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尽管《老子》一书篇幅很短,仅仅稍长于格言式的五千言,但它在中国思想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作为一部哲学著作,它被中国的思想家研习和注释了两千多年;作为一部宗教圣典,它从东汉至今一直是道教诵读的基本经文。应该说,《老子》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崇高地位,主要是由于它的神秘莫测的性质。它的总共八十一章的哲学宣言,常以一种格言和悖论的形式而展现出极为简捷的风格。《老子》的哲学陈述是概括性的和未加论证的。文中  相似文献   

2.
老子,即是老聃,生卒年月已不可确知。《老子》即老子所著《道德经》,成书约在战国时代。《老子》一书,短短5000字,竟包纳了整个宇宙——自然与人类,堪称中国古代哲学的圣经。对于老子及《老子》一书的研究,数千年来特别是近世以还,逐渐形成为几种凝固化了的传统诠释模式,这即是  相似文献   

3.
东方独特哲学天人合一之路——老子哲学思想及其应用研究○王凤显(一)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哲学问题的经典著作。它提出了宇宙的本原是一种叫做“大道”的物质。它演化生成了天地万物,万物灭亡后又“复归”为“大道”。它精练地论述了“大道”...  相似文献   

4.
高新民 《社科纵横》2004,19(5):118-120
《老子》产生之时代乃春秋末期 ,而春秋末期则为卜筮之事盛行之时代。从《老子》书看 ,其有诸多文句和思想与春秋筮辞有关。是《老子》早于《易传》将《易》由卜筮向义理方向的发展推进了一步 ,后世《易传》中保存和吸收了诸多《老子》道家的思想和观点。以此言 ,《老子》是《周易》古经到《易传》十翼的过渡环节 ,其在中国古代易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李建明 《唐都学刊》2006,22(5):48-50
《道德经》是一部有着宏伟完整思想体系的智慧之作,它以其特有的视角,探究了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源、国家的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学和政治问题。“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概念,也是老子哲学中最根本的概念。就整个中国古代哲学而言,对于“道”的解释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哲学特质。因此,要了解老子的思想及影响,必须首先探讨老子“道”,揭示老子“道”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6.
《老子》的“道”究竟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对于这个问题,《老子》的作者当时没有自觉地意识到。他只是自觉地认为道的本体是“无”。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老子》是唯无主义。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站在现代哲学的高度,分析一下《老子》的道相当于现代的精神范畴,还是相当于现代的物质范畴。这样做是有必要的,因为探讨这个问题有助于深入理解《老子》哲学,有助于对传统文化进行正确的批判继承,有助于发扬科学精神、提高理论水平。 一、“道”不是纯粹的虚无 有人认为《老子》的道是纯粹的虚无,其实不然。《老子》固然说道是“无”或“冲” (傅…  相似文献   

7.
老子与印度     
一、小引《史记·老子列传》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关于老子的真实姓名、籍贯、身分等,古书上历来说法不一,学界亦颇多聚讼,甚至有人怀疑历史上老子其人的存在,怀疑《老子》一书的真伪。但真正能经得起考验的,还是《史记》中的这20几个字。近年考古发现证明,不仅实有老子其人,而且《老子》一书亦确属老子的手笔。老子和印度很有因缘,而且这因缘早在一千七八百年前就结下了,至今未断。下面分三个环节(唐以前、唐代和现当代)来谈,最后再谈谈这因缘所由发生的内在根由。  相似文献   

8.
王扉 《东西南北》2010,(6):72-73
《老子》的本来面目长期被世人误解、误读。资深媒体人、“国学才子”王扉最新出版《破玄:老子的密码(德经卷)》,以国内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老子》抄本——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帛书本为底本,精心勘误、校订,并加以评析、讲解,全面颠覆《老子》就是《道德经》的观念。作者不迷信旧注与权威,以古考古,以古论今,阐发了大量擢眼的真知灼见,为“万经之王”《老子》的解读再添一抹亮彩,更为读者无障碍“悦读”《老子》提供了一本“通关密码”。本刊摘选该书部分章节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郑晓《今言》一书,是一部重要的明代史料笔记。清初编纂《明史》时为郑晓立了传,但只说他是浙江海盐县人,未记载他的生卒年。《海盐县图经·郑晓传》中也同样没有记载。迄今为止,在有关郑晓的论著中,未见有人言及他的生卒年。是否由于缺少史料而无法查考呢?事实上并非如此。最近细读《今言》,从中发现了有关郑晓生卒年的线索,撰此短文加以考证。  相似文献   

10.
江瀚 《学术交流》2012,(5):160-164
王逸曾参与了《东观汉记》的编撰工作,他的著作除了《楚辞章句》外,留存于世的作品非常稀少。后人所辑,也有不少疏漏。按照《后汉书》对王逸作品的归类,依据书目记录和后世的辑佚,可以考知的王逸著述有"赋"类两篇——《机赋》和《荔支赋》,"书"类一篇——《与樊英书》,"论"类一部——《正部论》,《折武论》和《玉部论》是《正部论》中可以考知篇名的两篇文章,"杂文"类现存有《临豫章教》残句。  相似文献   

