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代中国农民区际流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民发生区际流动是由人口、经济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这种流动是应中国社会的变革发生的,它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城乡社区的繁荣和农民致富都有极为重要的社会价值。但由于种种原因,进城农民的边缘化问题十分突出,其主要表现是就业机会不均等、歧视行为严重、生活条件差、拖欠工资等。为了消解此问题,必须创造农民流动的社会环境、制定土地流转政策、建立农村劳动力市场、加快小城镇建设速度、发展农民教育和农村社会保障事业。  相似文献   

2.
当今世界不少国家都已建立了涵盖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形成了不同的模式。分析借鉴这些不同的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在此基础上探索适合我国农村实际的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于应对传统农村养老方式受到的困难与挑战、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扩大农民有序政治参与与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是转型时期国家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中的一个重要追求目标。文章从维护社会稳定的视角,分析了当下农民有效政治参与不足及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呈扩大趋势的现状及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并探索了扩大农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4.
"大跃进"中,农村集市贸易被迫停滞,农民生活受到极大影响,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国家重新开放了农村集市,这可以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用品。在集市贸易的恢复过程中,国家权力和农民利益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冲突,为此,政府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在满足农民基本利益的同时,也维护国家权力的权威性。在此过程中,农民的意愿和行为作为力量的一极也不可忽视,相应的沟通疏导渠道,也是使这种社会冲突不至于升级的重要保障。在制度变迁和社会变革的背景下,对社会冲突的个案分析,有助于国家和市场在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中的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5.
急剧而深刻的社会转型导致中国农民心理的深刻变迁。一方面,农民表现出高度的调适性;另一方面,农民体验着深刻的冲突性。这种冲突性表现为农民的社会心理困境。转型时期农民的社会心理困境与社会转型的冲击、农民的素质、农村文化的“贫血”、传统文化的“穿透力”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通过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农村教育、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等多种策略可以实现农民社会心理困境的顺利消解。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就业稳定性是指劳力的劳动参与量在相当的时期内保持着一定的比例;就业波动性则是指劳动者的就业随着各种经济要素的市场变化而变化.农民对就业稳定性与波动性的评价标准,是稳定收入和最大化收入.而在国家看来,动态的良性稳定就业与有限度的波动性就业相结合,是就业变化评价的最佳标准取向.相对于非农产业来说,农业就业比较稳定,即使有波动,也是一种周期性的稳定中的波动,而非农产业就业波动性是比较大的.影响农民就业稳定性与波动性的约束因素,有收入、资本、经济发展、人口、市场、体制等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结构性贫困:对中国农民弱势处境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前 ,中国农民生活艰难 ,上级对农民权利侵犯现象较为普遍。症结在于 :当代社会继承的传统社会价值规范所积淀的体验结构与现实制度结构之间以及结构内部之间极为紧张。在市场取向的现代化进程中 ,这种紧张使党和政府在对农村的综合治理方式上存在着严重缺陷 ,造成 9亿农民逐渐被边缘化的畸形的结构性贫困现象。传统社会意识形态的嬗变对农民状况的改善将最终起决定性作用 ,当下 ,应从权力结构和制度结构方面进行综合治理以使农民摆脱弱势处境  相似文献   

8.
关系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资本与农民增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趋缓,城乡收入的差别越来越大,针对这种情况,理论界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思考,并采取了一些实际措施,但实际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本文试图通过对关系经济下市场与政府双重调节而又双重失灵的研究,深入探讨了关系经济下的社会资本与农民增收的关系,认识到社会资本可以从农民就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农民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等方面对农民增收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提出了要在自组织系统、农民间的互相信任、国家的扶持等层次上来积累农民的社会资本,进而促进农民的收入提高。  相似文献   

9.
国家农民和社会农民是针对农民的状态所作的界定.前者是强国家、弱社会的产物;后者则以农民自治为特征,以法律设定为界限来构建国家与农民的良性互动.国家农民向社会农民的转变正是国家权力在农村领域的大范围退出、社会空间在农村扩大的必然结果,变迁遵循的基本理论是:凡是农村能够自治的地方或事物,均由农民自己处理;只有对农村难以自治的事物,才交由国家处理.这种转变有着相应的经济、政治、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10.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农民的社会流动呈现显著增强的趋势,这种变化对新时期农村干群关系的构建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构建和谐干群关系带来了新的挑战。但随着流动给农民带来的经济上的增收和生活方式上的改变,这种趋势则更加有利于在农村建立和谐的干群关系,从而更有效地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实现农村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免征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但农业税的取消并不意味着农民负担问题的根本解决,农村教育、养老和医疗费用的不断上涨以及农村债务,已经成为农户的主要负担.因此,要彻底减轻农民负担,必须继续深化农村税费、乡镇机构的改革,健全公共财政,加强执法监督,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2.
土地流转目前颇受关注,文章试从制度与实际操作上寻求突破,以期能够使农民在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中真正获利。  相似文献   

