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林祥楣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语法部分(1991年版)作了简评。在肯定其优点的基础上,指出了一些欠妥之处,如“双主语”、“无主句”、析句方法等语法体系方面的问题,分析错误、在述前后矛盾及举例不当等。  相似文献   

2.
自1898年《马氏文通》问世以来,汉语语法学的研究已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它是以话题居首要地位的语言(topicpromintnt language)。因此,要建立科学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汉语语法学体系,必须摆脱对西方语法学间架的依赖,根据汉语语法特征作探索。近几年来,随着我国语法学研究的不断深化,随着西方转换生成语法、功能语法等新的理论和方法传入我国,不少语法学者感到汉语语法研究正孕育着新路子,也试图对汉语语法学体系作新探索,以使之更科学、合理和实用。《中国语文》从1981年第2期到1982年第3期关于汉语析句方法的讨论,1981年在哈尔滨召开的  相似文献   

3.
读了新近问世的部分《现代汉语》教材(语法部分),获得不少教益。这些教材的析句方法,大都是采用的“直接成分分析法”一框式图解法。但是,在显示析句结果时,往往又采用了传统的“符号图解法”。对此,我们认为还有可商榷之处。本文拟就析句图解法的  相似文献   

4.
关于偏正词组能否作句中的主语和宾语的问题,语法学界是有分歧的。一九五六年制定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规定,偏正词组不能充当主语和宾语。主语和宾语前面的修饰或限制成分只能划成定语,与主语和宾语处于同级的位置。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学语法及部分大学现代汉语教材都是按照《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来处理这个问题的;有些现代汉语教材和语法著作根本就不提这个问题。但在实际的语言现象中这个问题经常出现,特别是在教学中回避不了。有  相似文献   

5.
01 我国语法学界目前流行着两种语法分析方法,一是传统的句成分分析法,又叫中心词分析法;一是以结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层次分析法,又叫直接成分分析法。对于二者的利弊,1981年的《中国语文》有过热烈讨论,本文不拟赘述。但有一个事实要提及,即目前语法学界采用层次分析法的日多。例如,三本高等院校《现代汉语》》教材(胡裕树先生主编的,黄伯荣、廖序东两先生主编的及张静先生主编的)“析句都基本上采用了层次分析法”;又如,中学课本的析句系统正酝酿改用层次分析法。02 各教材采用层次分析法还只是尝试,有些问题是需要再研究、再改进的。例如语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语法学的开创者——黎锦熙在其代表作《新著国语文法》中创建"句本位"并始终坚持"句本位","句本位"语法体系不仅符合教学语法的种种特质,而且在汉语教学语法学史上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被我们推崇为经典教学语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把黄本《现代汉语》增订本与黄本《现代汉语》修订本、胡本《现代汉语》增订本作一比较,从比较中看黄本《现代汉语》增订本语法部分的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8.
去年十二月,四十多年前初版的《中国文法革新论丛》(以下简称《论丛》,凡引自本书者只注明页码或篇名),列入《汉语语法丛书》的第六种再版了。为此书的再版,胡裕树先生特地写了《重印〈中国文法革新论丛〉序》,指出今天重印这本讨论集子,“是有现实意义和参考作用的”。它的重印,应该引起语言学界的重视,并恰当评估它的学术价值与历史地位。因为这是我国最早的一本集体讨论语法问题的集子,它不只首创了集体讨论的风气,而且注重语言理论同汉语实际的结合。自从《马氏文通》、《新著国语文法》等著作相继出版以来,不少学者都先后意识到,拿国外语法学解释汉语语法事实确实有不够自然之处。二十年代以后,语法学家纷纷  相似文献   

9.
主语问题是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老大难问题。本文在前修时贤研究的基础上,对汉语主语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作了分析;强调主语是一个句法概念,指出不能用属于语义层面的动元、施事等标准来确定主语;让话题与主语并列也有违分别句法与语用的原则,“话题化”其实也是一种句法现象;我们不能要求句法分析能解决所有句意理解问题。最后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列举了主语和话题的几项区别。  相似文献   

10.
通过历时考察发现,汉语被动句主语的生命度也是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从远古开始,汉语被动句主语一直有表示物的,只是现代汉语的比例更高一些。所以,汉语被动句主语的生命度下降也是汉语自身发展的结果,不属于“外国语迹象”,不是欧化语法现象。  相似文献   

