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的母亲     
我母亲马上80岁了,她每天最操心的大事就是我是否回家吃饭。如果我回家她就拖着半身不遂的身子去厨房,先洗洗菜,做点准备。我常和母亲聊天,很多事她总重复说,对我而言,有点烦闷,但有时也让我吓一跳,例如,她恨以色列欺负巴勒斯坦人,有一次说起,让小孩当人体炸弹不好,她竞气愤  相似文献   

2.
我的母亲     
似乎每一个小学生都可能在四年级时碰到这一个题目,似乎每一个成年人都还觉得这是最可写的题目之一。不过这一个题日并不是容易写的,因为这对于执笔人具有无限温馨的题材,往往对别人却无非是些平凡小事。我在这里又挑上这一个题目来写一些琐碎的事,并不因为我妄想能突破这一难以避免的境况,只是因为这些别人心目中的小事,在我的生命中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周邹 《金色年华》2009,(7):38-39
母亲平静地生活在一个叫瓦窑铺的小山村,日子平缓地流淌着,日复一日,花开花落。 那个小山村的一个山凹里,四五间风雨吹打的木房子,房子上的青瓦零零散散的,遮不住雨了;房梁上的椽子也朽了,撑不住太多的日子了;屋前的土路长了太多的青苔,不能走远路了。还好,屋后的竹园还在,房前的一股泉水还在,我睡觉的那张床还在,母亲也还在,守着那座房子,守着我家的祖业。  相似文献   

4.
铃带雨 《老年世界》2011,(13):25-25
父亲和母亲的脾气截然不同,母亲说父亲是高粱叶脾气,一点就着。父亲则戏称母亲是陀螺脾气,一百鞭子也打不惊。年轻时他们倒也生活得默契,这几年都上了年纪,却变得像小孩子一样,两天一争,三天一吵,战事不断。吵到激烈时,竞荒唐地宣布要离婚,以至我常常怀疑他们之间的缘分是否真的到头了。  相似文献   

5.
段美义 《老年世界》2014,(11):23-23
母亲离世已快三十年了。每当我想起母亲慈祥的面容,心里总有一阵阵揪心的痛。时间越久,这种感觉越强烈。母亲17岁由父母作主,嫁给我父亲。婚后生育7子,3个成活,我上面有两个姐姐,我是老小,又是男孩,所以在家里很受宠惯,家里好吃的、  相似文献   

6.
两份遗嘱,和一份来自女儿的深深怀念,讲述了一个关于忠诚与奉献的故事。 一个平凡的女性,带给我们不平凡的感动。  相似文献   

7.
50年,他们一起携手走过,如今皆已鬓落寒霜、满脸皱纹。深秋的晴日里,闲来无事,搬两张椅子于窗下晒太阳。他对她说:怎么一晃就老呢?她笑:再老,我也还是你的妻子。她笑他也笑,温馨、安详的样子。劳累了几十年,都该好好休息了。大把的时光闲下来,心里总有点空落落的。好在还有彼此,还有那些共同的时光可以怀想。他三岁丧母,自幼孤苦伶仃。随祖父祖母长在乡间,不喜读  相似文献   

8.
焦晓辉 《老年人》2013,(10):36-36
父亲家和母亲娘家相隔50里,父亲兄弟姐妹七个,人多家底薄,困窘无须赘言。而母亲是独生女,独女一枝花,日子自然比我父亲过得好。父亲和母亲从小就认识,且从初小到初中都是同学。父亲读书成绩好,人又老实本分,这让我的母亲对他心生好感。父亲初中毕业那年,爷爷生了重病,父亲只得辍学回家照顾家里。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为了家人的生计,经常饿着肚子外出卖苦力。母亲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父亲,经常独自叹息,恨自己没有能力帮助心上人。相反,父亲出身寒微,虽说也喜欢我母亲,但他从不开口提及。母亲看透了父亲的心思,知道自己如果不主动,父亲是永远也不会捅破那层"窗户纸"的。于是,等父亲一有空,母亲就约她去河边丢石子,或者说着话儿沿铁路走一阵。  相似文献   

9.
我名字中的"石",是母亲的姓。虽然后来有人说,这个名字隐喻了我未来要爬山的命运,其实非也。我的名字来得简单却郑重,将父姓和母姓集于一身,是一种由衷的宠爱,更是一种无言的期待。我父亲生在安徽大别山地区,后来在那里参加了红四方面军,他不善交际,沉默寡言,  相似文献   

