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具有深刻的两面性:一方面,宗教追求的是"信仰",科学追求的是"知识",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区别,既有可能导致宗教势力对科学行为的禁锢和迫害,又有可能诱发科学成果对宗教信仰的颠覆和批判。另一方面,如果宗教以理性为工具来追求信仰的话,就会在追求的动力和方法上与科学相联系。这种联系,既有可能促成科学的发生,又有可能促进科学的发展。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常常只注意到宗教与科学之间相互冲突的一面,忽视了二者之间彼此联系的一面。而在西方的历史上,宗教的追求与科学的产生、宗教的热忱与科学的动力、宗教的信仰与科学的方法之间,都曾有过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李清聚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2):58-61
在近代中国社会信仰混乱、宗教泛滥猖獗的历史背景下,蔡元培先后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和“以哲学代宗教”的思想主张.蔡元培的目的就是希望在通过美育来替代形式宗教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哲学对宗教信仰的替代,从而改变社会现状,挽救世俗人心. 相似文献
3.
基督教观念对杜威政治哲学有深刻的影响。基督教的宗教理想经过其实用主义的转化后完全被理性化和现实化:民主取代了基督,成为他的最高信仰;民主共同体取代了天国,成为他理想的社会目标,而实用主义哲学成为其宗教情感与民主思想架构的桥梁。基督教文化的底色成为我们理解其民主思想的本色与特色之关键。 相似文献
4.
从康德哲学看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丹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6)
康德哲学分为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 ,他给科学和信仰划分了地盘 ,各自为战。本文认为 ,在理性科学还未能完全地解释世界之前 ,科学和宗教是并存的 ,并且宗教还有它存在的理由和根据。但我们唯物主义者坚信 ,科学的最终发展要最大可能地认识世界 ,消除宗教中的异已力量 ,宗教的消失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5.
消除宗教彼此之间的对立冲突,形成多元通合、和而不同、和合共生机制的愿向是令人向往的,但理性的信仰之道和宗教共同体的提法则是不妥的。因为,宗教信仰虽然不必是反理性的,但就其作为信仰而言主要依赖于启示和神秘的宗教经验,理性的信仰之道实际上是把宗教信仰排除掉了。这样,宗教就等于哲学了。宗教必然是多元的,就其都想坚持各自的信仰而言甚至是排他的。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依靠宗教界自身的力量难以建立宗教共同体。必须依靠公民社会的政治体制的保障,才能建立一个跨宗教的公共交流的平台。有关这一问题,哈贝马斯有关宗教融入公共领域的构想具有启发意义。我们应营造一种让宗教参与公共领域内对共同关心的伦理、政治、社会和文化问题商讨的机制,增进理性与信仰之间的相互理解,发挥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实现宗教和平与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6.
关于“民间信仰”、“民间宗教”与“新兴宗教”之我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民间信仰作为中国社会研究的重要视角,以其对和谐社会建设所具有的重大促进意义,愈来愈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担教育部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以来,从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关系入手,首先对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国内外学者撰写的本组笔谈,就是一部分相关的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7.
8.
9.
宗教的道德信仰资源探析——由宗教道德擢升为道德宗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道德信仰弱化、工具理性膨胀的今天,应当改变对宗教简单否定的态度,从中汲取积极的伦理资源。一定程度上,宗教能为解决人生有限与无限的矛盾提供路径,而且具有重要的道德调节功能,一定程度上能为道德超越世俗而达神圣提供净化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作为理性的科学与作为信仰的宗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是理性的,宗教未必是反理性的,宗教所提供的不仅仅是对人心的关怀,还提供一种心与物的和谐之境。信仰真空中的作为个体的人或作为类的人都无所畏惧,也缺乏担当,敬畏之心可以使人无限膨胀的私欲适当收敛。理性与信仰、科学与宗教,完全可以和谐地相处,为这个世界的心,物特别是心与物之间做出合乎长远利益的安排。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英国宗教哲学家约翰.希克(John Hick)为例,对多元主义宗教哲学的立论依据和宗教本质具有同一性的观点进行分析,并结合希克多元主义宗教观的康德哲学特征来反思多元主义宗教哲学的内在局限性。这一分析有助于加深对多元主义宗教哲学基本特质的认识,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通过理性来论证信仰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2.
