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孙中山与伍廷芳,一为革命党领袖,一为武昌起义后投身革命阵营的前清廷大员。由于均胸怀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的政治信念,均具有正大磊落的品格,在辛亥革命至护法运动的十余年间,二人在为创立中华民国以及维护民国的民主共和制度的斗争中,真诚合作,艰辛与共,虽亦曾出现过若干分歧与隔膜。历经政治风云变幻,伍廷芳认识到孙中山是真正爱国者,故竭其智诚,辅佐孙中山的事业,终以八旬高龄病殁于第二次护法斗争中。  相似文献   

2.
近读沈智《辛亥革命前后的女子报刊》文(载《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中华书局,1983年。)发现有这样一段文字:“1912年1月,上海成立了神州共和协济社,一致推选宋庆龄为名誉会长。”阅罢颇感疑惑,查1912年3月22日《时报》刊《神州女界共和协济社开会纪事》中列有同年3月16日该社成立大会上领导成员选举结果:“名誉社长孙中山夫人、伍廷芳夫人、吴芝瑛君、刘青侠君。”孙中山与宋庆龄于1915年10月才在日本东京结婚,宋庆龄怎么可能在1912年初成为“孙中山夫人”呢?显然,这里所谓“孙中山夫人”实指孙中山的原配夫人卢慕贞。另外,1912年宋庆龄正在美国佐治  相似文献   

3.
从伍廷芳与美国代理国务卿希尔的庚子密谈记录可知,伍廷芳曾向美方率先提出惩办清朝顽固守旧势力的总后台慈禧太后与载漪等,并为张荫桓等开明官员昭雪的建议,希望美国政府在议和环节向中国方面施加压力,这多少有点出乎意料;该密谈促使美国政府在议和过程中发挥了相应的作用。伍廷芳的政治立场固然悖于外交常规,然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空,伍廷芳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要求惩处而不是维护本国最高统治者,不仅可以理解,而且折射出近代外交伦理转变的某些闪光点。伍廷芳已完成了从朝廷使臣到国家公使的角色转换。只有充分注意到伍廷芳在庚子前后对慈禧太后与清朝皇权的隔膜,才能准确地解读辛亥风云中的古稀长者伍廷芳为何在反清革命的胜负未决之际,义无反顾地走进南方反清阵营,而不是误解这位智者晚年的特立独行。  相似文献   

4.
张徐乐 《社会科学》2012,(7):144-155
1912年3月24日发生的沪军都督陈其美拘捕上海中国银行经理宋汉章事件,为民国初年轰动一时的著名案件,各大报纸纷纷报道,两任大总统孙中山、袁世凯,两任财政总长陈锦涛、熊希龄都对此案件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南京临时政府的司法总长伍廷芳甚至在报刊上公开与陈其美展开数次论辩,在沪外国领事也曾在此事件中发表意见。财政问题似乎是"宋汉章案件"的引爆点,但大清银行与中华银行争夺中央银行地位的斗争却是更为深层的原因,从一个侧面反映着民初革命派与原大清银行集团之间的较量。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与基督教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中山与基督教有密切的关系。对此,学术界未加以较深入的研究。本文重点探讨基督教会在孙中山革命活动和民主革命思想形成中,所起的作用及发生的影响,并对此作用和影响作出评介。一两广是基督教传播最早、影响最突出的地区。孙中山家乡又是毗邻香港、澳门这两处传教士的集中地。有记载说,孙“父为基督教徒”。孙中山也说其父“皈依基督教并任职于伦敦布道会”。这种说法根据不足。但孙中山儿时确实崇拜太平天国这场有基督教色彩的农民革命。孙中山还讲,他幼年多与英美教士接触,“有一位英国女士对我发生兴趣,我终于学会了讲英语”。陆丹林《革命史谭》中更具体地讲,孙12岁在家乡“从美教士克尔习英文”。这就是说孙中山在少年时代,就受基督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1921年,出于对苏俄革命的恐惧,康有为提出了"以兵定粤除孙"的主张,拟借助军阀之力,除掉与苏俄联合的孙中山,并设想了从军事上联络旧军阀,政治上利用门生旧吏,消灭孙中山领导的广州军政府,以实现武力统一中国的方略。康氏的"除孙"仅是一种象征,其实质是要消灭"赤化"。这一主张,最终因军阀之间的矛盾以及政治主张的不同而未能实现,但却对民国政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之前学界对于康有为、吴佩孚关系研究多有误解,对于康有为对民国政治的影响力也多有忽视,考察这段历史,对重新审视康、吴关系以及民国历史的诸多细节均有必要。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与张謇的农业近代化模式述论苑书义孙中山与张謇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直接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两位杰出人物。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袖,张謇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巨擘。孙、张两氏都关注着农业近代化问题,各自设计出一套比较完整的农业近代化模式。孙、张两氏虽然...  相似文献   

