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会稽山是一座开创了中国王朝历史的名山;秦始皇南巡会稽山有十分明确的目的性;秦《会稽刻石》有其重要作用和伟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还是《汉武大帝》,吴楚七国之乱时,说道一个地名“会稽郡”,剧中人将它读作了“会hu尙稽郡”,这样读也是错误的。《辞源》和《古代汉语词典》对此的注音和注释都是一致的。“会ku劋i稽”:(1)山名。在浙江绍兴东南。相传,大禹在江南大会诸侯而记功,因此将此山称为“会ku劋i稽山”,又名防山、栋山。《左传.哀公元年》:“越子以甲楯五千,保于会稽。”(2)郡名。秦代设置,治所在吴县。地理位置在江苏东南部及浙江西部。(3)县名。隋开皇九年将山阴县分开设置。唐代沿袭下来。明清时又与山阴县合并为绍兴府治。公元1912年将二县并为绍兴县。因此,作…  相似文献   

3.
“干遂”(或作干队、干隧)一词,作为史迹久远的古地名出现,屡见于先秦载籍。如《吕氏春秋·适威》载李克对魏武侯语云:“此夫差所以自殁于干隧”。《战国策·魏策》一载苏秦云:“臣闻越王勾践以散卒三千禽夫差于干遂。”《秦策》四云:“吴见伎齐之便,而不知干隧之败也。”《秦策》五亦云:“吴王夫差栖越于会稽,……遂为勾践禽,死于干隧。”它如《淮南子·道应》云:“越王勾践……为吴王(原作“兵”,据王念孙《读书杂志》校改)先马走,果擒之于  相似文献   

4.
根据南朝宋颍阴(今河南省许昌市)人荀伯子《临川记》载:在临川城东的新城山(今抚州市第三小学一带)上有王羲之墨池。王羲之是晋朝的大书法家,传说中他的墨池遗迹,除临川的以外,浙江会稽、永嘉、湖北蕲水、山东临沂、江西庐山等地也有。不过,其中以浙江永嘉和江西临川的最为出名。浙江永嘉王羲之墨池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在永嘉积谷山上有宋朝大书法家米芾所题的“墨池”二字,江西临川王羲之墨池之所以出名,是因为有宋朝大散文家曾巩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名著——《墨池记》。  相似文献   

5.
日本千叶大学教授多湖辉先生在其所著《天才的智慧》一书中,出了一道饶有兴味的智力测验题:“我时常疯疯癫癫地弄出很多错误。有人说,这一问上就有四处错误,请问您,错误在什么地方呢?” 初看此题的读者常如堕五里雾中,抓不着头绪,待看了该题的答案,才茅塞顿开。多湖辉先生是这样解释的:“在这一问上,‘错误’二字出现过三次。也就是说,有三个‘错误’。还有一个错误在哪里呢?这一问上本来就有三个‘错误’,而硬说成有四处错误,这不也是一个错误吗!妙哉!天才的智慧不能不令人赞叹。 然而赞叹之余,细细思忖,却又产生了几分疑惑:在这一问上(即这道题中)究竟有几处错误呢?按照多湖辉先生的答案,似乎找到了四处错误:“错误”二字出现了三次,这是三个“错误”;明明题中只有三处“错误”,却偏偏说“这一问上就有四处错误”,这又是一个错误。然而,若果真如此,即确实这一问上有四处错误,那么,“这一问上就有四处错误”这一说法又何错之有呢?而既然这一说法并无错误,那第四处错误又到哪里去找呢?  相似文献   

6.
我国西湖并非杭州一处。据统计,全国共有36处西湖。清《冷庐杂识》中说:“天下西湖三十又六,惟杭州最著。”这36处西湖,在《永乐大典》中有记载,其中浙江9处;广东、湖南、四川各4处;福建、江西各3处;河北2处;广西、云南、湖北、河南、安徽、山东、陕西各1处。真可谓“西湖遍天下”。而风景较为著名的除杭州西湖外,还有安徽阜阳西湖、福建闽侯西湖、湖北天门西湖、浙江严州西湖、广东惠州西湖。我国西湖有三十六处@劳川  相似文献   

