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陈垣《萨都刺疑年录》说:“萨都刺为元朝著名回回诗人,有《雁门集》传世。萨都刺虽有大名,但《元史》无传,《元诗选》、《元史类编》、《元书》、《新元史》虽各为补传,而碑铭墓碣挽词之属,至今尚未发现。”然《四库全书总目》谓萨“实蒙古人”。与萨同时之孔齐《至正直记》亦言:“京口萨都刺……本朱氏子,胃为西域回回人。”柯绍惫《新元史》本传谓萨为“答失蛮氏,后徙居河间,本朱氏子。”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谓萨为“蒙古人,其祖萨拉布哈,父傲拉齐,以世勋镇云代,遂居雁门。一说本朱氏子,后阿鲁赤养为己子。”王叔磐等《元  相似文献   

2.
刘长卿诗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长卿是唐代“诗国”里的“名家”之一。同时人权德舆说:“彼汉东守尝自以为‘五言长城’。”(《文苑英华》卷716《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诗序》)稍后的皇甫湜说:“诗未有刘长卿一句,已呼阮籍为老兵矣。”  相似文献   

3.
郑声辨     
自孔子说“郑声淫”以来,依经引申者有之,释词发微者有之,违义曲解者亦有之。说者不一,读者生疑。郑声究竟是“邪淫之乐”(张载《经学理窟》)、“靡靡之音”(赵仲邑《文心雕龙译注》),还是“音声之至妙”(嵇康《声无哀乐论》)?孔子反对郑声,是否也反对《郑风》?论诗与乐,“崇雅斥郑的原则”到底对不对?这些问题,牵涉到如何理解和评价古代文艺观的问题,确有察辨探讨的必要。一提到郑声,旧说以为“淫声”:“郑国之音,谓淫声也。”(《辞源》)一九七九年新版《辞海》的解释去掉了“淫”字:“原指春秋战国时郑国的民间音乐,因同孔子等提倡的雅乐大相径庭,故受儒家排斥。”虽未直接指出郑声的音乐特征,却离了贬义,  相似文献   

4.
释糈(禾焦)     
“礼记”“内则”:“饭:黍、稷、稻、粱、白黍、黄粱、糈、(禾焦)。”郑玄注:“孰(?)曰稰,生(?)曰(木焦)”,舆“说文”稰训(?),(米焦)训早取(?)大同小异。孔颖连说:“(禾焦)是敛缩之名,以其生(?),故敛缩也。稰既封(禾焦),故为孰(?)。”孙希旦“礼记集解”说:“稰(禾焦))者,言六種之饭,其(?)皆有生(?)孰(?)之异也。”自汉至清,小学家舆“礼记”注疏家皆(目未)  相似文献   

5.
金武祥,字溎生,清末民初小说家、诗人.他的著作编为《粟香室丛书》,其中《粟香随笔》(包括二笔、三笔、四笔、五笔)最为著名.关于金武祥的生平,他自编了年谱《粟香行年录》,记述了自他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出生到民国10年(1921年)的历程.杨殿珣编《中国历代年谱总录》说他的“卒年不详”.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诗·卫风·木瓜》是一首优美的古代民间情歌,全文如下: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对于“木瓜”一词,《毛传》解释道:“木瓜,?木也,可食之木。”《尔雅·释木》说:“?,木瓜。”郭璞注:“实如小瓜,酢可食。”陆玑也说:“?,叶似柰叶,实如小瓜。”(《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卷上“投我以木瓜”下)以上都只解释了“木瓜”一词,而未训?“木桃”、“木李”。  相似文献   

7.
有关《北风》篇的主题,吴闿生《诗义会通》以为《毛诗序》“最得诗”。《毛诗序》说:“《北风》刺虐也。卫国并为威虐,百姓不亲,莫不相携持而去焉。” 朱熹《诗经集传》虽说“卫以淫乱亡国,未闻有威虐之政,恐非是。”但又以为“其北风雨雪,以比  相似文献   

