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创建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特殊教育专业的培养是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一环,因此亟需对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进行系统研究。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以N校为研究对象,对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1)N校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模式具有几个特点: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课程设置体现广博大于精专的教育倾向;专业课的开设受学分、开课制度和师资限制;(2)培养方案的形成是政策和市场相互作用的结果;(3)对本科生培养的评价方式单一,仅基于毕业去向。  相似文献   

2.
学前特殊教育专业认证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专业认同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未来就业,建立专业 认同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就业,避免特殊教育师资人才流失。本研究以培养学前教育阶段特殊 教育师资的F 省Z 校特殊教育专业在读108 名专科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专业认同现状,调查发现:该校特殊教 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在年级上存在差异,在性别、生源地上差异不显著。在对结果分析与讨论的基础上从 学校、社会和学生三个方面提出提高学前特殊教育专科生专业认同水平的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3.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身份认同是教师个体对自己作为专业人员身份的认知,既体现特殊教育教师与所归属专业群体所达成的心理契约状态,又体现了其对特殊教育事业意义及价值的评价与反思。在个人、重要他者、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身份认同以自我认同为核心,以专业自身为对象,并在与重要他者的互动中得以建构。基于关怀伦理视角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身份认同建构路径:重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消解专业身份认同无力感;构建良好的关系性状态,形成专业身份认同的持续动力;完善社会支持系统,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情感养成赋权增能;提升教师自身意义境界,促进个体自我认同与自身完整。  相似文献   

4.
师范类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环境呈现出新的变化,社会对营销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进一步利用师范类高校的资源优势提高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保持市场营销专业的就业优势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通过对国内7所师范类高校近年来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深入分析了师范类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特点,旨在利用师范类高等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育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对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进行特色教育。  相似文献   

5.
文章分析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现状及压力,以及影响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就业的因素,探讨了如何树立卫生事业管理品牌专业形象,进行教学改革,保证本科生培养质量及顺利就业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6.
旅游管理本科生的“低就业率,高流失率”一直是困扰旅游研究和旅游业界的一大难题.本文在分析旅游管理本科生专业认知、就业意向和专业忠诚度的基础上,运用对应法分析了旅游管理本科生专业忠诚度和专业认知的关系.结果表明:旅游管理本科生专业认知较为清晰;就业意向明确,但就业目标与现实差距较大;专业忠诚度低,且受行业认知和专业认知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采用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简式版)和感受到的社会偏见问卷对310名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进行调查,以探讨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人格类型与感受到的社会偏见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认同与前途偏见、专业偏见呈显著负相关,与严谨性、宜人性、开放性和外向性4种人格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神经质人格呈显著负相关;(2)严谨性、宜人性和开放性人格对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具有直接效应,神经质和外向性人格的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通过感受到的专业偏见间接影响其专业认同。  相似文献   

8.
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三届毕业生就业心态进行调查,发现毕业生对专业满意度偏低、就业信心不足和多元化就业意识薄弱,提出推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改革、构建全程化系统化就业指导体系以及加强多元化就业意识教育等对策和建议,旨在为护理院校做好护理专业本科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福建中医药大学为例,分析2013—2016届护理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就业流向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等就业状况,并从增强职业认同感与基层就业扶持力度、构建和谐医疗环境、打造护理专业就业品牌、扩大护理专业影响力、引导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等方面探讨提升护理本科生就业质量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就业机会上,而应该深入分析大学生的就业质量问题.以武汉高校为例,对大学生的就业质量、社会资本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大学生社会资本与就业质量之间的关系,以期通过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资本,达到改善就业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社会资本与就业行为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社会资本对就业行为作用和影响的实证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不同的社会资本拥有量对就业资源的获取与利用不同;就业行为受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双重作用;社会资本在就业中对性别作用存在差异;就业行为中两个"关系强度"的效用不同。  相似文献   

12.
从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的就业情况出发,分析了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在专业学习和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产生的迷茫与期望;通过对理工类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的调查与分析,提出理工类高校教育技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原则,学校要增加学生的职业规划与测试,加强学生的实训环节与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3.
当前,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给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建新形势下适合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本科生教学、管理、人才培养、就业等环节的一体化教育教学体制和培养模式不妨为一种探讨。该模式以塑造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使命,不断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实习实践环节,增大校企合作力度,深化中外合作办学水平;同时还要求拓宽就业渠道,引导毕业生顺利、健康、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4.
高校毕业生就业行为中的社会资本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社会资本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行为的作用和影响的实证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不同的社会资本拥有量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资源的获取与利用不同;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受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双重作用;社会资本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对性别作用存在差异;高校毕业生就业中两个“关系强度”的效用不同。  相似文献   

15.
张艳 《宿州学院学报》2012,27(11):104-108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毕业生就业观念转变不到位、就业心理不成熟、专业技能不够高、综合素质不够高、缺乏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社会资本因素主要是微观社会资本、中观社会资本和宏观社会资本.微观社会资本主要包括个人的就业意识、就业能力和社会关系网络三个方面;中观社会资本主要是高校和用人单位;宏观社会资本主要是国家和政府制定的各种政策、法规和制度.解决就业存在的问题的措施是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社会资本: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建构高校毕业生的社会资本,充分地调动大学生各个方面的资源,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本,通过社会资本的运作获得更多的资源.  相似文献   

16.
在新形势下,高师院校教育学本科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制约高师院校教育学专业本科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有教育学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培养模式单一、学生就业期望值高等。笔者作为教育学专业出身,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一些亲历体验,提出了政府应合理控制招生规模、学校应采用分层培养模式、学生应合理调整职业规划等相应措施,以期帮助教育学本科生走出就业困境。  相似文献   

17.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市场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目前高校输送给就业市场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人才却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如何创新劳保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劳保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水平,成为高校关注的话题。文中从劳动市场和高校两个视角展开了实证分析,提出创新劳保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合理化建议。为高校培养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度持续增大,就业压力与之俱增,人力资本之外的社会资本对就业的影响日益突出。针对这一现状,结合社会资本理论的内涵,论述将大学生就业问题放在社会资本理论框架下进行研究的合理性,提出了规避社会资本消极影响的措施:高校发挥资源优势,积累社会资本;家庭发挥能动性,提升社会资本维度;大学生依靠自身努力拓展社会资本、转变社会风气,减少社会资本消极作用;学校将就业社会资本与学生素质挂钩;家庭将拓展社会资本与学生教育结合起来;学生转变观念,不把社会资本作为就业的"救命稻草"等。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源自多重因素叠加:高校扩招带来的毕业生供给量大幅增长加剧了人力资源市场总体供求失衡的矛盾;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高校专业设置与现实脱节、"白领情结"与"大城市情结"等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资源分配不公、企业社会责任缺失、高校职业指导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缺陷加剧了就业市场的竞争强度。其次,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三个维度简要讨论了就业资本的问题。最后,给出培育就业资本的对策建议:"内因"为主,"外因"为辅,大学生自身要努力培育多元化人力资本;政府主导,高校配合,积极拓展公共社会资本平台;自我激励,高校引导,积极涵养和开发心理资本。  相似文献   

20.
社会资本在农民就业转移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强关系-弱关系、结构洞和社会资源理论分别关注了社会资本积累过程中的不同点,而且他们对农民就业转移的作用机理也不尽相同。现阶段,农民通过维护以血缘、地缘为中心的强关系,拓展以学缘、业缘为中心的弱关系,争取由政策提供的公共产品等途径累积就业转移所需的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