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在“三个代表”的著名讲话中 ,关于我们党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论述 ,是反映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决定我们党的性质和目的的大问题。经过 2 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近 10多年的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风云变幻 ,开展探讨我们党的社会基础及其性质、目的 ,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紧迫感。一、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解放人民造福人民 ,为广大人民服务。人民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领导每一次社会革命都是为解放人民造福人民 ,都是根据当时人民群众的历史要求…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总书记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意义非常重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是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小康",作为一种比较富足、安乐的社会的代名词,出现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国劳动人民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一种社会境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抛头颅、洒热血,进行革命斗争,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让广大劳动人民过上富足安乐的生活.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都赋予了"小康"这个概念以新的内容.而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则是中国人民从温饱型的社会阶段向富裕程度更高、更全面发展的社会阶段过渡的反映.这正是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目标追求,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而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相似文献   

3.
在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健全,需要创新社会管理,构建政府与人民合作共治的社会管理格局。目前,由于受传统封建主义官本位思想的束缚及具体制度的欠缺,人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不畅,人民主体意识尚未相应建立起来。社会管理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因此,需要对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人形成人民主体的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4.
一 保持稳定,以保障当前的生存和促进未来的发展,这是人类社会经常予以注重的价值目标。经过文革十年动乱,经过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诱发的动乱以至暴乱,付出沉重历史代价的中国人民,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感到国家稳定的重要性,都珍惜来之不易的安定团结局面。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和五中全会强调中国的最高利益是稳定,集中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5.
论点摘编     
《学术界》2015,(1):246-251
中国社会重建的目标只能是人民社会王绍光撰文《社会建设的方向:"公民社会"还是人民社会》指出,社会主义中国,社会重建的目标只能是人民社会。"公民社会"与"人民社会"只有一字之差,但两种思路提供的是看待社会的不同视角与不同评判标准。公民社会的视角是聚焦社会的一小部分,即据说具有组织性、非营利性、自愿性、民间性、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一切社会问题,根本都是人的问题,都应该以人为主体,反映人的主体性和主体地位。人的主体性,或称为人民的主体性,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属性之一。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就是“人民至上”的文化。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行为主体,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人民的行为文化,具有代表人民的行为主体性,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法治文化。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迫切要求走上历史舞台的.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党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开启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又经过60多年奋斗,党领导人民着力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国社会发展历史性飞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发展强大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创建90年来,在致力社会革命、为中国发展进步奠定根本前提的基础上,领导人民进行全面的社会建设,使国家面貌和人民生活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基本经验: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明确社会建设的根本目标;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原则把握社会建设的道路方向;三是围绕优化社会结构制定社会建设的相关政策;四是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建设的各方资源;五是按照统筹兼顾方针营造社会建设的良好环境。社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管理服务、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更需要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9.
胡潇腾 《理论界》2012,(11):79-80,49
户籍制度是中国最具特色的社会制度之一,在封建时期几乎囊括了基层行政与社会管理的所有内容,因而也成为国家掌握行政与财政的重要依据,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社会都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追溯封建社会户籍制度对人民身份划分的演变,来理解中国现代户籍制度对于公民社会权利公平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人民生活幸福、经济快速发展都依赖于良好的社会环境,人民的安定程度与社会治安状况成正比,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但目前各个城市的社会治安问题仍然很多,社会的丑恶现象和各项事故仍层出不穷。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我们应当结合当前社会治安现状,逐步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治安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1.
《大庆社会科学》2014,(2):160-160
胡亚敏撰文指出,“人民”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核心概念,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民”概念被视为中国社会中具有广泛共同利益且具革命性的阶级集合,是基于阶级又超越阶级的联合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为适应中国社会政治的需要和阶级阶层比例的变化,“人民”被赋予不同的时代涵,“人民”成为最广大劳动群众的代名词。“人民优位”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的结晶。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服务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2.
曹新珠 《理论界》2001,(5):16-18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不管是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将来实现共产主义,都要依靠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 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在现阶段是指一切支持、拥护、参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人民。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要靠中国人民实践来满足,其他手段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因此说,中国人民根本利益要在人民实践中体现。人民实践权平等是一切权力平等的基础,是自觉实践的前提…  相似文献   

13.
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认识论与中国群众工作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法宝。群众路线要求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意味着改革红利要惠及全民,每个人都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求始终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群众路线相一致,二者在本质要求、价值取向以及实践主体方面具有深刻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4.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群众利益是和谐社会的根本所在,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合理实现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核心内容。群众利益是任何社会的执政者都不容回避的问题。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应强化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识、善于取得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感和处理群众的不同利益。在政策上消除贫富差距的经济利益分配不公的机制原因,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要特别关爱弱势群体,让社会共享利益成果,消除不和谐现象;健全利益诉求机制,疏通民意表达渠道。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已走过了八十年的光辉历程,中国社会也在党领导人民的长期奋斗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但无论在任何时候中国共产党都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共产党仍将与广大人民群众携手继续谱写更加壮丽的诗篇。  相似文献   

16.
人们称誉鲁迅的作品是现代中国生活的百科全书,的确,现代中国的社会面貌和社会问题,都深刻地反映在鲁迅的作品中。由于人民革命的胜利,鲁迅所生活过、揭露过、抨击过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是已经过去了,但今天的社会问题与昨天的社会弊病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研究鲁迅杂文对于旧社会和旧文明的批评,就不仅是一种历史的考察,同时还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闭伟宁 《学术论坛》2013,36(1):83-89
中国近代以来的历次现代化追求,都是对世界现代化浪潮冲击的回应。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不具备社会现代化的两个先决条件即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每一次努力都以失败告终。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中国既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也不能直接走社会主义道路,而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为现代化创造前提条件。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外主要矛盾都迅速发生了变化,无论从巩固民族独立地位、维护国家安全的角度还是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角度看,都要求必须缩短过渡时期的跨度,尽快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文学艺术,作为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精神创造物,其社会性是显而易见的:不论什么文艺,无论打着何种招牌出现,都不是一些人所说的什么纯粹的自我表现,而是为特定的时代、社会和阶级服务的;文艺的题材、内容、表现形式等等方面,与社会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中国共产党人自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民族解放、人民民主的革命斗争以来,就一直是将文  相似文献   

19.
近五百年来的现代社会发展模式几乎完全受西方现代性模式的支配,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似乎也未能例外。可是,最近几十年的西方社会正在逐步扭转其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由效率优先的功利主义强势目的论,逐渐转向公平正义优先的普遍社会道义论,福利资本主义和日益强烈的社会正义吁求都证明了这一重大"价值扭转",而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趋势也在悄然发生类似改变。基于对现代性社会发展模式的批评性伦理学反省,围绕社会"为何发展?为谁发展"的价值追问和政治伦理反思,提出重新校定社会发展目标,将"人民幸福"作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以使我们的社会发展真正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我们确信,民生改善、社会正义和人民幸福是我们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科学发展观日益深入人心并可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新政"(the new deal of the politics of happiness)的力量所在。  相似文献   

20.
党的二十大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人民健康是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没有全面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以人民健康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健康中国建设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当前人类在健康问题上面临共同的挑战,并已经开展卓有成效的合作。中国提出了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思想,构建健康中国基本方略,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中国的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就是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深入开展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塑造自主自立的健康行为。为了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健康中国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参与、每个人都应该健康。只有人人健康,才会有人民日益美好的生活。健康中国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来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全民共建共享健康,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健康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