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非正规就业得到迅速发展,几乎涵盖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于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尤其是解决我国现阶段的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从全国范围来看,非正规就业领域仍存在着社会保障的普遍缺失。  相似文献   

2.
就业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之一,从来都是各国着力解决的首要问题。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其就业问题具有特别突出的地位。就业问题的解决是我国的民生之本,是安国之策。然而,就业不仅有数量的要求,同时也有质量的要求。随着我国就业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就业领域浮出了一个突出的问题,这就是非正规就业人员的劳动关系调整问题。我国非正规就业人员的数量增长很快,从业  相似文献   

3.
非正规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平 《中国劳动》2007,(8):9-12
除了非正规就业,我国还使用灵活就业这个概念。目前,学术界一般使用非正规就业概念,而官方主要使用灵活就业概念,这主要是考虑非正规就业带有一定的贬意,考虑到城市下岗失业人员观念和心理上的接受程度,因此一般用灵活就业代替非正规就业使用(劳动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2005)。  相似文献   

4.
在劳动争议处理实践中,依法界定劳动关系,明确劳动争议案中的主体,这是正确处理劳动争议的拉提,劳动关系、劳务关系一字之差,最易混淆,前者由劳动法调整,后者归经济法或民法调整,二者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笔者试从下例个案,分析劳动关系的认定。  相似文献   

5.
陈利 《劳动世界》2010,(12):94-96
近年来,我国的非正规就业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非正规就业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缓解我国日益严重的就业压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此产生的非正规就业者的社会保障问题却越来越严峻,尤其是金融危机的到来,更加凸显出建立健全非正规就业者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迫切性。本文从国内外非正规就业者的现状出发,分析了我国非正规就业者社会保障面临的诸多问题,并借鉴国外的经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7.
近几年来,上海市政府对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就业的扶持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供免费培训,提高就业技能下岗失业人员参加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就业,必须获得从业资格。其从业资格以及工种(岗位)技能培训,可到全市就业培训网络指定办学单位,享受政府全额补贴的免费培训。  相似文献   

8.
9.
10.
企业人才紧缺,却因种种原因不能一下把人才请进门,怎么办?租赁. 这种劳动租赁关系不同于平常的劳动雇佣关系,而是一种员工租赁,即甲企业租赁乙企业的员工,甲、乙企业与员工之间形成一种新的三方劳动关系格局,打破了传统的两方劳动关系形式,成为时下颇为流行的劳动关系新趋势.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劳动保障监察案件进行研究,将劳动保障监察案件分别归类为投诉主体、用工主体、案件来源、案件情况、处理情况等五种类型,再进一步针对每个类型进行细致分类。同时,在结合数据和年限的关系后,总结出劳动保障监察案件呈现的特点为:案件的频发性、投诉主体的趋向性转变、所涉用人单位的多样性、受理方式的简易化、处理情况的单一性,并对案件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从以上五个方面分别进行了原因分析和趋势预测,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非正规就业的保障制度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转型期中国就业模式变化的一大特点即是:非正规部门就业或非正规就业日益成为吸纳劳动力,尤其是低素质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形式。据统计,我国现有劳动力人口约7.1亿~7.2亿,而能够进入到正规部门就业的大约2亿人,其他大都在非正规部门从事非正规就业(李强,2002)。依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判断,我国目前非正规就业人群主要由三类人构成:被旧体制抛出的部分下岗失业工人(约3000万);流入城市的大量农民工(约1.2亿);重返劳动力市场阶段就业的女职工和老年补差职工等(彭宅文,2004)。显然,以上人群由于自身在身份、文化、技术、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劣势,是…  相似文献   

13.
蒋飞 《中国劳动》2005,(1):14-15
2004年12月 4日,上海市劳动学会劳动法专业委员会组织了对《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的专题讨论会。参加这次讨论的专家主要有:劳动法专业委员会主任董保华,上海市劳动局法律顾问室主任张宪民,上海市总工会法律工作部部长屠国明,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邹碧华,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一庭薛文成、张洁,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审判长郭文龙,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乔佩华,上海市劳动局法规处处长戴建平,上海市劳动局关系处处长杜可风,上海市劳动局劳动争议仲裁处副处长余成斌,以及部分法院的法官代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劳动》2005,(2):6-8
《劳动法》实施10年来,我国劳动保障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10年来社会经济环境也发生巨大变化,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完善《劳动法》。劳动保障部副部长王东进在《劳动法》实施10周年理论研讨会暨中国劳动法学研究会年会上做了专题讲话。他指出,完善劳动保障法律需要长期的努力,当前要重点研究三个方面的问题:修改、完善《劳动法》,开展完善劳动保障体制研究,加强执法研究。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在人口众多和劳动力资源过剩的客观背景下,我国的就业问题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复杂.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城镇每年新增的适龄劳动人口不低于1000万,而与此同时,现有的1000多万下岗失业人员需要就业,数以亿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逐渐向非农产业转移.在今后的两三年内,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劳动力不少于2400万,而年度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仅有1000万左右.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困难行业、关闭破产企业、资源枯竭城市及困难群体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这种态势构成了我国长期的、巨大的就业压力.扩大就业,减少失业,不仅是当前面临的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更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社会各界在关注就业问题的同时,更纷纷呼吁加快促进就业立法,对促进就业的各方面工作作出具体的规定,以解决当前就业领域突出存在的立法缺位问题;从根本上消除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无法可依以及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种种就业歧视现象,以立法促进就业增长,保障公平就业.  相似文献   

16.
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都是事关国民切身利益的基本民生问题,也是衡量民生福祉最为重要的指标,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关联性并相互深刻影响着,从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针对两大民生政策体系相互替代与相互脱节的现象,本文主张统筹考虑、相互兼顾地完善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法制与政策体系.同时将劳动者的就业权益与社会保障权益综合指数最大化作为制定与推进两大政策体系的最高追求目标。并通过规范劳动关系、推进正规就业、强化行业工会、完善劳资谈判与三方协商机制,以及构建三位一体的薪酬体系等,在实践中强化两大政策体系的协同推进。强调要适应民生全面升级的时代发展要求,大力发展各项社会福利事业。主张理性地制定好《社会保险法》及完善相关法制。作者曾在2005年出席中国就业论坛时发表了中国民生的两大主题:社会保障与促进就业的演讲,提出了增强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协调性与协同推进的基本思路,本期刊发的这一论文是作者在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对基本思路的深化。  相似文献   

17.
《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立法后评估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劳动》2007,(5):6-10
2006年底,国务院法制办公室首次启动了行政法规立法后评估研究工作,并确定了第一批评估项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是其中惟一的一部劳动保障立法。由国务院法制办政法司、劳动保障部法制司和劳动科学研究所三方组成的课题组经过调查和研究,完成了《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立法后评估报告》。现予刊登,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由管制主体、客体和管制依据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劳动管制内部机制,与由劳动法理论、政务环境以及公民法律意识等要素构成的劳动管制外部机制,在我国处以双重紊乱状态。只有从劳动管制系统的视角进行研究,才能从实质上推动我国的劳动法治化进程,特别是必须就基本理论问题达成共识,提高实务界的劳动法专业水平,重构劳动管制的主体。  相似文献   

19.
国际劳工组织于2015年和2017年开展了两次问卷调查,样本覆盖全球75个国家的3500名劳动者。这些劳动者在全球运作的5家大型微任务平台工作。基于问卷调查结果,本文阐述了劳动者的基本特点及其从事这类工作任务的动机,分析了微任务平台的工作条件,介绍了鼓励平台和平台用户遵守最低标准的做法与实践,并提出了改善数字就业平台工作条件的一系列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