8.
严羽卒年及行踪略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正> 一关于严羽的生年,朱东润先生在《沧浪诗话探故》中根据严羽和戴复古、刘克庄及李贾等人的交往情况,推断在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左右,张文勋同志在《严羽》中据严羽的《庚寅纪乱》、《促剌行》等诗,推断为大约在宋孝宗淳熙(1174—1189)年间。他们的结论虽稍有出入,但都说出了一定的道理。如果把严羽的生年大致定在一一八九至一一九五年之间,我以为是不会有太大差错的。至于严羽的确凿生年,目前因史料不足,自然仍以存疑为是。严羽的卒年,似乎更难确定。朱东润先生认为“严羽的一生应当是一一九五左右至一二四○或其后”;张文勋同志认为严羽“主要活动是在宋理宗(1225—1264)年间”。他们都未明确提到严羽的卒年。能不能对严羽的卒年也作个大致的推定呢?我根据现有材料进行了初步考察,断定严羽的卒年大致在一二五五年左右。其理由如下: (1) 《沧浪吟卷》卷二中有《送赵立道赴  相似文献   

9.
方伯谦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重要人物,他死于1894年9月24日,这是铁的事实。但是,关于他的生年却有不同的说法,值得探讨。 1982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词典》说:“方伯谦(?—1894)福建人。字益堂……”1988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辞典》说:“方伯谦(?—1894),字益堂,福建人……”都不知道方伯谦的生年,籍贯也不具体。1984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甲午中日战争人物传》中有戚其章先生写的《方伯谦传》说:“方伯谦(1852——1894),字益堂,福建侯官人……”不知何据。1987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近代中国百年史辞典》中“方伯谦”条可能根据戚其章先生的意见,写道:“方伯谦(1852——1894),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字益堂……”生年和籍贯都十分明确。  相似文献   

10.
今之研究李贺者,皆以为贺年二十七而卒。恐盖本之杜牧《李长吉歌诗叙》。“贺生二十七年死矣”一语。又沈亚之《序诗送李胶秀才》亦云贺“年二十七,官卒奉常”,其说似是。然李商隐《李贺小传》则云:“长吉生二十四年,位不过  相似文献   

11.
著名的十七世纪蒙古族政治家、思想家、学者,鄂尔多斯萨囊彻辰洪台吉,在其传世之著《蒙古源流》里,开卷即采用了印度佛教的学说,叙述宇宙的生成和人类的起源。张尔田先生在《蒙古源流笺证》里,已明确指出了萨囊彻辰的“三坛”的内容与印度佛教的说法相同,并进一步注明了“此同经部”。这就表明了萨囊彻辰所采用的佛家学说不是信手拈来,而是有所取舍的。据笔者考察,甘珠经典(即“大藏经”经、律二藏,丹珠指论藏。内容和数量与汉文略有出入)大规模地全面翻译成蒙文,早在明朝壬寅年至丁未年,此时萨囊彻辰出生(1604年—?),至林丹汗时又组织了一次全面的翻译(为1628—1629年之时)。其时萨囊彻辰年届24岁,与前次翻译中隔21年。至他  相似文献   

12.
《论语》自战国初期成书以后,研习者众,汉文帝时曾立为传记博士。两汉之世以《论语》名家者颇多,《汉书.艺文志》述其流脉,著录相关研究著作。自汉历魏晋六朝而隋唐,其学不辍,然未有“《论语》学”之名目。“《论语》学”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最早出现于南宋周必大《文忠集》,卷三《籍溪胡先生宪墓表》云:“原仲(胡宪之字)自言少从其从叔文定公传《论语》学,时时为予诵说,以为治道之要也。”此处“《论语》学”仅是泛言习读《论语》以为进学之一途。汉唐史志著录《论语》研究著作皆附列于六艺之后,未置为单独一类。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区…  相似文献   

13.
黄仪(第十册第6023页),字子鸿,江苏常熟人。《顺康卷》未考知其生年,将其排在明崇祯四年(1631)出生的作者之中。按:南京师范大学《文教资料》1995年第2期刊夏定域《黄仪传略》,考定其生于明崇祯九年(1636),可从。卒年不详,享年六十余,则去世时约在康熙三十年(1691)至四十年(1701)间。《顺康卷》收其词三首,为《风流子》、《水龙吟》、《踏莎行》,录自《国朝词综续编》、《国朝词综补》。按:钮琇《觚賸》卷一“纫兰词”条云:“若黄子鸿所著《纫兰别集》,风流俊迈,非不可追响东堂,齐踪西麓也。摘取数阕,以见其概。”《觚賸》录其词六首,除上述…  相似文献   