7.
《淮南子》文笔瑰丽、思想深邃、理论精辟,集道家之大成,其中“用之于其所适,施之于其所宜”是《淮南子》设计思想的精髓,这一思想对汉代及其以后的造物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句中的“宜”在此处有恰到好处之意,即其符合自然与社会的客观规律,被《淮南子》在论述造物设计时多次提及。文章拟从功能之宜、审美之宜、材质之宜、色彩之宜以及生态之宜五方面着手分析,在阐释中理解《淮南子》之“宜”的设计思想,以期为当代设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会稽"新释     
会稽之名 ,出自“禹会”传说 ,但地望所系 ,异说纷纭 ,均因夏代疆域范围和“越为禹后”传统思维定势所束缚。考之“会稽”古音 ,愚以为即“余”的复音缓读 ,会稽即余 ,会稽山即余 (涂 )山 ,余是夷的对音 ,越是夷的假借 ,“夷”为越族的古称 ,东南沿海为夷民族早期生息之地。越夷同源 ,禹越一体。“禹会”实为钱江南北两支夷 (越 )部族在“余”地的会战 ,地望在今绍兴与萧山两地之间。夷族北迁 ,入主中原 ,后又流散 ,“余”(会稽 )地名随之带往新地。所以“会稽”当源于浙江。  相似文献   

9.
王冕是我国元代卓越的画家和杰出的诗人。他在北游燕都后,隐居九里山,辟地为园,在此度过晚年,进行了大量的诗画创作。"九里山"究竟在何处?历来说法不一。社会科学院编的《中国文学史》云:"晚年避居会稽(今浙江绍兴)九里山。"中国青年出版社《青年文库.历代诗歌选》  相似文献   

10.
关于“者”,前辈、时贤研究颇多。除可独立作宾语的代词“者”不论,从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吕叔湘的《文言虚字》、杨伯峻的《古汉语虚词》、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以及韩峥嵘的《古汉语虚词手册》来看,各家对“者”的研究,论述有详有略,看法有同有异。这几家的主要观点,可列表概括如下:(见表一)《庄子》中用“者”颇多,共达1104次。①除“意者、或者、谒者、兀者、使者”具有双音词性质,其中的“者”可看作语素,因而有21次可以不论外(亦未见可单独作宾语的代  相似文献   

11.
《淮南子》“论道”具有缜密谨严的理论逻辑,这突出体现在作为全书序言的《要略》之中。无论是“论道”的宗旨与原则、方式与思维,还是“论道”的特点与取向、价值与意义,《要略》均有深刻具体的理论体现。在此系统化“论道”的基础上,《淮南子》适应西汉大一统政治的发展需求,进一步会通、熔铸与整合先秦老、庄、黄(老)道家三学,深刻阐发自身“明道务治”的黄老经世思想。对《淮南子》“论道”逻辑及黄老旨趣的充分体现,使《要略》成为以淮南王刘安为领袖的汉代“淮南学派”在学术、政治上的思想纲领,也让其有力彰显出《淮南子》全书鲜明的道家理论特质及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2.
最近,我有幸得到日本鲁迅之会访华团(“鲁迅の会访中团”)赠送的一册1981年7月30日出版的《鲁迅之会会报》(“《鲁迅の会会报》”)第3号。在该刊封里影印了鲁迅早年在日本学柔道前在入门誓文后面的署名和印章,这在我们中国还没有披露过,因而是弥足珍贵的。鲁迅的亲笔署名是:“清国浙江绍兴府会稽县城内都昌坊口户主周树人”;在名字下方的印章是篆刻的四个字:“存诚去伪”。  相似文献   

13.
江应梁先生的《说“濮”》一文(以下简称江文)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但其中关于三国时的山越不是“浙江境内的越人部落”而是“原先楚国境内遗留下来的百濮部落”的看法,则似可讨论。对此,笔者本着学习和求教的心情,愿提出一些不同看法,与江先生商榷;并对山越的族源问题,作一粗略的探讨。濮与山越无涉江文为了证明山越为濮的后裔,提出了“江汉到会稽这一片地”是“濮族分布区”的说法。江汉为濮族分布地是有史可徵的;但这“到会稽这一片地”怎么也成了濮族分布区了  相似文献   

14.
于越是百越中最古老的一支。早在公元前十六世纪前后,便在我国东南沿海的浙江绍兴一带建立了古越国,号曰于越。到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末叶,越王勾践,曾拓土吞吴,成为东南一大国而活跃在江淮以东,在我国历史上曾留下深刻的痕迹。史籍对其世系记载佚缺甚多,加上史实不详,所流传古迹亦多附会,致使于越史事难于考定。尤其是对于越国究竟建于何时,更值得进一步探究。浙江是越族的故乡,绍兴是于越立国定都之地。越的古迹流传甚多.其中最早的有会稽山的大禹遗迹。根据传说,夏禹临终之际,“命群臣曰,‘吾百世之后,葬我会稽之山’”。故禹冢在绍兴会稽山上。由于这一古迹的流传,便衍出了后来守禹冢建越国的传说。自《史  相似文献   

