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世存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3,13(4)
弗罗斯特是一位重要的象征主义诗人,也是一位重要的生态诗人.在其早期诗作《一簇野花》中,割草人刀下留花的细节是一个重要的隐喻,象征着一种诗意的生活态度、一种重“美”轻“物”的生态意识、一种独特的生态审美现.通过刀下留花这一极富浪漫色彩的举动,诗人展现了一种充盈、圆融、健康的精神之美,也表达了他对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建设良好的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的哲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2.
常转娃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7):56-58
生态批评历来是文学批评的一个热点视角,作为其一个分支,精神生态批评近年来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谭恩美的小说《沉没之鱼》中,旅行团一行十二名游客,每人身上都带有现代文明人精神生态失衡的各种症状。他们通过东方之旅,在不断亲近、深入原生态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寻回本真的自我,治愈了各种现代病。东方之旅是一次人与自然的和解之旅,一次现代人的自我疗伤之旅。 相似文献
3.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137-141
《奇异的插曲》是一部著名的女性心理探索剧,也是一部以主人公尼娜为代表的女性的悲剧。心上人戈登的阵亡,使她疯狂地对周围所有男性进行掌控。这既是她努力挣脱精神藩篱的手段,又是她精神生态失衡的表现。现代文明在带给人类物质丰盈的同时,更带来了全面的精神危机。人类只有回归童年、回归自然,才能走出精神困境,重新找回失落已久的和谐与幸福。 相似文献
4.
江峻任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2014,(1):62-66
近代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引发了生态危机。摆脱这种危机,需要改变工业化时代人类的实践活动方式及其价值主体意识。这一价值主体意识过于强化人的权利和人在自然界面前的主宰地位,而忽略了人类应该担当的生态责任。正是这种生态责任意识的缺失造成了当前的生态困境。要解决生态困境、建设生态文明,我们必须加强价值主体的生态责任意识,建立落实价值主体生态责任的合理机制。 相似文献
5.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134-137
欧茨的小说《奇境》刻画了20世纪3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处于历史变迁中的男性荒原般的精神状态,深入男性内心最隐秘的地方,揭示了他们的恐惧、压抑、绝望,探寻了男性的内心孤独、抑郁、精神空虚、自我异化的生存困境。小说中对男性精神生态的刻画,说明当时美国社会的不良现象给人们生存造成的混乱局面和心理问题,也体现出欧茨对人的关注,对人精神的关切,对男性无奈处境的怜悯。 相似文献
6.
《额尔古纳河右岸》借一个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之口,讲述了这个民族近百年的沧桑历程。再现了鄂温克民族带有浓郁原始气息和民族特色的日常生活。作品对鄂温克民族命运的书写背后隐含着一股悲凉之气。但作品中鄂温克世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本真的人性、单纯人情关系、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归属感等散发出了鄂温克文化独特的魅力,具有鲜明的生态特征,体现出作家鲜明的审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献给世界的一部充满自然关怀和人文关怀的力作,与当下流行的生态批评不谋而合,本文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三个方面对《额尔古纳河右岸》进行解读,阐释其中丰蕴的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8.
张莉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3):121-123
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经济时代,我们应树立什么样的职业伦理观念才能顺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通过追溯中、西方传统职业伦理精神的渊源,剖析传统伦理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张力,试图解读新时期亟待构建的职业伦理精神。解读认为:利己是人性中的本我倾向,也是道德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人的同情心、道德感,往往又源自内在的私念。 相似文献
9.
周姝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12-115,141
首先分析了《荒原》中自然生态危机的表现以及《荒原》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精神危机,随后通过对诗歌中各种代表性人物的分析,指出人类的精神生态危机才是更深层次的生态危机,最后提出解决精神生态危机的最好办法,就是要找到宗教信仰。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最终得到拯救。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永续发展的根本基础,生态价值彰显以下几个理性向度:一是人本与物本的辩证统一的理性向度;二是本真与纯善的辩证统一的理性向度;三是发展与幸福的辩证统一的理性向度。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要求人本价值与生态价值和衷共济,要求本真价值与纯善价值相宜相生,要求发展价值与幸福价值互促互进,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1.