13.
在西方文化中,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变化的一种辩证关系。在西方文化的摇篮时代——希腊城邦时代,科学与宗教是一种水乳交融的同一关系。在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中,宗教信仰一度攫取了绝对的专制权力,而科学与哲学只能仰承宗教之鼻息,完全不具有独立地位。随着近代理性精神的崛起,科学开始逐渐摆脱宗教的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逆转,最终导致了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对宗教信仰的猛烈批判。但是这种激进的宗教批判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西方人的宗教信仰根基,相反,它导致了科学与宗教之间的一种共生和互补的新关系模式,至今仍然深深地影响着西方人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4.
“理性”概念既有一般意义,又有多方面的具体意义,它在不同领域内的地位和作用也不相同。就科学和宗教两个领域来看,理性不为科学所独有,也不是隔断科学与宗教两个世界的天然屏障。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或意义世界的一部分,崇高的信念和理性化的信仰也常常成为科学活动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5.
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是中国较早在学校教育中提倡美育者之一,他的"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褒贬不一.蔡元培先生对宗教负价值的认识是深刻的,批判也是尖锐的,但对宗教整体上的把握和认识确是片面的,由此产生了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但这在学理上是无根据的,在实践上也是不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康德哲学体系总体上是围绕着对形而上学的批判清理和重建展开的.在此观照下来考察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不难发现康德的知识论在处理上帝理念和宗教神学时兼有批判和保护的深刻用意.康德把先验理念排除出经验范围之外,其实是为宗教和形而上学之可能打下更可靠的地基,因为牺牲了经验的明确性和独断性却保障了其在超验领域的重要性和绝对性.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奠基之作并非如许多研究者所认为的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而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宗教"具有双重的含义,一是青年黑格尔派所理解和使用的宽泛概念,一是传统意叉上的宗教.这两种含义相互纠缠又交互影响,对文本创作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而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宗教问题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真实的思想过程",并深刻把握<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理论蕴涵. 相似文献
18.
哲学与宗教具有共同的起源和归宿,具有共同的对象:对于绝对者(上帝)的认识,以及无限与有限、有限与有限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关系。在谢林哲学里,这一切只有在一个过程中,通过“历史”的概念被理解把握。哲学与宗教的同盟关系在于,前者不是通过自身,而是通过后者(不管是以神话还是天启的形式)才达到最终的完成,另一方面,后者通过前者而获得自己所有的本质规定性。这一思想贯穿着谢林从早期到后期的整个哲学思辨。 相似文献
19.
信仰·宗教·哲学·终极关怀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信仰、宗教、哲学、终极关怀之间有密切的内在关系。信仰的本质是人的自我超越性,因而信仰表征着人类的终极关怀。宗教是信仰表征人类终极关怀的“非理性”形式,哲学则是其“理性”的形式,宗教和哲学依赖信仰实现自己的“终极关怀”的本质功能。合理的信仰应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终极关怀,合理的终极关怀应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信仰 相似文献
20.
死而复生故事与古人对生死的朴素认识以及原始宗教、鬼神观念等因素有关。汉魏六朝时期,宗教鬼神信仰得到进一步普及,死而复生的故事在志怪中大量出现,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至唐宋,死而复生的故事被用来谱写现实悲、喜剧,同时也呈现佛教的因果报应、灵魂轮转等教义。明清作品里死而复生的故事频繁出现,"复生"成为小说常见的叙事结构,表达对生命与美善的追求。复生母题不仅体现了初民的古老信仰,更是民族文化深层心理的综合表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