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辛懿 《学术探索》2014,(12):33-37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是中国对美公共外交实践的重要背景,公共外交是中国开展对美外交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本文结合对美公共外交实践现状,并以孔子学院、媒体为例,开展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背景下的对美公共外交作用的分析。中国对美公共外交的积极推进与落实,对于中美关系的顺利发展、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朱丽 《阴山学刊》2006,19(4):92-96
中美两国各自的国家利益、国内因素和世界各主要力量影响中美双边外交。冷战后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和“9.11”之后中美双边外交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战略竞争与合作关系取代了中美安全战略合作关系,美对华政策正向着一种基调积极的方向转变,经济贸易外交成为巩固两国关系的基础,反恐外交成了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美国始终没有放弃对中国的人权外交。美中关系总的趋势是向着良好方向发展的,中国的发展不必然伴随着美国的衰落,中美各自的国家利益也不必然具有对抗性。对中国来说,在对美外交中处于被动反映的模式仍将存在。  相似文献   

3.
近代国民外交视角下的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中福 《贵州社会科学》2005,190(4):148-152
从近代国民外交角度来看,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第一次体现了近代国民外交的新理念,在一定意义上说,它也是一次由商会主导的重大的国民外交。在抵制美货运动中,国民外交具体体现为以上海商务总会为首的商人团体的直接外交参与,以及广大国民的间接外交支持。从总体上说,抵制美货运动中的国民外交是以为政府外交之后援的,显得相对比较温和。  相似文献   

4.
韩国政界和舆论界普遍认为,韩国外交基调已经从“安美经中”转变为“安美经世”。“安美经世”新外交体现了韩国对经济安全的担忧和对“战略模糊”外交的摒弃,其本质是“安美经益”,在实践中则表现为对“安美经美”的追求。从外部环境、特定事件以及国内因素三个维度对韩国新外交的转变动因进行探析,可以发现中韩经贸技术合作以及中韩关系发展在短期内因此而受到的消极影响。但是,“安美经世”外交的实践效用存在不确定性,无法对中韩关系长期发展的大局形成根本性影响。尽管如此,中国仍需采取措施予以应对。  相似文献   

5.
张辉 《理论界》2009,(2):203-204
经济外交,是指世界各国以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合作、扩大和维护经济利益为出发点来确定外交活动的目的,制定对外政策,并开展相应的外交活动.在冷战期间由于受美苏两极格局的制约.经济外交作用不太突出,主要用于苏东集团和美欧集团内部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趋于缓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各国顺应全球化发展潮流,纷纷调整国内政策,将发展本国经济,提高以经济、科技为核心内容的综合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国内的中心任务,为实现此目标,各国日益重视运用经济外交来促进经济合作.加速本国经济发展.经济外交在全球化进程中表现出一系列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6.
路德维希·艾哈德是二战后西德第二任联邦总理。他执政期间,积极修补德美关系。他的亲美外交不仅加剧了西德外交在对美与对法关系上的失衡,对美与对苏关系上的失衡,而且使国内“戴高乐主义者”和“大西洋主义者”斗争更加激烈。失衡的外交,再加上西德经济危机,导致他仓促下台。  相似文献   

7.
伊拉克问题引发了德美关系危机,双方矛盾集中在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域。德美关系危机的根本原因是冷战后德美双方在外交利益和外交战略等方面的差异。当前德美两国正经历双边关系的一次实质性调整和定位过程,对欧盟建设和大国关系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台湾对美游说活动历史悠久,基础较好,目标明确,协调有力,方式多样,影响较大,成效明显,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有不利影响。冷战后,台湾对美游说活动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值得研究、关注。同时,为减少美国国内政治因素对中美关系的不利影响,中国大陆应加强对美民间外交。  相似文献   

9.
郑昕 《理论界》2012,(5):208-209,213
日本能源严重依赖进口,特别是石油资源,因此,能源因素在日本外交中占据重要地位。作为日本外交的保护者,日美同盟对日本的能源安全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日本会受益于美国对其在寻求海外能源的保护,另一方面日本利益会因与美国海外战略发生矛盾而受到损害。日美的矛盾可以为中国寻求海外能源过程中提供投资机会,以拓展其海外能源市场。  相似文献   

10.
外交能力是国家实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外交能力大小是影响一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重要变量。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时代命题,就是要主动塑造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所应有的外交体系和外交能力,外交能力建设自始便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内容。新时代中国外交能力建设,以“两个大局”为时代坐标,着眼塑造和用好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为人类进步作出更大贡献。中国外交能力建设应以外交体制机制建设为基础,以外交理论创新为引领,以外交布局的谋划和推进为主线,以战略实施能力的全面提升为支撑。外交能力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效实现国家实力、战略目标、外交方式的相互匹配,同步推进外交体制机制改革与外交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外交实务也要加强学术发展和智库建设。  相似文献   

