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医学院校的大思政课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是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需要,也是探索大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的需要。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协同师资力量、解读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因此,需要通过打造“大师资”、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融入“大文化”等方式,实现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医学院校大思政课的教学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2.
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一项铸魂育人的基础和核心课程。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和实效,需要以协同方式推进思政课教学创新发展,既要明晰新时代思政课教学协同创新的科学内涵,深入探究在思政课教学中开展协同创新的目标指向、本质意蕴和总体要求;又要深入思政课教学运行过程,从主体协同、内容协同、课程协同、方法协同、载体协同等方面观照思政课教学协同创新的推进重点。在厘定思政课教学协同创新是一种课程观、方法论和运行态的基础上,聚合教学理论研究、统筹课程体系建设、整合优化教学团队、协同教学方式方法、拓展教学运行载体,以"五协同"的聚合效应、系统效能、集成效果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3.
“大思政课”理念的提出,为通过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指明了方向。本文以大思政课的理念为指导,将思政课实践环节划分为师资、内容、形式、评价、保障五个维度,分别提出了争做大先生、体现大融合、构建大课堂、进行大评价、促成大协同的相关建议,探索在“大思政课”视域下如何有效提升思政课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当前人工智能正引发教育教学理念和思维方式的新变革,其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赋能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国家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应用高度重视,但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也需注意智能应用欠缺、技术至上倾向以及智能技术滥用等问题,防止出现教学实效降低、德育效果弱化、伦理风险产生等偏离与异化现象。为此,积极对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方法进行创新研究,坚持以需求牵引、全面赋能、安全稳妥原则为根本,通过健全智能教学保障以及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教学内容供给、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完善教学评价模式等路径,推动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有效创新。  相似文献   

5.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话语表达是思政课内容的重要载体,是思政课入脑入心的关键环节。当前,高校思政课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部分高校思政课话语表达不同程度存在主体交流不畅、效果有待提高;表达内容准确性不够、针对性有待增强;表达形式亲和力不强、吸引力有待提升;表达环境面临文化冲击和社会思潮消解等问题。提升思政课话语表达,可着力主体、内容、形式和环境“四个维度”优化路径:从对象化意识、表达能力、表达效力提升主体素质;从内容权威性、针对性和创新性更新表达内容;从亲和力、多样化、感召力创新表达形式;以网络文化为载体、以主流价值观为标准、以多元化模式优化话语表达环境。  相似文献   

6.
四川民族地区思政课实践教学"123"立体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把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领域划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采取不同的安排布置和开展形式,并贯穿于大学时代全过程,是四川民族地区高校近年来探索出的立体化全覆盖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这对落实思政课05新方案,推进思政课教学形式生动化、丰富化,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是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建设高质量的“大思政课”,不仅需要丰富和拓展思政课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资源、教育形式,而且需要从方法论意义上对思政课进行改革与创新,真正做到善用“大思政课”。“大思政课”作为对传统以“学校小课堂”和“思政课”为主渠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拓展,要实现方法论层面的创新,需要有对“大思政课”方法论根据的理论自觉,即要有坚持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统一、历史事实和道理论述相统一、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统一的方法论根据的理论自觉。坚持这三个方法论根据的理论自觉,对于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确保“大思政课”建设的正确方向,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工作不断走向深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盐城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盐城人民共同创造的先进文化,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宝贵资源。盐城红色文化具有培育“时代新人”、学好百年党史、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和弘扬盐城地方历史文化的应用价值,其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以及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崇高的道德品质。应积极创新教学思路与形式,在各个环节实现盐城红色文化与思政课教学的有机融合,切实增强思政课的立德树人实效。  相似文献   

9.
“大思政课”是基于守正创新而生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新形态。相较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大思政课”不变在理论基石、价值旨归、任务指向;变在于视野上聚焦“两个大局”、场域上融通“社会大课堂”、格局上形成“育人共同体”、体系上推进“大中小学一体化”。“大思政课”变抑或不变,其旨趣均指向于“大思政课”的落地。从强化队伍建设、依托实践教学、丰富课堂形式三个高度来厘清“大思政课”的建设思路,有助于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0.
高校高精尖水平思政课探索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开展高精尖水平思政课建设,首要的问题是深刻理解和把握其基本内涵与实践路径,为具体的改革实践提供指引。高精尖水平思政课要筑牢信仰根基,从讲政治的高度突出立德树人的职责使命,牢牢把握授课内容的政治高度,增强教师的政治素养,持续培养学生的政治自觉;要顺应时代大势,从出精品的途径把握课程建设的发展方向,适应社会环境变化,适应科技迭代更新,适应学生学习特点;要汇聚多方智慧,丰富教学技术手段,并实现多元统一,形成合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高素质大学生。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事业也涌现了多元化教学模式与形态,取得了显著成就。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声乐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现行的声乐教育需从教师队伍本身、学生生源的把关以及多元素综合教学的整合入手,大胆地进行改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1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新课改的逐步深入,信息技术课程以其所具有的科学性和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技术性保障的优势,逐渐成为重点学科。目前,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着教材陈旧、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教学模式过于单一等问题。因此,应以创新为主,更新教学观念;强化教学实践,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利用质疑问难,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各学科相结合,拓展学生们的创新空间;统一、完善教材内容;科学制定考核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逐步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终身学习、不断创新的技术工具和手段。  相似文献   

13.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对工作的适应性,会计本科教育要处理好终身教育与学校教育、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传统教育与创新教育、教育的主动性与被动性、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等七个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着眼于现代汉语第一次课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的探讨,以期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第一次课就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尽快地认识到所要达到的目标。文章从现代汉语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出发,结合语言事实的发现与分析,说明创新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并且具有相关的语言知识转化为从事事实分析的能力。要在理论的指导下,多多关注语言生活,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做到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5.
动物营养课程体系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精选优化实验项目,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改变实验指导方法,加强实践性的综合设计实验,增设创新性研究实验,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对培养应用与创新型人才的效果明显。文中主要介绍了在动物营养课程体系实验教学过程中内容和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6.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探讨了生物化学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实践过程,并就当前设计性实验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我院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现状,研究和探讨了该专业学科发展和课程建设的方向和模式,阐述了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的改革研究与实践以及在实验教学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就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实践,从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以及师资培养等方面的改革思想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论文针对现行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兼具考虑课程特点,引入了新型教学方式混成学习(Blended Learning)方式,从教材选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与实践教学等方面设计"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混成教学改革思路,为寻求"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新的研究方向做出有意义的尝试。  相似文献   

20.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新模式之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结合太原科技大学的客观情况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创新能力的需求,构建普通高校机械设计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改革新模式,通过实践检验,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