11.
析句问题是现代汉语语法学的中心,除句子成分分析法、直接成分分析法外,在析句中还有几种常用的田助手段──紧缩、扩展、替代和转换。一般的语法书和汉语教材对此都没有论及,有的在析句时虽曾接触过其中的一些方法,但未能全面而系统地论述和介绍过,而这几种析句的辅助手段在析句、阅读和写作中都有一定的用处。本文对这种辅助手段──作了介绍,并就其中有意见分歧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我国语文学界的前辈陈望道先生毕生致力于汉语语法革新。从三十年代他发起和组织中国语法学史上第一次“文法革新讨论”开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汉语语法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作了全面、深刻的研究,高屋建瓴地阐明了汉语语法研究的理论方向。今天,在中国语法学面临着体系和方法的新的突破的前夜,进一步研究陈望道的语法革新思想,具有积极的意义。陈望道曾经把他的研究方法归结为“古今中外”法。他指出,在汉语语法研究史上,中外派信奉外国的现代的东西,古今派信奉中国古代的东西。彼此之间既有中外的歧异,  相似文献   

13.
《马氏文通》描述了汉语语法特点,创立了一个完整的汉语语法学体系,开创了汉语语法学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4.
由于“汉语语法研究从一开始就受到印欧语的深刻影响”,一直把《马氏文通》从西方印欧语中移植过来的主谓二分的句子框架,作为分析汉语句子结构的唯一模式。造成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长年累月说不清一个成分是主语还是宾语的现状。因此,不能不使一些语法学者对主谓二分是否适合一切汉语句子提出质疑。一九七六年美国语言学者李讷和汤生根据调查证据指出,语言有四种基本类型:注重主语的语言;注重话题的语言;主语和话题都注重的语言;主语和话题都不注重的语言。汉语属于注重话题的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是汉民族的共同语,它包括口头语和书面语。汉字是记录汉语书面语的符号,在《现代汉语》课程中,汉字教学是一个重要内容。 目前已经出版的几本大学《现代汉语》教材,在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几个部分里,都体现了“现代”这个特点,唯独汉字部分一般都更侧重于它历史方面的叔写。这样,就使教材中的汉字部分不仅和其他各部分在体系上脱节,而且内容显得陈旧,不利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语法的内涵为中心,以我国语法学史上不同时期的代表著作为例证,说明语法学界对语法的认识的演变。《马氏文通》时代,完全模仿西欧传统语法体系,对语法做了“作发表意思之术”的不够明确的解释。《新著国语文法》注意到了汉语的特点,建立了“句本位”的语法体系,但对语法的解释没有触及到语法这一概念的内涵,实际上指的是语法学。40至50年代,语法学界对语法的解释都以句法为转移,认为语法就是“用词造句的规则”,也没有明确地指出语法的内涵。60至80年代,由于更多地接受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对语法的解释不但突破了“用词造句”的限制,而且特别重视语言结构的内在组合关系,这才真正触及到了语法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本刊总第四期《报刊病句选析》一文,总的来说对读者是颇有教益的,但对其中一个例句的分析是值得商榷的.那个例句是:“他们的嘴就是法律,随心所欲,在教育战线为非作歹,干尽坏事.”(《人民教育》1978年第一期)作者说:“这句话主语应为‘他们’,原句的主语却成了‘嘴’,后半句成了‘嘴’“为非作歹”,‘嘴’‘干尽坏事’,显然是不通的.多了一个‘的’字,致使应该作为原句主语的‘他们’成了定语.原句应去掉‘的’字,让‘他们’作主语.”这样分析是不能令人接受的.汉语的使用原则是经济好懂.这种句式比较简练,给人有一气呵成的感觉,而且读者一看就明白,我们就应该大齐“绿灯”.吕叔湘、朱德熙两同志合著的《语法  相似文献   

18.
黄廖版《现代汉语》为代表的高校《现代汉语》教材的句法大都是在北大朱德熙先生“词组本位”语法观基础上构建体系,普遍将复句排除在句法成分、句法关系的分析之外。文章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四层八级语法单位体系,将传统的“小句、分句”改造为“语”并扩大其外延;参照词法成分类推创造出新的句法成分;参照词法关系提出新的句法关系。强调真正全面的句法应研究汉语所有句子(包括复句)的结构规则并予以统一说明。  相似文献   

19.
语法是随着语言一起出现的,有了语言就已有语法存在.各民族、各个国家的语言既有共性,也有个性,语法同样如此.因此,探讨各民族、各个国家的语法,应该是共性、个性兼顾,而以个性为主.一、对于中国传统语法的不同认识关于中国的传统语法,迄今为止有三种认识:一种是认为汉语语法学的开创之作《马氏文通》和现代汉语语法学的奠基著作《新著国语文法》,形成了汉语语法学的最早传统,标志着汉语传统语法学的建立.[1]另一种则认为“中国的语法严格说来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传统’.因此说不上中国的传统语法.”[2]另外还有人认为中…  相似文献   

20.
《马氏文通》的句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氏文通》以句法为核心,以句、顿、读等语法单位,和作为句法成分的词、表示隐性语法语义关系的次所建立了系统的语法体系,不仅以它的科学性奠定了汉语语法学的基础,而且也以它本身所体现出来的矛盾启迪着汉语语法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