形而上学的逃避,也是对被彻底偶然化了的世界的无奈;它多现艘陛筹划之失败的体现,也是对它的反抗。  相似文献   

18.
自“五四”以来,每当论者就中西文化特征作比较时,常见列出若干个对照项目,展示其异质或异趣特性,诸如:前者主静,后者主动;前者强调和谐统一,后者强调竞争与分离;前者重义,后者重利;前者重农抑商,后者重工重商;前者重人治,后者重法治;前者尚专制,后者尚民主;前者以家族为本位,后者以个人为本位,等等。直观地看,这类比较似乎颇有道理。但如果认真校诸事实,就难以令人信服。比如说中  相似文献   

19.
民主是当代普遍认同的核心政治目标和政治价值。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民主由“人民主权”演变成西方资本主义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的代名词。自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学术界兴起的激进民主思潮,为关于民主的讨论重新注入活力。其中,以拉米斯为代表的激进观点,主张拒绝一切对民主的修改和限定,重新回归民主的“人民主权”本意。这一主张接近青年马克思对民主的激进理解,显示出激进民主思潮与马克思政治思想之间深刻而复杂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20.
祁海军 《理论界》2008,(9):89-90
从哲学史的角度梳理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修正主义对晚年恩格斯的态度,有助于我们正确看待恩格斯的革命态度。两种不同态度反映了对恩格斯哲学以及政治思想的重视,由于最终误解了恩格斯,导致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抛弃,前者的替代理论是乌托邦,后者的替代理论是民主社会主义。两者一致之处都是从价值方面来论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