11.
孔晨旭 《兰州学刊》2008,(2):144-146,27
二战后,对美协调外交政策重新主导日本对外政策舞台,日本政府在美国对目的单独占领体制下的外交上表现出很强的倾美性。随着美苏冷战的兴起,日本政府采取现实主义外交策略,权衡利弊,利用国际冷战对抗资源,主动提出了依靠媾和后美军继续驻目的国家安全保障战略。1947年9月13日《芦田备忘录》的出台,标志着日本政府的以“媾和后美军驻日”为核心的国家安全保障战略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的外交表现是其近几年外交政策的缩影 ,也是维护本国利益的反映。俄罗斯独立后 ,经济衰退国力下降 ,俄美在实力对比上形成巨大反差。普京上任总统后 ,从俄罗斯的国情国力出发 ,正确认识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为了富民强国 ,实现其真正的世界大国之梦 ,对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 ,表现出明显的灵活务实和东西兼顾的特点 ,优先发展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同时又借重东方提升自己 ,突出外交为经济服务。尽量减少国际摩擦 ,以妥协求合作 ,在合作中图发展 ,为本国经济发展创造最有利的国际环境 ,这无疑是普京政府现实、理智的外交选择。  相似文献   

13.
罗毅 《兰州学刊》2013,(5):79-82
1920年前后,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北京政府确立了联美外交,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有所回升,颜惠庆、顾维钧等一批亲美派外交家的权势因此而得到了迅速增长。与此同时,北洋体系却在南北各军阀的纷争当中走向衰落,北京政府的统治权威大为跌落,这就将外交对于国内政治的价值,亦即维护政权合法性的价值彰显出来。由是,外交资源转化为政治资源,亲美派外交家成为一种公认的政治势力,时人遂冠之以"外交系"的名称。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和国际政治理论,以不同的时代主题为背景,分析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人外交战略思想中一脉相承的主线,邓小平、江泽民对毛泽东外交战略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并对中国外交战略思想的发展历程进行历时性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地缘外交是毛泽东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毛泽东外交生涯的始终。其主要内容是,以大国外交为核心,以睦邻外交为内核,以全球外交为外核。分析研究毛泽东的地缘外交思想,对于丰富和发展中国的地缘外交战略,营造良好的地缘战略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俄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中极为重要的大国关系之一。本文认为正常而稳定发展俄美关系是伊拉克战争后两国的主要走势,其主要原因是俄美之间的摩擦和矛盾只是局部的,两国之间并没有根本性的利益冲突。俄美关系正常而稳定的发展对中国外交产生的影响也将主要是积极的。  相似文献   

17.
张春秀 《理论界》2008,(12):75-76
江泽民“和而不同”的外交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当代国际关系创造性的结合,既是对周恩来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求同存异”外交方针的继承发展,也是对邓小平和平共处外交主题的发扬。其内涵主要表现为:第一,主张建立国际新秩序。第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第三,强调世界的相互依存。它不仅对中国外交实践产生了积极影响,而且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发展“和谐世界”的外交战略提供了清晰的指导。  相似文献   

18.
冷战结束以来中国的外交战略可以归纳为参与和伙伴战略,即以参与为核心,以伙伴关系为载体,并辅之以多边外交,它有独立自主、合作发展、互信安全、多边外交四大支柱,中国的崛起走的是和平崛起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公共外交在各国外交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作为一种以全球市场为经营目标的企业形态,跨国公司因其多重的国际关系角色而具有重要的公共外交潜质。利用跨国公司载体开展公共外交具有辅助经济外交,实现公共外交活动隐性化,增强公共外交的可信度,推动公共外交理论研究的发展四大优势。中国公共外交在西方遭遇的最大困难在于缺乏可信度,对跨国公司载体的开发利用有望成为中国公共外交破解难题、实现飞跃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20.
对美关系一直以来被视为日本外交的基轴,但民主党执政时期一系列追求与美对等关系的举动极大的影响了日美关系。安倍晋三再次上台后外交上的主要着力点就在于修复并加深业已受损的日美关系。然而,安倍并不满足于促使日美关系重回美主日从的老路,而是希冀通过与中国的紧张关系利用美国突破战后体制与国际法的相关限制,最终夺回日本政治大国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