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自然观、社会历史观、人本观、人类命运观以及辩证法思想等方面有着天然的文化亲和性,这种亲和性为二者的紧密结合创造了前提条件。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牢固树立正确认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的“大一统”理念包括以下内容:“大一统”的地理观—天下观,“大一统”的政治观—政治一统,“大一统”的思想观—思想一统和“大一统”的民族观—华夷一统.数千年来,“大一统”理念根植于中国各民族的心灵深处,得到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各民族的一致赞同,形成了一种无形而强大的向心力.思想和文化上的“大一统”始终存在于历史上各种类型的王朝之中,这是中华文明之所以数千年绵延不断的重要原因之一.“大一统”的中国是古代各族人们认同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孙中山的“国粹”观入手 ,对其晚年的文化取向作了新的探讨。认为孙中山“国粹”观的内涵 ,就是中国固有的道德和智能 ,其核心是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这一思想明显受到晚清国粹思潮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中国文化优越论的影响。孙中山提倡恢复一切国粹是为了提高民族自信心 ,弘扬民族精神 ,增强民族凝聚力。他对国粹的褒扬是希望以中国的王道文化、道德文明补救欧美的霸道文化、物质文明 ,也是对当时国内出现的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文化激进主义的矫正。尽管孙中山对“国粹”的表述未必准确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把握也未必精当 ,但他取法乎上 ,择善而从 ;会通中西 ,与时俱进 ;既提倡国粹 ,“因袭”中国固有思想 ,与民族虚无主义者划清界限 ,又主张向外国学习 ,“规抚”欧美的先进学说 ,从而与崇古恋旧的东方文化保守思想相区别。  相似文献   

4.
现代中国性别诗学观是晚清民国时期伴随现代中国的形成而逐渐生成的,“民族国家共同体”意识是其独特之处。现代中国性别诗学观的生成与发展同时、同步、同向于民族国家的现代建构,这既是一种时代的选择,也是女性解放的内在要求。“民族国家共同体”意识下的现代中国性别诗学观亟须正本清源,进行价值重估,其不仅是与女性解放的社会历程和文学实践相契合的历史产物,也带有鲜明的传统性别文化印记。女性文学研究中的“‘性别压抑’说”与西方身份政治思维有关,在身份政治愈来愈向激进化、极端化发展的今天,“民族国家共同体”意识下的现代中国性别诗学观愈发显示出不可或缺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潘琦 《学术论坛》2002,(4):81-83
壮族“呢的呀”音乐是广西特有的民族文化资源 ,其以鲜明的民族性、生活性、娱乐性和可塑性特征 ,呈现出其特有的艺术价值 ;发掘整理、包装宣传这一民族文化形象 ,打造“呢的呀”音乐品牌 ,对于广西民族文化的建设和音乐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史哲》2020,(3)
梳理马克思、恩格斯散见于其德文、英文著作中的“民族”字眼,可以发现其民族观揭示了古代民族、现代民族两条形成路线,都经历了“部族”阶段,并且分别以建立古代民族国家、现代民族国家为各自发展的高级形态。这就与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强调“现代”这一时代定位有了出入,从而为拓展其适用性提供了可能。无论是梁启超1905年对“中华民族”概念的国家主义创造,还是顾颉刚1939年对“中华民族是一个”的理论论证,很多论述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观暗合。费孝通1939年运用“族团”(ethnic union)概念与顾颉刚进行商榷,难说构成民族对等意义上的学术对话,其1988年后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论阐发,则更多是对斯大林民族定义中国化实践智慧的总结,但其核心概念“民族集团”的使用比较随意,也缺乏定性分析,这都源于其始终没有认识到乃师史禄国英文写作中运用的ethnos实际上是希腊语ενοs的拉丁转写。“中华民族”在梁启超、顾颉刚看来就是属于文化族类而非种族、氏族、部族的“汉族”或“汉人”。只有以马克思民族观为基本规范,才能解决政治学、民族史学科分割带来的认识局限问题,从历史的镜像看到清末民初民族关系结构变革的历史真相,进而建立“一族多线”的中华民族国家观。  相似文献   

7.
刘梅 《理论界》2004,(3):172-173
身心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为“形神观”。它论述“形”与“神”的关系,也就是生理与心理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身体的生长与发育过程、心理的产生与实质、身体与心理的相互关系。中国古代形神观具有整体恒动的思想。整体是指形与神二者一体,统一于人;恒动是指形与神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永远存在。所谓形神观整体恒动思想是说在形神关系中,形体与精神合为整体,统一于人,身体是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心理是身体的机能;心理对身体具有制约、影响作用,二者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是永恒的。此思想在形神观论述人的生长发育、人与自然关系过程…  相似文献   

