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语言哲学中,占有统治地位的指称观念与纯粹语义学的指称观念是对立的。所谓的传统指称观念,也可以称之为形而上学指称观念,其核心是认定指称性语言表达意指语言外世界中的对象。江怡教授认为《语言.意义.指称——自主的意义与实在》一书误读了语言哲学传统,那是因为传统的指称观念并不是书中所说的形而上学指称观念,而多少接近于纯粹语义学指称观念。但是,实际上分析哲学传统的主流倾向是肯定形而上学指称观念的,这个观念过去一直主导着语言与世界关系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徐陶 《兰州学刊》2009,(2):85-88
指称问题是语言哲学中的一个重要专题,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常常跟形而上学、逻辑哲学、语言学等其他领域的问题相联系,就是在语言哲学内部,它也是跟语义学的意义理论紧密联系的。哲学家弗雷格、罗素、斯特劳森和克里普克的指称理论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对于指称问题的自然化理解是指称理论研究的另外一个途径。  相似文献   

3.
指称(Reference/Deixis),也叫指示,是哲学、语言学都关注的一个问题。在语用学中指称的研究范围过窄,只讨论话语和其发生的语境相联系,切断了话语与更广阔对象客观世界的关系。指称研究需要在借鉴其哲学含义基础上扩大在语用学领域的范围,在语言学层面上讨论它的属性与范围。语用学中的"指称"是连接语言符号和具体话语的途径,语言符号通过指称对象构建了实际的话语系列。指称对象包含了言语行为结构和认知世界对象两个角度的分析,指称问题至少应该从指称形式和指称方式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语言何以能够表达意义、指称事物和事态是一个不断得到讨论的问题。意识的和先验的哲学将直观事物和意义分隔在两个不同的领域,它们能够说明词语意义指称事物、事态的可能性,但不能很好地说明究竟何以平列的两个序列能够现实性地发生对应关系。不同于意识的和先验的立场,梅洛-庞蒂的语言现象学从知觉经验出发,说明语言之所以能表达意义,是由于言语是身体姿势这一原初表达形式的变形,词语意义对事物、事态的指称并非一种静态的两种先验秩序的对应,而原初地是一种非表象的自发行为,语言的观念性意义奠基于其知觉性意义之上,能够返回去指称生活世界的事物、事态。在语言的表达和指称问题上,梅洛-庞蒂的语言现象学可以克服意识的、先验的哲学立场遭遇到的表象主义困境,启发人们回到一种以原初性生活为基础的整体观。  相似文献   

5.
蒯因是美国当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家,他一反哲学家们的传统思维模式,试图通过一元论与二元论的联姻来解决心身问题。蒯因关于心身问题的新思维,就它坚持一切东西都是物理的、心理语言和物理语言都指称的是身体状态或大脑的神经状态而言,是一元论的;就它强调心理语言和物理语言在截取的层面、报告的内容等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异、心理语言不能还原为物理语言来说,又是二元论的。蒯因将一元论与二元论联姻的新思维,在改造和拓展维特根斯坦的实指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语言是一种社会技能的主张,既为心理语言和物理语言的指称同一提供了辩护,又为心理语言的不可被取消性提供了本体论根据。这种新思维不仅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继承与发展,更是为后来者研究心身关系提供了一条崭新的致思路径。  相似文献   

6.
柏拉图被公认为西方语言哲学的思想先驱。他在多篇对话中深入探讨了语言哲学的基本问题:如名称的指称问题、陈述的真假问题、语言和实在的关系问题等等。这些探讨对于后世语言哲学家的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和规范作用。  相似文献   

7.
弗雷格主张句子的指称是真值,罗素主张句子的指称是事实,维特根斯坦认为句子的指称是事态,Barwise和J.Perry主张句子的指称是情境类型,陈晓平主张句子的指称是事件。但这些观点都面临较大困难,故本文提出句子指称的模型事实论(model-fact theory)。模型事实论主张:只有相对于一个模型才可以严格地谈句子的指称;如果一个句子在某个模型上有指称,则该句子的指称是该模型上的事实。对词也有类似的主张,即只有相对于一个模型才可以严格地谈词的指称;如果一个词在某个模型上有指称,则该词的指称是该模型中的对象。本文对此作了论证。并用这一观点解决了否定存在难题,且解决的方法不同于蒯因和A.P.Martinich。  相似文献   

8.
娜丰在《解释学哲学中的语言学转向》一书中认为,伽达默尔意义决定指称立场导致的语境主义可能引发跨语言对话的中断,因此必须接纳直接指称理论。于伽达默尔而言,回应上述指责意味着对语言—事物之关联的重新梳理,这涉及两个层面:其一,直接指称理论秉持的外在关系论断并非语言—事物的源始关联,事物唯有在语言中获得其存在,它本身已然是意义化的;其二,事物的意义化并不必然带来对话的中断,因为只要对话是就“某物”展开的,言说者便能够在承认自身视角有限性的前提下倾听他者,从而既构造出被“我们”共同揭示的事物,又在这个揭示中不断地修正、补充各自对事物的述说。这就是在意义决定指称立场中事物和语言之间开展的无尽“游戏”。  相似文献   

