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言意"理论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这一理论问题在中古时期得到了充分发展,形成了全面系统的理论体系。中古"言意"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与儒家、道家不同的"言意"观和魏晋时期发生的"言意"之辩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正是儒家、道家不同的"言意"观和魏晋时期发生的"言意"之辩促成了中古文论"言意"理论的发展和成熟,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趣"是我国古代文论的重要审美范畴,它在明代文论视野中首次得到多视域展开,表现为在诗论中得到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在曲论、词论及小说理论中也得到运用或阐说.这标示出了"趣"作为我国古代文论审美范畴的盛兴.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言意论在明代文论视野中的展开,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意主辞宾论;二是意在言外论;三是言意相互依存、相互消长与相互生发论.明代文论在较深广的层面上承传、展开了古典言意构合之论,为言意论在清代文论中的进一步深化与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文论传统的求"真"观念之所以呈现出节制性的特点,就在于中国古代的文化是基于文言言说的高雅文化,文学主体是肩负主流意识形态宣教责任的、传承高雅文化的、参与现实政治的文人士大夫。因此,在传统的文学真实性观念中,"真"需要受到意识形态、高雅文化和政治正确性的制约。这决定了并不是所有的真实都能够毫无节制地进入文学书写。而明代以"真"论文学打破了这一节制性的写真实的文学观念。新的求"真"观念从文学主体、文学写作过程和文学之美以及文学本身的真实性判断等方面,均超出了传统的规约,而展现出颠覆性的特点。这种颠覆动摇了传统的高贵的、雅正的文学与世俗世界之间的界限,但也带来了文学真实与现实真实界限模糊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5.
王弼构建融合儒道的哲学思想体系,主要是通过注释<老子>来完成的.从形式上讲,王弼的哲学思想缺乏完整的体系.这一现象在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即中国古代哲学在表现形式上缺乏西方哲学那种完整的体系.但形式上缺乏体系,并不等于实质上没有完整的思想体系.探索王弼注<老子>构建融合儒道哲学思想体系的理路,从而显发其思想的逻辑性与系统性,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王弼哲学思想,乃至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传统文论诠释中的视界融合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国社会百年的现代化进程中,文学乃至整个文化观念似总难摆脱“荣今虐古”与“荣古虐今”之二元对立,这在中国文论研究中表现为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视界融合”问题。古文论研究主要是对传统经典的诠释活动,其中传统经典的历史视界与现在研究者的理论视界之间必须保持必要的张力,这种必要张力的废弛是导致学术视域封闭化进而产生“荣今虐古”与“荣古虐今”二元对立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古与今、中与西等不同文化视野之间不断的良性的深度融合,乃是超越这种二元对立、充分展示人类文学思想丰富性的必要途径,同时也是中国文论走向融会贯通、综合创造进而形成一种开放的理论视界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精神"概念从词源学的角度,可分解为"精"、"神"二字.关于"精"、"神"二字,早在儒家典籍与道家典籍中就出现,而且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或意义."精"主要有精细、精气、精粹、精华、精微等意思;"神"主要有鬼神、神灵、微妙的变化、人的精神作用或人的智慧等含义."精神"概念,主要指天地万物的精气、活力,事物运动发展的精微的内在动力.考辨古典精神概念,不仅有助于推动相关学科建设,而且有助于深化民族精神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城市文化,在元代已然确立的情况下,到明代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城市人民的生活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人们的观念有了很多更新,而且城市人民开始为了自己的利益展开与封建统治者的斗争。城市艺术文化活动变得愈益丰富多彩,城市文化的平民性、商业性和娱乐性特征表现得愈益鲜明。  相似文献   

9.
刘勰文论研究已经取得很大成就,但深度文化意识的缺乏制约了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拓展。从理论结构上看,刘勰文论具有明显的多重套叠特征;从理论体系上看,刘勰文论具有明显的逐层推衍特征。这些都需要立足中国文化之源作出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0.
徐霞客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探险家和游记文学家,他所著的《徐霞客游记》堪称我国明代后期的一部百科全书。《徐霞客游记》所记旅途见闻及佛僧言行举止,对理解当时佛教的生态文化及相关习俗与制度有重要作用,据此也呈现出当时佛教生态文化的若干特点,也对它们对徐霞客生态思想及行为的影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12.
明代辽东为边疆地区,民族矛盾和冲突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为褒奖英烈,更为激励士气,明朝政府在辽东修建很多忠烈祠,并把其纳入祀典之中。这种现象,不但明代以前没有,就是明代以后,也极为罕见。本文仅通过对忠烈祠有关记载的梳理.力图对这个问题有所说明。  相似文献   

13.
文学中的文化研究和马克思主义文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的文化研究倾向的出现有着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这其中包括西方文化研究思潮的深刻影响。但当前的文化研究,既有别于过去的整体性研究,也有别于当今西方的文化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总体性、批判性和审美性原则应当成为我们进行文学的文化研究时的指导性参照坐标。  相似文献   

14.
15.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70多年的发展历史表明,文化批评已经逐渐成为核心,西马文论的这一文化转向与当代文化研究的崛起关系密切。西马文论的文化取向不仅对文化研究的理论和研究范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也丰富了西马文论的内涵,使西方马克思主义更具活力,代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在当今时代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文论的重要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他的文论是中国文论现代转型的重要历史阶梯,涉及了一些重要的现代理论命题,对中国文论现代范式的创构有重要的贡献。梁氏文论的精神内核与方法特色在当代文论建设中仍值得我们省思。  相似文献   

17.
明代中后期以来,在商品经济的推动下,文化下移并逐渐建构新的民间文化生存,文学也随之出现了一股民间化的走向,为文化意义和生存意义上的民众留下一个真实的文化时空。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论实现现代化、走向世界的路程到底还有多远?我们的古代文论研究究竟缺失何在?似乎很多问题都可以归结到如何在现代文化语境下研究中国古代文论这样一个基本命题。这里拟就此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贴近文学实践,激活理脉,贯通古今;呼唤原创意识,中西化合,重铸文心;摆脱一统体系观念,建构多元化理论。  相似文献   

19.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与马克思主义文论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考察俄国形式主义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重点梳理俄国形式主义与庸俗社会学文论二者之间论争的文化、历史、政治背景以及论争的核心问题:文学的本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这场论争引发巴赫金尝试将二者结合,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诗学,启发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继续探索形式主义文论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对话问题。  相似文献   

20.
明代的社会风尚翻然一变。其当空飞舞的,是追求现实的人生和注重当下的欢快。因而,拥有眼前的享乐愉悦也就上升为一种生活理念。这其中,俗文化的代表——通俗小说和戏曲,在这个时代的文娱生活中占尽了风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