李世存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4,14(5)
麦尔维尔的《书记员巴特比》是一篇具有深刻现代生态内涵的小说.小说背景华尔街高楼林立,办公环境封闭压抑,工作单调沉闷,呈现出一幅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失衡的现代荒原图景.在华尔街现实之墙及其建造的精神之墙中,巴特比成为一个精神生态失衡的“迷途羔羊”.在现代化大潮的冲击中,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统一,必须守护好人类的精神家因. 相似文献
12.
张勤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1):110-116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环境危机日益严重和环保运动迅速兴起,美国掀起了研究梭罗自然思想的热潮,从而激活了“绿色梭罗”的形象,使之成为了美国最优秀、最有影响的作家和环境主义先驱。100多年前选择在美国独立日这天走进瓦尔登湖的梭罗,倡导人们到自然中建立与自然的直接对话,去寻找它那神秘的狂喜和崇高的启示。文章基于生态批评话语,在解读梭罗留给世人的这部“绿色圣经”——《瓦尔登湖》的同时,通过对他的自然生态观视域下的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的考量,希图指引人们寻回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绿色家园。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精神生态角度出发,采用精神生态的相关理论解读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中英国女性的精神生态困境,揭示小说中所反映的英国女性的精神状态,并从精神层面探究其生态学意义上的污染、贫困和变异的社会文化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魏晓燕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29(5):123-124
近代以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已成为现代人的基本道德常识。但是实践层面的基本认同并不代表支撑这种实践的背后理论层面的一致。若追问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终极道德依据,基本上有两种回答。一种观点认为保护环境是为了人类整体及长远利益,自然并无什么神秘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王国聘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4):138-144
生态学所揭示的生态系统整体性、有机性、多样性,不仅提供了一幅和传统的机械论自然观迥然不同的世界图景,而且在这种生态世界观的内部孕育了一种强调生态的工具与内在价值同在的价值观。生态哲学与环境伦理学的发展已经证明,生态学是生态哲学和环境伦理学赖以生存的肥沃土壤。现代生态思维为传统的价值内涵进行实质重建和拓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王旭霞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5):27-29,191
V·萨克维尔-韦斯特的小说《海上无路标》讲述了即将离开人世的主人公爱德蒙.卡尔在海上旅行时所经历的心理巨变:从人类中心主义者转变成生态主义者,并顿悟到回归自然、追寻诗意栖居之美的生命真谛。爱德蒙.卡尔这一角色反映了韦斯特丰富的生态思想:消解人类中心主义,解除人类精神生态危机;倡导回归自然,构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人和谐统一的生存境界。韦斯特的生态观表达了她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忧虑和关怀,对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的追寻。 相似文献
17.
马黎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6):754-756
以生态批评角度全新诠释了美国当代小说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自然生态现象来反思文化生态从而成就了一种对自然和人类关系思辨的跨学科的生态自然观,突出了现代人的焦虑和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以探求生态危机根源为契机,通过人与自然关系的显性层面分析,以文学的眼光研究生态问题并触发将自然生态观引入人文价值领域的生态批评意识,深入挖掘了人类的情感、思维、理念等隐性层面,将批评的视角向人的心理延伸。在人类精神生态失衡的情况下,发挥文学的审美功用,以文学研究促进人重新回归自然,进而最终回归本我。通过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让绿色的人性价值得到终极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解读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指出这部小说体现出了一种生态意识,即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不仅带来了自然生态的失衡,更造成了社会生态和人类精神生态的失衡;不但扭曲了人与人之间正常关系,而且使个人本身的精神高度异化。作品中流露了作者对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及精神生态三者失去平衡的深刻忧虑及对三者达到平衡的强烈呼吁。 相似文献
19.
伟大的右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右玉人民在长期的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实践中形成的。恶劣的生存环境、民族精神和红色精神的濡养、党的领导、群众的实践都是其成因。这一伟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带领人民不断为创造美好生活而奋斗的传家宝,是“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生动诠释。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大力弘扬右玉精神,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和丰富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神话是现代艺术、科学、哲学、宗教的起源,是人类精神现象的最初的、整体的表现,是人类的灵魂。创世神话更是对自然和人类起源的首次探索。本文从创世神话中挖掘其生态智慧和当代价值,以激励人们探索在当今的发展阶段如何最大限度地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