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人故事会     
母亲怀上我不容易,她是35岁时才怀上我的。父亲后来告诉我,说母亲生下我3天就离开了"月床"下地干活,受了风寒,从此落下了头疼病,一直到她去世都没能断根。坐月子的母亲找一块头巾扎紧在额头上,两边太阳穴再贴两块太阳膏药,像所有农家妇女一样屋里屋外忙个不停。母亲一字不识,她对每一个识字的小学生都  相似文献   

2.
罗西 《金色年华》2008,(9):42-43
母亲是个美人,她不识字,但她知心,礼佛向善。她和父亲的婚姻不是很幸福,爸爸脾气很坏,是只沉闷的虎。在我上大学之前,曾有过荒唐的念头:如果我是一个被百万富翁遗弃的孩子该多好!那样我就可以心安理得毫无牵挂地离开这个家了。  相似文献   

3.
"人心是块田,种什么,长什么。"这是母亲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识字不多的母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田间劳作了大半辈子的她,讲不出什么大道理,然而,就是那句最朴实的话语,却足以让儿女受用终生。那年,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  相似文献   

4.
母亲不识字     
母亲不识字文/温亮浩终是没有给母亲写过信。母亲不识字,我只能把心灵深处的思念和记挂写进日记。因为,我不想把发自肺腑的心灵之音由村里那位从私塾走出的乡亲生硬地解释给母亲,为了免去母亲对我的牵挂,我隔段时间便给母亲寄一张照片──我企盼母亲从照片中读出我的...  相似文献   

5.
读字典     
文革初期,没有书读,父亲对我说去学一门手艺吧,艺不富人,艺不穷人。那时父亲在一个偏远的山村供销社工作,月工资才32元,要养活一家六口,也希望我早日学成手艺人,为他分担生活之重,便领我到他工作的村子拜师学做篾。母亲出生于大户人家,她和父亲的认识不同,她说没田不叫富,没书不叫智,要我不能放弃了识字读书,让我带上一本字典。  相似文献   

6.
母亲的谦让     
张兰芳 《老年世界》2007,(18):27-27
母亲是个典型的乡村劳动妇女。母亲识字不多,却很识事,她生性善良,为人友善,对每一位邻居或者相识的人都温和谦让,彬彬有礼。即使有人对她施以无礼,她也能宽容以待,不予计较,并用真诚和谦让打动对方,感染对方。母亲的谦让,一次次化解了一触即发的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7.
一叶 《老年人》2014,(9):25-25
正人人都有母亲,可是我的母亲不一般,她一生受苦受难,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母亲死得早,也死得突然,让我心底烙下了悲伤印记,几十年都无法抹去。母亲身材高大,可脚长不到三寸,这是外婆给她的摧残,也是旧社会给她的摧残。母亲告诉我,在她身体正发育时,外婆由于受"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影响,不顾她的死活,用一条裹脚布把她的双脚残忍地裹起来,直到  相似文献   

8.
高冬梅 《老年人》2011,(5):32-33
我的母亲是个性格急躁、遇事容易动怒的人,而且她的发怒总是不问青红皂白。我父亲和我弟弟很有些绅士风度,一般都不与她计较。而我不同,也许是遗传了母亲的暴躁基因,经常针尖对麦芒,跟她闹对立。  相似文献   

9.
保红 《老年世界》2013,(13):13-13
四姨是我母亲的亲妹妹,小母亲3岁。她从小就很聪明,特别是她那一双水灵灵的眼睛,人见人爱。不知道的人,根本就看不出她是一个既聋又哑的残疾人。四姨心地善良,她常常把自己穿半旧的衣衫,送给衣不遮体的乞丐,也常常把到嘴的饭菜,送给那些孩子多、吃不饱的母亲,她知道:孩子嗷嗷待哺,母亲吃不饱,哪来的奶水呀。母亲生下我第二天,我还未吃上奶水,母亲就与世长辞了。没有办法,爸爸不能瞅着我活活饿死,就把我送到外婆家,计划把我送人,这样,也好留下一条性命。四姨知道了要把我送人,说什么也不让。外婆气急了,用手和四姨比划着:“不送人,你养啊……”  相似文献   

10.
母亲的脸面     
正母亲老了,而作为孩子的我,是她在这个世界最后的体面和后盾。怕给我丢脸同事打电话要过来,母亲瞧瞧外面的天色说:"房间里闷,我出去走走吧!"几次带她参加同事婚礼,一出门母亲就肚子痛,回来时,她正抱着手机在刷《楚乔传》。暑假里去看房,她临出门拿起零钱嘟囔:"要不我不去了吧?你去,我在家给你做饭。"母亲总是这样,很怕给我丢脸。我理解她,做了一辈子农民,皮肤黝黑,衣着简单,在这座陌生光鲜的城市,她会感觉到手足无  相似文献   

11.
为母亲梳头     
母亲耗尽了她的黑发与青春,我们何时能自觉、简单地报答她?哪怕只有一次——母亲生病住院时,有一天,我偶然听到她对别人说:我现在最怕、也最难的事是梳头,两只手好像有千斤重,举不上头,每梳一回,都是疼痛难忍、满头大汗……可我每次去看母亲,见她  相似文献   

