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
<正> 汉魏六朝赋中有大量的“纪行赋”,其名称见于萧统《文选》,《文选》于赋卷中单列“纪行”类。这类赋与韵文体的游记相似,篇幅一般较大赋短,但内容很丰富,叙述行程、反映现实、抒发情感,可谓赋中奇葩。本文试图就这类赋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内容和技巧方面的特点作些探讨。纪行赋是在屈原《九章》的影响下产生的。《九章》的《抽思》、《哀郢》、《涉江》、《怀沙》等作品中,有许多记述屈原流放经历及  相似文献   

3.
六朝经学的中衰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皮锡瑞渭:“经学盛于汉,汉亡而经学衰。”这是治经学史者的传统观点。张衡早就讲到:“愍文学之弛废,怀儒林之陵迟”;魏明帝则说:“兵乱以来,经学废绝”。作如是论者,其后甚多。但从皮氏所说:“郑(玄)学出而汉学衰,王肃出而郑学亦衰”,其故在“郑君为汉儒败坏家法之学”,王肃“效郑君而尤甚”,我们反而由此看到:儒家经学在两汉之后虽是中衰了,但也有发展。不过从什么角度来看其兴衰,衰的是什么,发展的是什么,都应作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4.
唐明贵 《学术探索》2009,(1):111-114
隋唐时期,《论语》研究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较前代都有所下降。主要原因在于,在统一经学的旗帜下,统治者垄断了经典话语的解释权;鼓励诵读的科举制度以及以古为上的学术观念,限制了经学的发展空间;崇道尊佛政策的实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儒家经学的地位。如此的学术观念,如此的考试制度,如此的宗教政策,奢望儒家学术有大的创新与发展是不可能的。因此,经学衰落了,《论语》学也衰落了。  相似文献   

5.
对于孔子所说的“父为子隐 ,子为父隐 ,直在其中矣”一语 ,以往的各种解释都不能令人信服。此句的关键是对“隐”字的理解。“隐”不是包庇过错 ,而是为了启发觉悟 ,让他自己“见其过而内自讼” ,更好地认识改正  相似文献   

6.
系统的、与文字版《列女传》配套的《列女图》在西汉成帝时期产生,成为一个有特定所指的系统的女性故事集,在儒家教化体系中起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这在《列女图》的创作、应用与女性对《列女图》的接受等方面都有很明显的体现。六朝时期《列女图》在绘画领域成为主要题材之一,相关的文献及出土文物显示,《列女图》在日常应用也极广泛,尤其是成为贵族、皇室女性珍视的重要教育文本。这对于我们了解此时期女性接收道德教育的途径与内容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相似文献   

7.
徐国荣 《学术研究》2001,(3):116-119
相比于隋唐及其后的文学而言 ,汉魏六朝文学有其特殊性 ,其一 ,“文学”的概念由朦胧到清晰 ,但具体过程还需要论证 ;其二 ,汉魏六朝 80 0年间 ,各种学术思潮交杂其中 ,道教和佛教两大宗教也从诞生和传入到逐渐发展壮大 ,与文学的关系始终纠缠不清 ;其三 ,许多文体开始孕育并发展成熟 ,文体彼此之间往往有交互的关系 ,但由于资料的匮乏或残缺 ,若要对当时某种文体作深入的研究并不容易 ;其四 ,80 0年间战乱频仍 ,许多典籍遭到破坏 ,或毁于兵燹 ,或坏于人为 ,致使今天的研究常常遇到资料上的困难 ,地下实物也由于掘墓之风和魏晋六朝之薄葬而…  相似文献   

8.
韦春喜 《天府新论》2004,(4):117-120
汉代乐府咏史诗初步体现了讽时鉴世、抒情言志的功能,可入乐,最早采用了史叙、论述、代言等咏史体式.魏代注重历史兴亡的探索,开拓出新的功能,入乐目的是为了干预、戒鉴现实或言志,确立了史赞体咏史诗.晋代故事乐府的盛行,思想内容儒化,背离讽时言志传统,音乐性质雅兴化,但出现了自制新歌以供娱乐的新特点.南北朝表现出创作题材女性化、趋向化特点,入乐目的是为了娱乐,开拓了咏史的娱乐功能.  相似文献   

9.
马俊亚的博士学位论文经南京大学博士文丛编辑委员会评选 ,入选《南京大学博士文丛》 ,于 1999年 6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题为《规模经济与区域发展———近代江南地区企业经营现代化研究》(以下凡出自该书引文 ,仅注页码 )的著作 ,以江南地区规模经济为重心 ,对近代民族资本集中与江南经济、江南区域发展的关系作了有益的探索 ,颇有新意。作者认为 ,资本集中 ,有利于企业内部降低生产成本、改进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 ,可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和超额利润。通过资本集中 ,形成大规模的资本集团 ,是近代中国资本主…  相似文献   

10.
<论语·侍坐>章历来是研究孔子思想以及孔门弟子的宝贵资料,因其记载简单,理解起来有歧义,但其实录性质不容怀疑.四子侍坐,以齿为序,各言其志,发生在孔子出仕前后.侍坐闲聊,曾皙鼓瑟不违古礼.各家注解亦皆不背离孔子思想.本文提出新的认识主要在于:(1)"春服"特指祭服,"春服既成"可以理解为一个祭服完成的暮春时节的代称.(2)"风乎舞雩"读作"讽乎舞雩",与孔子赞同"风谏"合.将"风"理解为采风、风宣其德,将政德赋于音乐等,又与孔子对乐的爱好合.<侍坐>章保留了孔子与四子言论的核心部分,编排整理没有改变其实录性质."侍坐"章的书写情况再次验证了上博简<仲弓>篇所体现的<论语>的一种成书可能,即孔门弟子从所记繁多的孔子言论中选编删削而成.  相似文献   