15.
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其崇高气节历来为人所称道。“五斗米”究竟指什么?刘晓云同志说,是指“五斗米道教徒”,引申指“权贵”。(见《历史大观园》1988年第八期,以下简称刘文)这个说法不能成立。 首先,这个说法与史实不符。刘文的主要论据之一是:陶潜任彭泽令时的顶头上司是五斗米道教徒、会稽内史王凝之,陶与之势不两立,故而辞官。史书载:“(晋)安帝隆安三年十一月,妖贼孙恩作乱于会稽。”(《宋书·本纪第一》)“孙恩之攻会稽,僚佐请为之备。凝之不从……既不设备,遂为孙恩所害。”(《晋书·列传五十》)可见,王凝之于隆安三年(399年)死于孙恩起义军之手。陶潜之辞彭泽令是什么时候?  相似文献   

16.
绍兴有着悠久的历史 ,这一历史文化底蕴对今后的旅游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从历史地理角度探讨当今绍兴旅游实有必要。绍兴在远古是于越部族的聚居中心。这个部族原先活动在今宁绍平原 ,第四纪的最后一次海进把他们赶入了“浙东各地” ,《竹书纪年》就有“于越来宾”的记载 ,且最早注意到了远方异族与周王朝的接触。这次海进在地质史上称为“卷轮虫海进” ,在距今 6 - 7千年到达顶峰 ,将宁绍平原沦为一片浅海。然后进入海退时期 ,在会稽山从事刀耕火种的越人遂逐渐向平原地区迁移。越王勾践将越国国都从会稽山南部迁到北部 ,把国都从会稽…  相似文献   

17.
《鸿门宴》中“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见《史记·项羽本纪》)这句话该怎样翻译?其中“与”字如何解释?课本未注.查一些资料译文,不能尽如人意者,十之八九也在一个“与”字上.我以为此“与”字不可视为虚词而应看作动词.《经籍篡诂》:与,从也:《国语·齐语》:“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犹随也:《淮南坠形》:‘蛤蟹珠龟与月盛衰.’”“与樊哙”之“与”有“使令”意,可当“使”解.句意是说:刘邦就丢下车骑,独自骑着马,使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四人拿着剑和盾牌快步跟从,从郦山下,取道芷阳抄近路逃走.  相似文献   

18.
“嫦娥奔月”因由试析——兼与袁珂先生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嫦娥奔月”是艳传古今的著名神话。遗憾的是,在今天从古籍里可以查找到的出处,却极其简略。例如,《淮南子·览冥训》云: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妲(嫦)娥窃以奔月。 (羿)怅然有丧,无以续之。”《淮南》未言妲<嫦>娥与羿的关系。在读到同为汉代著作而时代要比《淮南》晚得多的张衡《灵宪》佚文后,我们才知道:“嫦娥,羿妻也。”①但是,作为妻子的嫦娥为  相似文献   

19.
2007年12月26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评价中心发布了“2007年中国发展指数”。通过对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进行测算,由健康、教育、经济(生活水平)和社会环境4个方面构成的该指数综合测量了除港澳台地区外的中国31个省区2006年度的发展状况。在31个省市区中,总指数排序在前8位的省区依次是: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山东、辽宁和广东;总指数排序在后8位的省区分别是:陕西、安徽、四川、青海、云南、甘肃、贵州和西藏。比较发现,31个省区中,山东、北京、上海的总指数年发展速度最快,而发展最慢的三个省区是:甘肃、广东和福建…  相似文献   

20.
《淮南子》对秦相李斯的政治实践深为批评,认为其促成秦王朝的历史性覆灭,罪责难逃。在《淮南子》中,虽然仅在《人间》与《修务》中两次提及"李斯",但却以儒家为主,兼融黄老、墨家,体现出多元化的思想意蕴。《淮南子》着重从儒家"德治"与"尚贤"思想出发,对李斯进行政治反思和批评,揭示其内在的历史局限。黄老与墨家,对《淮南子》的李斯之论也有所影响,但逊色于儒家。《淮南子》论及"李斯"时,提出"阴德"、"治乱"之说,这在秦汉时期的"李斯"论中新颖独到、别具深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