12.
母亲的京戏     
1父亲去世后,我接母亲来郑州小住。在一个周末的午后,我带母亲去这家茶馆听京戏。舞台太小、段子老套、演员的唱功也一般,但母亲很满足,她说,已多年没有这样听过戏了。我知道,自母亲结婚以后,她对京戏的迷恋只能寄托于那一台小小的电视,而她能独占电视的时间又少得可怜。如今,她的生活里只剩下她和一台再也没有人去争抢频道的电视机。母亲的电视机永远定格在戏曲频道上,我不知道除了京戏,母亲这一生还真心喜欢过什么。  相似文献   

13.
亲情成为最远的水接到母亲病重的电话时,我人在纽约,正和3岁的儿子玩游戏。电话是家里的阿姨打来的,她说母亲本不让她给我打电话,但她知道,母亲是想让我回去看她的。阿姨最后说:"贺贺,阿姨也不希望你有什么遗憾。"高中毕业后,我就出国留学了。同为大学老师的父母毫不犹豫地为我选择了这条路,他们认为对我来说这是最好的出路。现在,我成了一名牙科医生,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付出的代价是,我几  相似文献   

14.
母亲的哲学     
中午,一位作家打电话约我下午5时到他下榻的宾馆见面,并告诉了房号。我将房号写在写字台供留言用的纸上。上班时忘了带,临到宾馆,怎么也想不起来,无奈,只好打电话到家里问。接电话的是母亲,家里只有她一人。我要她将写字台上写的房号告诉我。她说她不认识,只认得数字中间是一个圆。原来,房号是"307"。这便是我母亲,一字不识的母亲。母亲其实是很聪明的,她未上一天学,居然认识布票、粮票、人民币,认识花牌上的"孔、乙、己"、"化、三、千"。若论算,往往笔算、珠算胜不过她的心算。据说,小时候,外公请私塾先生教舅舅学珠算,舅舅未学会,在屋外薅草的母亲早已将  相似文献   

15.
亲情成为最远的水 接到母亲病重的电话时,我人在纽约,正在和3岁的儿子玩游戏。电话是家里的阿姨打来的,她说母亲本不让她给我打电话,但她知道,母亲是想让我回去看她的。  相似文献   

16.
继母的温暖     
说实话,最开始,我不喜欢你。其实,也不是不喜欢你。而是不喜欢你占据我家那个位置。我执拗地以为,那是属于我母亲的位置,她活着是她的位置,她过世了,这个位置依然不容“侵犯”。  相似文献   

17.
张金刚 《老年人》2014,(5):25-25
正不知不觉间,我突然发现母亲变了,特别是对待人生的态度,她的变化之大,让我吃惊。我在城里工作,以前母亲跟我打电话,讲的都是些张家长李家短的闲话,现在跟我讲的却是人要多吃五谷杂粮,少吃大鱼大肉;不要久坐,要常运动;注意调整心态,生气怒火伤肝……都是养生知识,保健大夫似的。一次打电话又跟我唠叨些这个,我调笑她快成养生专家啦。母亲说她天天看电视里的养生节目,跟专家学的。确实,专家的话就是不一样,一向节俭  相似文献   

18.
正有梦想是好的,但光有梦想不马上行动,这辈子就只能是一个空想家。几年前,我和朋友谈论各自的理想,她说想有一个带露台的房子,因为她的母亲在城里住不习惯,说晒太阳都要下楼,种菜的地方也没有,她便想着,要是有一个带露台的房子,母亲就可以肆意地晒太阳,还可以在露台上种菜种花。我也  相似文献   

19.
刘仪 《伴侣(A版)》2011,(10):42-43
正一我打电话对母亲说,我要结婚了。母亲在电话那端高兴得几乎跳了起来,她迫不及待地问,男孩叫什么名字呀?我说叫Rick,一个在中国的一所大学里执教的美国人。我解释了半天,母亲才明白Rick是个人名,她幽幽地说道,孩子,你出什么风头?好好的中国人不嫁,干嘛和一个外国人结婚?咱祖祖辈辈都没做过这么"出格"的  相似文献   

20.
永恒的母亲     
我的母亲在19岁高中毕业那年,经过相亲,认识了我的父亲.母亲20岁的时候,放弃进入大学的机会,下嫁父亲,成为一个妇人. 童年时代,很少看见母亲有过什么表情,她的脸色一向安详,在那安详的背后,总使人感受到那一份巨大的茫然. 等我上了大学的时候,对于母亲的存在以及价值,才知道再做一次评价.记得放学回家来,看见总是在厨房里的母亲,我突然脱口问道:"妈妈,你读过尼采没有?"母亲说没有.又问:"那叔本华、康德和萨特呢?还有……这些哲人难道你都不晓得?"母亲还是说不晓得.我呆望着她转身而去的身影,一时感慨不已,觉得母亲居然是这么一个没有学问的人.我有些发怒,向她喊:"那你去读呀!"这句喊叫,被母亲丢向油锅内的炒菜声挡掉了,我回到房间去读书,却听见母亲在叫:"吃饭了!今天都是你喜欢的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