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3 毫秒
1.
文章对大学生在就业上存在的自卑、焦虑、依赖、不平衡、怕吃苦等心理问题作了简要分析,并针对这些心理问题,提出从七个方面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教育工作,引导他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  相似文献   

2.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心理资本(PCQ-24)量表对西南交通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心理资本存在着显著差异,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资本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必须提升贫困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其心理韧性,引导其正确面对遇到的问题和挫折.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大学生的心理资本,缓解其心理压力,并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3.
和谐校园环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大学生面临的心理环境包括社会心理环境、学校心理环境和同学心理环境,是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高校要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建立与社会和经济和发展相适应的更加明确的主流价值观体系,完善学校学生评价体系,注重学生业余活动的引导,构建让所有学生都能健康成长的和谐校园环境.  相似文献   

4.
当今网络发展迅猛,网络文化愈加丰富,网络正剧烈地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给大学生心理带来了影响.教师应结合大学生心理特征和网络特点,分析网络给大学生心理带来的利和弊,探索有效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和网络心理疏导技巧,积极引导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树立自尊、自信和自律意识,引导大学生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与习惯,增强心理防范,保持网络心理健康状态,让网络为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心理状况及教育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心理状况,深入探究并思考其政治心理的双层特点,并站在中国政治文明发展方向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高度,针对当代大学生在政治认知上的认识模糊、认识偏差等现实问题,提出了要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政治引导、发挥其自我教育作用、进行政治心理的有效调适、激发政治参与、对大众传媒和现代信息网络的科学利用等途径教育学生.  相似文献   

6.
本文着重分析了大学生的挫折心理及其产生的内外部原因,探讨了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些方法,引导大学生早日走出心灵的误区,健康成才。  相似文献   

7.
受市场经济竞争压力的影响,目前大学生的心理与行为表现出某些病态化趋向,引导青年大学生走出这些误区,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通过对大学生常见病态行为心理误区分析,探讨大学生行为心理误区形成的原因,提出了如何解除大学生行为心理误区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内盗表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研究发现,由市场经济与传统价值观的冲突而引起的社会心理矛盾困扰着部分大学生,社会道德风尚不尽如人意,失信、败德、腐败现象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其内盗心理主要表现为物欲崇拜、嫉妒和投机心理,我们应通过舆论引导,道义责任感培养,“慎独”引导等举措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心理引导。  相似文献   

9.
网络媒介的迅猛发展给当代大学生政治文化心理带来了诸多影响,既包括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也存在一些外部的客观因素.运用网络媒介对大学生政治文化心理进行积极引导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0.
把握大学生上网心理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指出了把握大学生上网心理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必要前提.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上网的心理需求,既包括积极的心理需求,也包括消极的心理需求,并针对这些心理需求提出了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具体措施,以确保大学生在正确的、积极的网络信息的引导下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上网并非都是为了学习,更多的则是为了人际交往、娱乐消遣、寻求刺激和精神寄托。研究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和网络心理,对于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倡导网络文明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从自我意识、情绪情感、动机、性心理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心理特点,对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克服网络心理问题从学生、学校和社会诸方面提出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2.
部分高校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及其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消费市场中,大学生因所受教育内容、程度的差异,以及大学内外环境,该年龄阶段特殊心理特征的影响,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有着诸多特殊表现.对其消费行为的研究,有助于把握他们的消费状态及发展趋向,从而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育和管理.本文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消费特点等进行了调研分析,并提出了调试建议,力求为高等院校的教育者提供某些参考,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择业心理误区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中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大学生就业难固然有多方面的问题,但其所持的不良择业心理是影响其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良择业心理主要矛盾心理、依赖心理、自卑心理等10种,而社会因素、就业机制不完善因素、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不合理因素及大学生自身因素等是产生这些不良心理误区的主要原因。因此需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和教育、重视大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部门的建设等来调整大学生择业心理误区。  相似文献   

14.
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深受高校学生的喜爱和迷恋,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诸多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从大学生的学业、人际关系、身心健康、情绪情感等问题上出现的负作用,分析了大学生迷恋网络的心理动态,并提出了培养大学生网民良好心理素质的方法和途径,如提高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加强学校网络监控和管理;增强校园网络的教育功能;开展网络心理教育与咨询等,对高校引导学生进行健康成长的人格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当今大学生心理脆弱、依赖性强,普遍存在“恋乳”倾向,导致了大学生价值观的扭曲以及生活、学习一定程度上的混乱。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知识的传授,致力于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自己和他人、追求高层次的精神信仰和构建崇高的文化审美品位,从而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帮助大学生完成心理成人。大学语文这一特殊属性,决定了大学语文是大学生“心理断乳”的引导者。  相似文献   

16.
"从众"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随处可见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在大学生中,从众现象也很普遍。尤其是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消费上都表现出了强烈的从众心理。从众心理不仅抑制了大学生个性的发展,而且扼杀了大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必须通过加强对大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强化对大学生的网络情感教育等措施对大学生的从众心理进行引导。  相似文献   

17.
高校贫困生心理与教育对策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贫困大学生群体是一个需要给予特殊关注的群体,高等学校在关注他们经济困难的同时,更需要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培养积极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使他们能顺利完成学业.为此,对高校贫困大学生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活动,做好"心理解困"工作;指导他们正视贫困,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建立多渠道扶助贫困生的机制;加强人际交往教育,引导他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8.
爱情心理理论体系主要包括爱情生物理论、爱情类型理论和爱情文化理论,分别从生理层面、心理层面和社会层面为高校婚恋教育提供理论依据.爱情心理理论融入高校婚恋教育有利于满足大学生对婚恋知识的需求,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道德观.教育者在尊重大学生婚恋需求基础上,在爱情心理理论视域下对大学生开展高校婚恋教育,从性教育、爱情类型教育、家庭关系教育、婚恋性别教育、提高亲密关系能力教育、婚恋责任教育、婚恋人格教育等方面丰富教育内容,体现了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生理心理层面教育和社会层面教育相结合、个体化教育与社会化教育相结合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大学生思想成长的过程中,由于他们对社会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所以他们会在积极向上与消极颓废等各种心理状态之间摇摆不定.这种动荡的心理状态,会进一步使大学生产生忧患意识.社会变革的速度越快,这种心理忧患意识就会越强烈.在社会转型时期,忧患意识已成为大学生群体中一个普遍存在和广受人们关注的心理问题.总结已有文献的研究成果,可以假设: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心理抑郁呈正相关;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与心理焦虑呈正相关;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心理资本在大学生学习压力与心理抑郁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心理资本在大学生学习压力与心理焦虑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心理资本在大学生学习压力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通过实证研究可以证明: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与心理焦虑、心理抑郁呈正相关,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心理资本分别调节了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由此可以认为上述6项假设成立.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强势行为"的产生有个人的、家庭的、学校的等多方面的原因.这种行为对学生的健康成才、对学校的安定等都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高校学生工作者可以从重视大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概念、引导大学生建立真正的高自尊、建立健全大学生"心育"机制、营造高校追求高尚精神境界的文化氛围这四个方面对大学生"强势行为"进存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