11.
孔子的《论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为了纪念孔子把他与弟子们的谈话提炼、编撰而成的一部著作。对它的解释多种多样,但并不可以任意解释。孔子的事业主要在于教育,而不是政治。在孔子眼里,即使是政治,也是要通过教育实现的一种伦理境界。他所构想的这种人类交往的方式超越于现代政治学的范畴。从更广的方面说,孔子的教育也不仅限于伦理。学做完人是综合而完整的课程,它覆盖了我们现在所谓文科的全部。在一个讲求实惠、以个人为中心的世界里,追求精神满足的渴求常常容易采取极端主义的和只强调特殊性的方式。而《论语》所表达的孔子的人性学说,对于实现人生目的而言是一条平衡的和敞开的道路,它为认知自我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训练,是一种根基性的智慧,是激发人类作自我理解的永不衰竭的源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20世纪中国论语文献研究状况进行了总结与回顾,同时就论语文献学学科体系的构建、论语文献学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3.
《论语》的文本形式构成无疑是影响读者对孔子思想作整体性理解的重要因素之一。《论语》文本篇幅之所以如此之少,原因与儒学内部的分化及儒学意识形态化有关;以《论语》为书名是孔子后学对"圣人之言"的价值推崇;"问答"作为《论语》文本的体裁选择是为了通过语境重构来保持文本的开放性,让读者主动参与到对孔子思想的创造性理解;缺乏情景语境的"子曰"式叙事反映了孔子后学对孔子思想进行系统性建构的努力;有子和曾子继承和发挥了孔子"赞述"阐释学传统并从四个方面来构建起《论语》的文本逻辑联系。  相似文献   

14.
单承彬 《齐鲁学刊》2001,(3):108-112
东汉郑玄的《论语注》自唐代以后就亡佚了。20世纪以来,发现了一些《论语》郑注的唐写本残卷,其中保存了大量与传本《论语》注疏不同的解释,为了解汉代及郑玄对《论语》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本文辑录了部分郑注条文,与传本《论语》注疏比较参证,认为《论语》郑义反映了汉代古文经学派《论语》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15.
《论语》的语言艺术准确、传神,言简意赅,耐人寻味。要继承这一珍贵的财富,继续为现代社会乃至未来的文学艺术发展和突进发光添彩。  相似文献   

16.
苗润田 《齐鲁学刊》2004,1(6):11-15
《论语》中有没有形上学的思想内容?研究者认识不一,莫衷一是。一般说来,在形上与形下、本质与现象、经验与超验的问题上,孔子更倾向于对存在的非超验把握。但在《论语》中,在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谈话中,孔子思想也不仅仅局限于形而下的方面,他也论及了诸多形而上的问题,其性与天道论、下学而上达论、仁论等都具有形上学的意义,且其形而下之论有着深刻的形而上的理据。  相似文献   

17.
在何晏<论语集解>中,何晏自己所加<论语>注文极具汉魏注经的两面性,充分显示了何晏<论语>注由两汉经学<论语>向魏晋玄学<论语>的过渡性特色:从注经风格上其基本属于汉注系统,但不乏重义解的魏晋新学风:何晏既承袭了汉儒注经的重字词训诂、稍讲阴阳五行,又决不征引谶纬;更是在其少部分注文中偏重义解,不过其大多数的义理发挥又不离字词训诂;从汉晋间论语学的前后走向看,何晏<论语>注透露了一些玄学信息,将一些儒学观念初步玄学化,更规定了以后魏晋<论语>注经的主要发展方向;若具体到其<论语>注与魏晋<易>、<老>、<庄>的关系,何晏则较为系统、全面地以三玄之学注解了<论语>,并有意使其玄学化.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是人类自产生以来一直追求的社会理想。虽然现实的社会生活总是多多少少显得有点不和谐,甚至因某种极端不和谐而令人感到失望,但人类追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却始终没有停止过——不仅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永远不会停止!这种不懈的努力,既反映了社会总是存在着种种不和谐——因为假使社会绝对彻底地和谐了,这种努力也就是多余的了;又反映了社会总是在不断地趋向和谐——因为假使社会永远都不可能和谐,这种努力也就是枉费的了。人类孜孜然追求社会和谐,恰恰意味着社会仍然处于不和谐状态;反其言亦然:正因为社会仍然处于不和谐状态,人…  相似文献   

19.
罗积勇  张秋娥 《殷都学刊》2008,29(1):121-126
《论语》中的孔子及孔门弟子之喻体一般是取人所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作喻体,而孔子及其弟子所熟悉的领域也就是他们所用比喻中喻体的取向。其喻体取向分为五大类别,依其占全部喻体的百分比排序为:自然、日常生活、六艺及军事、手工业及经济活动、器物,体现出“近取譬”的比喻生成原则及特色。《论语》中孔子及孔门弟子之喻体取向特色是在言说方面具体贯彻孔子为仁之方而形成的。“近取譬”是孔子对前贤比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