13.
由于转型期正式利益表达渠道不完善,农民工群体在遭受权益受损时易选择集群行为的非正式方式进行维权抗争。正式渠道缺失,而“闹大”方式有效,造成农民工集群行为参与的惯性。基于政治系统理论,构建了农民工集群行为循环模型,并结合2013年S市和2015年Y县的农民工调查数据,探讨了基于政府信任中介效应的农民工集群行为参与惯性机制。研究发现,农民工集群行为参与存在惯性,其惯性机制表现为集群行为参与经历通过降低政府信任水平从而增加农民工未来集群行为参与的意愿。对农民工集群行为的治理在于疏通,而非反应式处理。政府需要一方面加强正式利益表达渠道的建设和完善,另一方面在农民工集群行为中扮演好第三方调解角色,防止因政府信任缺失而造成的农民工集群行为参与惯性。  相似文献   

14.
关于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总结了目前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培训的主要途径,认为中国农民培训工作提高了亿万农民的整体素质;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民增收步伐;使农村生活环境改善,社会风气转好,促进了和谐农村建设。但是还缺少综合协调的新型农民培训规划与管理体制;缺少新型农民培训的合格“双师型”教师;新型农民培训的基础设施薄弱等。进一步做好新型农民培训工作,需要整合培训资源,提高培训效果;加强新型农民的科技培训;推进新型农民培训体制和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农民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是国家农业政策的负面影响 ,二是农业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 ;三是农民负担过重。要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必须做到 :完善农业政策制定的机制 ;深化农村的各项体制改革 ;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 ;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  相似文献   

16.
提高小农组织化程度是一项系统工程,单独依靠制度安排很难取得预期目标,也需要依托文化观念的规范。透过千变万化的农民组织形式,本文归纳出小农组织化的四种组织原则来源,即差序格局的组织原则、布尔什维克的组织原则、平等契约式的组织原则和宗教信仰的组织原则,并认为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农民组织其实是这四种原则的混合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7.
论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危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大量产生。征地过程中失地农民会产生身份认同危机,主要原因在于二元结构基础上的乡土关系的突然终结以及在征地过程中对失地农民造成的社会剥夺。要较好地化解身份认同危机,必须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最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一般论者认为,乡土社会即使有过士绅,随着近代国家的建构和当代国家对乡村的长驱直入,他们也消失殆尽。 但是一些对乡村精英研究的缺陷是被去领土化视角下的政治观念史所左右。 在此前提下,一些政治观念的长期影响遮蔽了具体时空下的实况。 本文与上述研究的路径不同,以地势民族志方式,研究乡村领导和社会秩序。 基于最近 60 余年的地方历史,本文试图勾勒出从乡绅到中农,甚至到 21 世纪自然村社会中隐然延续的结构。 论文将探索在 60 余年间,国家通过政治 / 组织路线,对血缘 / 地缘的村落社会进行重新编织的基础上,自然村 / 村民小组及其领导人对于基层政治生活和社区维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20.
苏北盆地古近系页岩油储层有效裂缝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查明苏北盆地古近系阜宁组四段(E1 f 4)裂缝型页岩油资源的富集规律,对钻孔岩芯所含裂缝进行了精细 地观察与描述,对区内E1 f 4 页岩基质和裂缝充填方解石进行了碳氧同位素测试、结合区域埋藏史、生烃史,总结了区 内油页岩储层裂缝成因类型与特征,划分了裂缝形成期次并识别了有效裂缝。结果表明:研究区E1 f 4 页岩裂缝可分 为4 种成因类型:平移式剪裂缝、正向剪切缝、逆向剪切缝和顺层缝;构造裂缝可分为5 期次,其中,第I 期为平移式 剪切缝,未见原油显示,形成于吴堡运动;第II 期为正向剪切缝,未见原油显示,形成于真武运动早期;第III 期为顺层 缝,原油显示丰富,形成于三垛运动中期;第IV 期为正向剪切缝,原油显示丰富,形成于三垛运动晚期;第V 期为逆向 剪切缝,属压性缝,形成于三垛运动末期。第III 期和第IV 期裂缝原油显示丰富,气测异常明显,为有效裂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