9.
分析性的形而上学解释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因为许多人认为此解释依赖于一个会引起严重问题的假设,即从奎因开始就广为流传的双因素决定(语言与世界同时决定)假设。美国哲学家吉利恩·罗素于2008年提出一种以"指称决定者"概念为核心的关于分析性的新定义,企图在修改了的双因素图像下解决这一问题。本文试图表明,罗素的这个新定义并不能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这种修改既不能被传统双因素解释的拥护者所信服,同时也改变了分析性本来所面向的哲学主题。  相似文献   

10.
杨稼辉 《云梦学刊》2023,(1):118-124
话题时间是汉英状态句必不可少的成分,是两种语言中状态句时间指称的决定因素。在事件语义学框架下研究发现,汉英语这两种典型的时制语言和无时制语言的时间指称可以得到统一性分析。汉英话题时间都是对事件变量的时间属性的陈述,从而使得状态句获得时间指称;英语中的时制则只是对事件的时间属性的预设,不是句子获得时间指称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意义与指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语言哲学的研究中,指称论是一种流传甚广的意义理论。意义与指称的关系相当复杂,它不仅涉及指称与实在的关系问题,而且还涉及意义与实在的关系问题。强调指称与意义一致性的人往往将指称理论等同于意义理论,主张所谓的意义指称论;强调指称与意义有区别的人则反对在名称与对象之间寻求——对应的关系,主张意义的非指称论。尽管如此,意义与指称关系的复杂性并不是指称论和非指称论所能完全概括的,应该加以综合性地思考,才有可能依照它们关系的本来面目认识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12.
弗雷格被公认为是现代逻辑和语言哲学的创始人。指出弗雷格的意义和指称论是理解语言哲学、语义学和语用学中涉及这对范畴的基础,进而探讨其意义与指称论对语言学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指称论认为一个词的意义是这个词在客观世界中所指的对象。观念论可以认为是指称论的变形。后期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对其做了两方面的批判。第一,词类上,词语不只有名词(名称);功能上,词语不仅用来标示事物、陈述思想,它们的使用方式多种多样,与非语言活动交织在一起,根植于生活形式之中。这一洞见凝结在"语言游戏"的概念里。第二,即便用名词记述时,客观世界中的样本或心中的观念也不是必须存在的,更不必说由它们赋予词语以意义,使用才是判断是否理解词语意义的决定性标准。私有语言问题也可放在批判指称论这一线索中,私有感觉与指称论里的样本、观念论里的图画类似,仅凭它无法为符号配置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瑜 《理论界》2008,(7):119-121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按真假标准,从语言描述、反映外部对象的角度来理解文学语言的指称问题,由此得出文学语言是非指称性或“伪指称”的结论,从而贬低了文学的合法性地位。本文采用言语行为理论对语言指称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解释和思路,指出语言的指称问题实质是语言创造性问题,从这个意义说,文学语言是最能体现语言创造性的一种用法,从而改变人们对文学合法性地位认识,重新思考和评价文学的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15.
孙杨 《北方论丛》2016,(5):59-65
指称问题研究之应有的广度和深度在既有的分析范式——主要是就“语言”来看问题——中并未穷尽,“指称何以可能”的问题还有待于进入哲学探究的视野.澄清指称问题的发生机制,即指称问题缘于由语词与所指构成的指称之抽象二元对立结构,不仅有助于我们在理论层面上重新审视指称问题,也能在相当程度上使人们得以避免在生存实践领域囿于指称的抽象二元对立结构而可能导致的一系列后果.  相似文献   

16.
李云彤 《学术探索》2013,(11):62-64
词义的界定问题,是语言学界最关心的问题,也被认为是哲学家、语言学家、逻辑学家面对的最困难的问题之一。国内外学者从认知角度进行的探讨主要有四个维度,即:指称论、意念论、行为主义和使用论。本文继承并发展了“意念论”的观点,尝试着通过词语的“指称”功能角度来界定词语的意义,指出,词义是指称对象条件的总和,即实现指称功能的条件集合,并进一步明确词语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意义问题是二十世纪语言哲学探讨的核心问题。哲学家们在“意义”研究方面,至少提出了五种著名的理论:指称论、观念论、功用论、行为论和语义论。情境语义学也把意义问题作为自身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但不同于以往的意义研究,情境语义学提出了一种新的意义理论———意义的关系理论。这种新的意义理论,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语言哲学的意义研究,有力地推进了意义问题研究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哲学、语义学和语用学三方面对语言表达式的涵义和指称的相互关系作了探讨。认为任一语言表达式都同时具有涵义和指称 ,两者相互决定。本文还认为语言表达式存在三个意义层次 ,并引用大量指称用法的中文例子 ,以揭示三层次意义之间的关系 ,从而比较了语义学、语用学两种意义研究方法解释力的强弱  相似文献   

19.
关于名称之涵义与指称的研究是逻辑哲学领域里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近代逻辑史上,众多哲学家均对其进行过探讨。本文对弗雷格涵义与指称理论中的符号、涵义及其指称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进一步评析了弗雷格涵义与指称理论中所存在的问题。最后就其理论的应用价值进行了进一步的探寻,谈及涵义与指称理论对翻译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通过梳理指称和陈述两个概念的源头,指出术语指称、陈述经常在多种意义上使用,并讨论了指称、陈述与谓词性主宾语之间的关系,指称、陈述之间的转化与兼类的关系,以及指称、陈述在不同语法平面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