11.
《汉书》是汉代引《诗》较多的一部典籍。《汉书》引《诗》显示了《诗经》在以政治伦理为主的多种文化领域的认识价值和借鉴意义,又体现出“《诗》以正言”的《诗》学观念,并有助于理解其具体含义。考察《汉书》引《诗》可以为《诗经》研究开启一扇新窗。  相似文献   

12.
<正> 常在书林中漫步的人都知道,凡有价值的书籍,总能给人以特殊的启迪。吕智敏先生的《诗源·诗美·诗法探幽——〈原诗〉评释》,就是一部这样的著作。作者选择清代叶燮的《原诗》作为探讨古代诗歌理论的重点研究对象,确实有眼光。宋、元、明、清几朝,流传下来的“诗话”浩如烟海,算起来恐怕总不下四五百部。然而,大多数都取笔记的形式,以三言五  相似文献   

13.
范蠡不仅是中国商人的鼻祖,更是一位能将道家思想加以应用的思想家.他在帮助越王勾践复国的过程中,充分阐明了他的思想,与《老子》相比,可以确认他的思想渊源于《老子》.范蠡没有专门的著作,但其为人与处事在历史上素有高评,根据《国语·越语》的相关记载,可以看出他有一套完整的治国思想,并且与《老子》的思想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巴黎时间2012年12月15日,吴为山教授凭借铜雕塑作品"天人合一——老子"获得由法国美家协会举办的"2012卢浮宫国际美术展"唯一的雕塑类金奖。塑像身体部分采用中空处理,被铸成一只鼎的造型,内刻《道德经》,以显示老子的虚怀若谷与满腹经纶,体现中国文化的和谐与包容。法国艺术界认为,该作品是中国传统写意艺术与西方现代抽象主义的结合,  相似文献   

15.
系统的探讨精当的分析——评《眼前春色梦中人——〈红楼梦〉人物论》张澜《红楼梦》是一部博大精深、艺术魅力无穷的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研究也一直是古典文学研究中的“显学”。对于这样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学作品可以从多种角度加以研究,但其中最不应该忘记的...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先秦文献的大量出土,先秦文学的很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比《老子》一书的不同版本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异。本文将初步研究在出土的简帛本《老子》。  相似文献   

17.
魏耕原 《唐都学刊》2006,22(6):133-136
在中国煌煌的经史子集及后来勃兴的戏曲、小说中,明清之际的金圣叹,经过方兴未艾的通俗叙事文学的洗礼,以卓识巨眼勘定:《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西厢》为“六才子书”,并言:“圣叹本有才子书六部,《西厢记》乃是其一。然其实六部书,圣叹只是用一副手眼读得。如读《西厢记》,实是用读《庄子》、《史记》手眼读得。便读《庄子》、《史记》,亦只用读《西厢记》手眼读得。”(《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这虽然带有批评八股文的评点家底气,但却道破了今人每言的打通文史哲关节的大道理———要用文学批评的眼光去打量《庄…  相似文献   

18.
人们都希望对老子哲学性质的讨论,在深度上有新的进展。为此,已有不少研究者正把探索的目光转向开掘老子的思维方式方面,特别是探讨老子思维中是怎样设想出世界本原“道”的。然而,这确实是一个颇具难度的复杂问题。不过,我们仍想侧重从个别与一般的关系角度,对老子关于本原“道”的思维,做一些粗浅分析,以期有一点进展。一细读一下《老子》就会发现,在老子对“道”的性状描述中,存在这样一个有趣的矛盾现象: 一方面,老子把“道”描绘成超感觉超具体形象的东西。例如,《老子》第十四章,直接明确地把“道”的属性描绘为“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不是眼、  相似文献   

19.
亓元 《学术交流》2006,(10):17-19
老子由于受到巫风浓厚的陈楚地域文化影响,其美学思想体现为巫史精神融合的特点;随着华夏地域文化大融合的趋势出现,老子又融入了以商文化为特征的《归藏》思想。老子的美学思想体现是巫史精神和《归藏》文化的融合,而这种融合,造就了老子美学思想的神秘观念、重母权尚阴柔的特点,也是老子对其时代审美反思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20.
陈习刚 《唐都学刊》2010,26(4):29-34
唐代对老子的尊崇在皇室的主导下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唐代皇室对老子的尊崇主要体现在认祖与追封,升《道德经》、习《老子》、崇玄学、准明经例考试,重视老子思想理论,以通《老子》者进讲、侍读,作为对外赏赐与交流的重要文化,讲老子符瑞,祭奠老子,设祠立像,尊老子庙等方面。但这种尊崇在有唐一代,不同时期仍有一定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