8.
刘振伟 《西域研究》2007,(2):133-136
西域文化对中原文学的影响,历来是中国文学研究的薄弱环节,然而这种影响是长期存在并且难以忽视的。盖山林曾指出:“我国艺术源远流长,它有两个源泉:一个源泉是以汉族为主的中原和南方的农业民族创造的艺术;另一个源泉是北方草原民族创造的艺术。两种艺术的接触、交流、汇合,形  相似文献   

9.
“道,”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中国传统哲学的创造观是一种整体论的创造观。它蕴涵着关于创造之“境”、达“创”之法、创造性人格以及关于人人都可具有创造性的观点等。  相似文献   

10.
网络、关系与中国的社会地位获得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冯华 《广西社会科学》2004,62(1):155-157
20世纪 70年代以后 ,网络结构观成为社会分层研究的新视角。中国转型转轨时期的社会分层中的非制度安排机制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对网络结构观指导下的系列研究的比较与回顾 ,指出作为文化意义上的静态的“关系”是中国社会特有 ,但作为“资本”意义上的动态的“关系”则是中国特定的转型转轨时期特殊制度背景中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泰国华文作家在异国语言的喧闹声中以汉语从事写作,既是抵抗失语、失忆的努力,也是对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依归.他们往往通过"恋物"的方式来追忆并留住已经模糊了的故乡记忆.在他们笔下,故乡已失去了物质的成分,而更多地指向精神性.泰华文学既有民族性,又有本土性,虽然运用的是泰国本土视角,却总是或显或隐地连接着中华文化这条根,呈现出多元的融合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
以50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为对象,在构建同一语言模因语料库的前提下,对英语口头输出能力和书面输出能力影响的差异性进行了相关调查研究,并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实验结果和访谈表明,构建同一语言模因语料库进行语言输入,对英语口头和书面输出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书面输出的影响较口头输出的影响显著。同时在实验研究发现的基础上,分析了构建同一语言模因语料库对英语口头输出和书面输出影响存在差异性的原因所在,并提出使两者均衡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20名高水平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和20名低水平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有、无准备时间的条件下完成一项图片写作任务中的文字材料,考察了准备时间和语言水平对中国学生写作表达的准确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准备时间和语言水平对写作表达的准确性均具有显著影响;准备时间和语言水平无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14.
模糊性语言在医学英语的书面语中具有特定的语用功能。使用模糊词语进行书面语表达,可以缩小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得作者的研究结果更具有客观性,从而达到保护作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胡适认为,白话是"活"的语言,言文一致,优美而适用。他从白话化和历史进化的双维同构视角,发掘、建构了一部中国白话文学谱系,并且指出它是中国文学的正宗。他认为大多数唐诗都是白话文学、或近于白话的作品,代表着文学演进的正确方向。这种新的阐释不仅是对唐诗遗产价值的肯定,也是对东方文化中具有普世意义成分价值的维护。胡适的"白话文学(唐诗)"观与他对祖国本土文学资源有较多的感性认识相关,但主要还是得益于世界文化史、科学史和学术史的启迪。  相似文献   

16.
白话长篇小说《醒世姻缘传》成书于明末清初,该书最具震撼力、影响最持久的是它独具特色的语言。全书基本以山东方言写成,本文试从方言词语、方言句式、歇后语和俚语三个方面略谈《醒世姻缘传》的语言。  相似文献   

17.
网络语言作为介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一种新语体,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我国,网络语言常常呈现出以汉语为主、英语为辅,糅合数字和字母的语码混杂状态。对网络语言这一特殊语言现象的特点和成因进行分析,认为社会文化语境为其形成提供可能条件,目的是取得幽默诙谐生动的修辞效果,经济省力原则是其产生的动力,而礼貌原则制约着网络语言中语码混杂的形式。  相似文献   

18.
宋代有丰富的语言和文字。汉语在各种语言现象中一直占主导地位,受当时各地社会生活的影响,汉语出现口语化倾向,各地方言、民间口语被大量地保存在各种文献中。除汉语之外,各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大量出现,如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回鹘文、古藏文等,这些语言文字相互影响,共同形成宋代语言丰富多彩的局面。  相似文献   

19.
书面语言的语气停顿是书面语言构成的基本要素。从表达者和阅读者的角度看,它是一种心理需要和生理需要;从语言的交际功能的角度看,它是一种社会需要。因此,作为对书面语言语气停顿标示的标点符号就成为从古至今人们十分重视的问题。从书面语言的历史演进轨迹的角度,论述了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精确表达的必然选择,认为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是“准文字”,指出了标点符号在修辞方面的文字功力。认为标点符号具有组织构造语言的功能,并具有一定的组织规则,标点符号特别是点号的正确点断对于书面语言的准确、规范表达具有语法学意义。从语法学的角度解读了点号的层级关系。指出恰到好处地使用标点符号应该是编辑出版领域工作人员的业务修养和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20.
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微博的应用,使人们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微时代"环境,并催生了有着口语化特色但以书面表达的独特网络交际用语——微博语言。微博语言具有简约化、口语化、多元化等语体特征。微博语言在使用时要遵循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平等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