14.
萨都拉是元代著名的诗人。他是山西雁门(今山西省代县)人。有《雁门集》传世。共收其诗作六百首。关于他的族別问题,有人说他是蒙古人,有人说他是回纥人(即今维吾尔族人),也有人说他是汉族“冒为回回人”。据陈垣先生《元西域人华化考》一文确认是回回人,这  相似文献   

15.
《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唧唧”是象声词,但它象什么声,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大约有三种:1.叹息声,2.织布声,3.促织鸣叫声。因为不少文章倾向于否定第1种说法,影响到1979年新版的《辞海》,把释义由旧版的“叹息声”改为“织机声”。笔者以为“叹息声”一说未可轻易否定。  相似文献   

16.
<正> 王赣、牛力达、刘兆玖合著的《古易新编》(黄河出版社1989年出版)以先天《易图》二进制系统揭示古易所包含的数理与哲理,为易学研究开辟了新途径. 《易·系辞传》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汉书·历律志》说:“自伏羲画八卦,由数起.”虽然已明确传出《易》与数相关的信息,但自后天易兴起之后,先天易的数理和系统,反被湮没,成了千古未解之谜.五代杰出易学家陈搏,精研易理,绘制《易图》,恢复了先天易的本来面目,而其二进制系统,陈本人还有他的传人未作剖  相似文献   

17.
许广平在《鲁迅年谱的经过》(见《宇宙风乙刊》第三十九期,一九四○年九月出版)一文中曾说:《鲁迅年谱》是“三个人执笔,许先生总其成”。她引用了许寿裳给她的一封信:“年谱第一段(自一岁至二十八岁即至一九○九年)已由岂明兄[按:即周作人]编来,……第二段(一九○九一一九二二)[按:“二二”疑为“二五”]由裳动手,……至于民十五(一九二六—一九三六)至逝世十年间,则请弟代续,将来署名仍用裳名可也。”就是说,《年谱》中一九二六—一九三六年部分,许寿裳请许广平执笔。这部分也的确为许广平所写。许广平在文中曾提及许寿裳把《年谱》的第一、二两部分寄给她看,并把这两部分  相似文献   

18.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这是唐初陈子昂《感遇》诗中的第二首。对于开篇句“兰若生春夏”,人们一般解释为“兰草和杜若生长在春夏”。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也持此说。我认为这样解释是欠妥的。因为:(一)兰草开花在秋天,屈原《离骚》中就有“纫秋兰以为佩”句;而杜若却是春天发生、夏季开花的。若此,“生春夏”意则只与杜若合,而与兰草花开时间不符。(二)诗的后面四句是“迟迟白日晚,袅袅秋  相似文献   

19.
胡遂 《船山学刊》1994,(1):62-71
杜甫出生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宫”的家庭,他的十三世祖杜预,是酉晋著名的学者兼大将,曾为《左传》作过注,他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文章四友”之一。父亲杜闲,曾任衮州司马、奉天县令。对这一官宦世家,书香门第,杜甫常常引以为自豪,他说:“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雕赋表》)这个“未坠素业”当然也包括了读书做诗这一传统,因此,他又说“吾祖诗冠古”(《赠蜀僧闾丘》),还嘱咐儿子宗武说:“诗是吾家事’(《宗武生日》)  相似文献   

20.
一《周南》和《召南》的命名在《诗经》十五国风中,只有《周南》和《召南》的命名历来颇有争议。争论的焦点在于对“南”字的理解各有不同,其影响较大的有五种意见。 (一)南化说。《毛诗·关睢序》说:“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郑玄《诗谱》说:“周、召者,禹贡雍州岐山之阳地名。……周、召之地,为周公旦、召公奭之采地。……其得圣人之化者,谓之《周南》;得贤人之化者,谓之《召南》,言二公之德教,自岐而行于南国也。”陆德明的《毛诗音义》也说:“南者,言周之德化,自岐阳而先被南方。”孔颖达《毛诗正义》,朱熹《诗集传》等,均从此说。 (二)南音说。《吕氏春秋·音初篇》说:“禹行功,见涂山氏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命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此说到了宋代颇为流行,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