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英汉词汇文化内涵的若干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进行比较,阐述不同文化群体赋予词汇的伴随意义,联想意义,地理位置、民族心态等引起的词汇差异.探讨文化内涵对英汉语言使用上的影响.这种比较对具有不同母语及文化背景的人们掌握运用该种语言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柏嘉凝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26(5):162-16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也反映了社会文化,学习英语必须掌握词汇的社会文化内涵。本文他通过对英汉部分词汇不同的文化内涵的对照、比较和分析,揭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词汇的不同社会内涵,旨在说明只有把英汉两种语言放在其相应的文化系统中加以审视,才能正确把握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更好地学好语言,掌握语言和运用语言。 相似文献
3.
牛贵霞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8(4):56-57
本文试图从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角度出发 ,对英汉语言中的词汇空缺现象、词汇的语义和文化的不等值现象以及词汇间的差异等现象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英汉语言中存在大量具有丰富文化语义的词汇,对这些词汇不同的范畴划分,导致英汉词汇文化语义缺省现象.语义的文化内涵取决于语言使用者所生活的客观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认知世界的综合影响,物质世界确定了语言符号的形式及其外延,社交世界融合了词语的文化内涵,心理世界决定了词语的概念框架.外语学习者借助三个世界对词汇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准确把握语义的文化内涵,解决文化缺省,进而实现理想的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5.
孔秀祥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2,2(3):55-59
从近几年的语义学论文所反映出来的语义研究方法,语义例证选取等方面,语义研究无法完全排斥语感的影响。语义研究和语感是处在一种互动的关系中,语感在语义研究中起着多方面的作用,它既是语料发现和选定的一个重要标准,又是语义理论的最终检测者。所以语义研究,应该是在大量语料的基础上善用语感,而不是完全摈弃语感。 相似文献
6.
本文本文先简述了二语词汇表征和发展模式,此模式明确展示了二语词汇习得的过程和阶段。再从实验方法上对两个实验进行了比较,试图在二语词汇表征实证研究上并且在复制研究上给研究者们以启示。 相似文献
7.
李侠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18-120
基于语义场理论,以理论加实例的方式,探讨了如何在同义义场、反义义场、上下义场、整体与部分义场内,进行英汉两种语言词汇互译策略,以期实现英汉词汇概念意义和附加意义均能对等,取得最佳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8.
韩启振 《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5-18,26
"讨厌"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词。论述了"讨厌"的成词过程、语义演变。明清时期,它由短语融合成复合词,演变途径为:动宾短语/兼语短语〉复合词。"讨厌"最初表达"令人厌恶",清末发展出"厌恶"义、民国时期发展出"嗔怪"义。认知凸显和高频使用是其词汇化和语义演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英汉词汇层面的文化差异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园园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25(2):153-154
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文化对语言的渗透是全方位的,因而文化差异自然体现在词汇层面上,本文围绕几种动物词汇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不同的文化内涵来说明文化差异、背景知识对翻译的影响,进而指出为了避免产生跨文化交际障碍而在文化交流中进行合理恰当的文化转换是翻译的使命。 相似文献
10.
吕云生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3)
词汇分解理论把动词的意义分解为一些基础性的语义要素,为比较全面地反映和描述动词语义结构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方法,值得借鉴.该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它所提出的语义要素不够准确和完备,同时也缺乏一套比较客观、可靠的分析动词语义结构的操作方法.要吸收这一理论的合理内核,克服其缺陷,就应该结合中国传统语言学分析词义时采用的纂集的方法,建立一套新的动词语义分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13.
比喻是人类共有的修辞手段。英汉比喻的动物喻体、植物喻体和事物喻体根据它们的国俗语义可以分为重合型、错位型和空缺型。对含有国俗语义的比喻可以采用直译、意译和替换手段进行翻译。比喻的国俗语义研究对于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和英汉互译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社会科学家》2005,(Z1)
本文从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探讨中国大学生在英语写作中是否存在母语词汇对英语措辞的影响。研究以词汇“宣传”、“知识分子”为例,探索这些汉语词汇所代表的内涵(尤其是文化内涵)在英文作文中是否被误用(即误用为“propaganda”和“intellectual”)。研究对象为某普通高校2年级的100名非英语专业学生和100名英语专业学生。研究方法为实验。结果表明,汉语母语词汇的文化内涵被迁移到英语词汇中,造成用词不当、语用语言失误(pragmalinguisticerror)和社会语用失误(sociopragmaticerror)。论文对解决方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中加入语用学、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和理论。 相似文献
15.
文章首先讨论了汉语词汇语义网络,并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了在教学中如何分步骤、由简单到复杂地在学生的头脑中构建起正确的、细密的汉语词汇语义网络系统。 相似文献
16.
本文指出在英汉两种文化中,对色彩词汇的使用和所引申出来的含义和象征意义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颜色词汇时要彻底地了解英语语言中颜色词汇的引申含义和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是两种基本翻译方法,两者各有特长。从文化层面对两种翻译法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从中得到启示,把握好在何时何地使用不同的翻译法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地球上一切的东西都有色彩,其色彩中融入了人们多种多样的感情色彩。而且,因为受到各个民族的思想、价值观、文化、信仰等的影响,所以各个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性象征意义。文章主要对红的相关色彩词在汉韩两种语境中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并且探讨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如何解释。 相似文献
19.
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颜色词不仅具有明显的信息功能和美感功能,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成为语言翻译和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采用典型实例,从表达人的情感、反映民族心理和折射社会属性三个方面,比较了英汉两种语言中颜色词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颜色词不仅具有明显的信息功能和美感功能,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成为语言翻译和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采用典型实例,从表达人的情感、反映民族心理和折射社会属性三个方面,比较了英汉两种语言中颜色词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