10.
刘谦 《金色年华》2009,(12):47-47
12岁时,我在台湾拿了第一个魔术奖。母亲特意做了一顿丰厚的晚餐奖赏我。我双手在她面前比划着,得意地说:“妈,您现在还烦不烦了呀?”我说这话是有“来头”的。  相似文献   

11.
12.
在我们家里,母亲是至高无上的守护神.日常生活全是母亲料理.三餐茶饭,四季衣裳,孩子的教养,亲友的联系,需要多少精神!我自幼多病,常和病魔作斗争.能够不断战胜疾病的主要原因是我有母亲.如果没有母亲,很难想象我会活下来.在昆明时严重贫血,站着站着就晕倒.后来索性染上肺结核休学在家.当时的治法儿是一天吃五个鸡蛋,晒太阳半小时.母亲特地把我的床安排到有阳光的地方,不论多忙,这半小时必在我身边,一分钟不能少.我曾由于各种原因多次发高烧,除延医服药外,母亲费尽精神护理.用小匙喂水,用凉手巾覆在额上,有一次高烧昏迷中,觉得像是在一个狄窄的洞中穿行,挤不过去,我以为自己就要死了,一抓到母亲的手,立刻知道我是在家里,我是平安的.后来我经历名目繁多的手术,人赠雅号"挨千刀的".在挨千刀的过程中,也是母亲,一次又一次陪我奔走医院,医院的人总以为是我陪母亲,其实是母亲陪我.我过了四十岁,还是觉得睡在母亲身边最心安.  相似文献   

13.
胡玉兰 《当代老年》2006,(12):21-21
婚后第—年的某天,突然接到母亲的电话,她说“兰子,你知不知道明天是什么日子?”我想了想,没觉得有什么特别。“说你没心没肺吧.你还不承认。”母亲在电话那边笑着数落我,明天是亲家母的生日,你这做儿媳妇的,连这个都不知遁,太不合格了。”那一刻,我诧异极了——连我都忽略了的日子,母亲却帮我打听到,并惦记着。  相似文献   

14.
陈文洪 《老年人》2010,(8):33-33
母亲一生过着贫寒简朴的日子。因其穷自觉卑下,最怕麻烦别人。到老了,对我这个在城里工作的儿子也从不轻易提出什么要求。唯一的一次,就是在她73岁那年,让我陪她到上海去看一看。  相似文献   

15.
16.
赵正琼 《老年世界》2011,(17):24-25
我的父亲赵学识,湖南人,1913年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可他却视金钱如粪土,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革命之路,从此,开始了他戎马奋斗的一生。  相似文献   

17.
张元龙 《老年世界》2013,(18):14-15
我的父亲突然去世了.他在度过84个春秋以后,静静地在睡梦中离开了我们。他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哀痛。留下了漫长的思念的空间和时间。  相似文献   

18.
刘城淮 《老年人》2006,(8):30-30
因为旧社会的原因, 我有两位母亲。一位姓曾, 由“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与我父亲成亲, 是父亲的原配夫人。我和妹妹按家乡习俗叫她“娭毑”。另一位姓何, 就是我的生母。 “娭毑”曾经生过一个男孩, 夭折了, 后来再也没有生育。她异常疼爱我们兄妹俩, 视为己出。我十岁  相似文献   

19.
一叶 《老年人》2014,(9):25-25
正人人都有母亲,可是我的母亲不一般,她一生受苦受难,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母亲死得早,也死得突然,让我心底烙下了悲伤印记,几十年都无法抹去。母亲身材高大,可脚长不到三寸,这是外婆给她的摧残,也是旧社会给她的摧残。母亲告诉我,在她身体正发育时,外婆由于受"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影响,不顾她的死活,用一条裹脚布把她的双脚残忍地裹起来,直到  相似文献   

20.
1997年9月5日,是我离家去北京某数学研究院报到的日子.袅袅的炊烟一大早就在我家那幢破旧的农房上升腾.跛着脚的母亲在为我擀面,这面粉是母亲用5个鸡蛋和邻居换来的,她的脚是前天为了给多筹点学费,推着一整车蔬菜在往镇里的路上扭伤的.端着碗,我哭了.我撂下筷子跪在地上,久久抚摸着母亲肿得比馒头还高的脚,眼泪一滴滴滚落在地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