8.
廖仲恺作为孙中山的忠实助手,鼎力协助孙改组国民党并建立了首次国共合作联合战线;他作为国民党左派领袖,在国共合作后的新形势下,忠诚地执行孙中山的三大革命政策,与共产党人携手进行革命;他作为国民党左派领袖,为巩固与捍卫两党联合战线努力奋斗,直至为此最后献出生命。廖的言行表明他是献身于首次国共联合战线及其事业的第一功臣。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与香山买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全面论述了孙中山与香山买办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香山买办在商场和官场上如鱼得水的经历激发了孙中山的人生梦想,影响了孙中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在道义和经济上的支持,加速了孙中山从改良向革命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在国民党的宣传下,"孙中山"成为国民党与国家的政治象征.为了战后收复台湾、获得民心,国民党强化孙中山与收复台湾之间的逻辑联系,强调用孙中山的心理建设消除日本殖民统治的影响,而日据时期台湾民众对孙中山的景仰,为光复后国民党在台推广孙中山崇拜奠定了基础.光复后,国民党沿用大陆的宣传方式,全面推广孙中山崇拜,使其成为尽人皆知的国家象征,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台湾与大陆之间的一体化进程.但是,国民党在台对国父遗教的宣传与大陆同出一辙,流于形式,因此,并未能完全获得统治合法性,因民生问题而引发"二二八"事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孙中山崇拜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先躯,他紧跟时代潮流,以社会主义为目标提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江泽民说过:“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孙...  相似文献   

12.
民族国家和政治国家都是现代主权国家,但民族国家与政治国家在建国顺序与建国内容方面有显著差异.在近代中国政治转型的过程中,孙中山力持通过政治革命实现政治国家的目标与民族国家的统一.由于政治国家价值理念与社会现实方面的差异,政治国家理想与民族国家现实利益之间的矛盾,孙中山建立政治国家实践迭遇挫折而不能实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孙中山在理论和实践上由通过政治国家统一转向了通过民族国家统一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文化自为是指近代中国文化主体对于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处于理性阶段。孙中山不是学者型的思想家,但他对世界文化有比较全面的看法,对中西文化的特点有深刻的理解,对中国未来如何发展有深入的思考。在清末,他与伍廷芳等人有些相似,不同点在于对待清政府的态度。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他与陈独秀、胡适、辜鸿铭等人的看法均有所不同。他不赞成激进的反传统主张,不赞成全面西化,在保守与发扬传统方面,也不像辜鸿铭那派人那么偏执。对于中西文化,孙中山属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派,或曰折衷派。时过八十多年,再回过头去看那些关于中西文化的论述,还是孙中山的见解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相似文献   

14.
论孙中山、康有为的社会理想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孙中山与康有为的大同社会理想都是放眼世界的,然而又都以本民族的传统为基点,从而必须面临大同社会与传统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及其解决.21世纪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正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同样面临着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从道德、知行、民族与国家三个方面对孙、康二人的社会理想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作考察,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的理解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与蒋介石关系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与蒋介石关系述论季云飞在中华民国史和中国国民党史上,孙中山与蒋介石是两位至关重要的人物。研究这两人间的关系,无疑是研究中华民国史、中国国民党史的重要课题。以往不少论者在论述孙、蒋关系时,往往得出这样结论:蒋介石的发迹是由于孙中山的信任和重用;蒋...  相似文献   

16.
庚子孙李关系与中国政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庚子孙李关系与中国政局苑书义庚子孙李关系与中国政局苑书义孙中山是民主革命先行者,李鸿章是晚清元辅重臣。孙中山与李鸿章的关系,涉及到他们的思想风貌和晚清政局的演变,但因史料残缺,难窥真相。现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庚子年间孙李关系和中国政局作些探讨,不...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邓演达、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是20世纪中国政治思想领域的最热门课题。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社会主义的路径上跋涉探索,孙中山、邓演达、毛泽东就是他们的代表。他们对社会主义主题的认识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毛泽东同孙、邓的认识差异更大。现作一比较研究。刚刚跨入20世纪门槛的中国人.以从未有过的迷乱目光,审视着中国的社会政治走向,应接不暇的西方社会思潮将他们的心理变成了“杂色的大染缸”。社会主义就在这时如一座突兀的山峰凸现在探索者面前,几乎来不及思考,他们便将社会主义当作新思维的坐标,甚至连正在醉心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孙中山也…  相似文献   

18.
"联俄"与"容共"——1920年代大革命前中国政局的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俄"与"容共"虽是在1920年代先后发生的两件事,但却实为一体.因为联俄容共政策的确立是为孙中山与苏俄追求不同目的的一种利益结合.孙中山为了苏俄的军事财政援助做出了两难的抉择:"联俄"亦"客共";苏俄为了苏维埃革命在东方的实现,以"共产主义不能在中国"而"联孙"的同时,推出了"斯内夫利特战略",将其对华的双重策略以国共合作的形式巧妙地结合.于是,"客共"成为了双方相互考量、目标实现与否的关键所在.而联俄与容共之间的这一微妙关系则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1920年代大革命前中国政局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薛翘、刘劲峰两同志的《孙中山家世源流续考》(《江西社会科学》1987年第4期),沿罗香林先生在《国父家世源流考》(1942年出版)提出的线索,对唐末孙誗以下八世在赣闽的情况作了详细考证。但是,罗先生这本书提出的“国父家世源流”是不正确的,薛、刘两同志的《续考》也因而误以为孙誗以下各代是孙中山的祖先了。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中日档案史料为依据,探讨了从兴中会起义到戊戌变法失败后孙中山与刘学询之间的关系演变。揭示了刘学询在东京执行“联倭杀康”计划期间,于“夜深人静”之际与孙中山“闭户密谈”。孙中山试图通过刘学询筹集革命经费,而刘学询则心怀鬼胎,另有图谋。孙中山对刘学询抱太多幻想,又太重乡情,因而对刘氏效忠清廷、唯利是图的本质缺乏足够认识,故屡遭挫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