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死亡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只注重了“人生观”,忘记了“人死观”,不能实事求是地从哲学社会科学角度研究死亡问题,更不能把死亡问题上升到世界现高度加以研究。正是由于我们对死亡问题的忽视,产生着自生的迷信和许多对待死亡的令人不解的东西,也引来了一些莫名其妙的毫无道理的恐惧、不安和轻生的消极情绪,使一些人面对自己的死亡以及他人的死亡,或束手无策,或听天由命。死亡——个体存在的终止。对死这种现象从哲学社会科学的观点来评价,对于理解意识的基本机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由此才能注意与死有关的极为现实的问题。人应该早早具备死亡…  相似文献   

2.
沙家强 《兰州学刊》2008,(2):199-201
存在主义死亡观将死亡哲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海德格尔提出了“向死而在”的生存论观;萨特对海德格尔的死亡哲学进行了勇敢的拒斥,并形成了他自己独具特色的死亡观。依据存在主义死亡哲学观,文章指出,死亡是生命的绵延。由此我们认为要尊惜和把握人生,以乐观的死亡观来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相似文献   

3.
人终有一死,这是人生不可逾越的客观规律。但很多老年人恐惧死亡,死亡或与死亡相关的各种字眼,都成了他们最大的忌讳。那么,老年人为什么恐惧死亡呢?  相似文献   

4.
一、关于萨特存在主义自由观的出发点认为以承认意识为本原的主观唯心主义是萨特存在主义自由观的哲学出发点,这是大部分人的看法。我觉得这不符合萨特的原意。萨特同所有现代反理性主义哲学家们一样,其哲学出发点是人。他们认为,传统哲学中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原之争把...  相似文献   

5.
在中外哲学史上,死亡问题在哲学产生之初就是一个重要问题。庄子则是中国哲学史上死亡哲学研究的开创者。以往认为,庄子消极厌世,对人生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其实,庄子以“道”本体论解读死亡;将个人生死放在人类世代延续中进行思考;认为只有善待生命才能善待死亡,还提出了“心死”、“生亡”的死亡观。在庄子的思想中,唯有真正懂得生命的人,才能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死亡。反之,真正认清死亡的人,才能理解生命的价值。对死亡问题作哲学的理性思考,人生境界才能超越生命的自然意义。庄子沉思死亡哲学,是希望大家都能深入理解生命,理解生命才能把握生命,才能主宰生命,使自己真正成为生命的主人。  相似文献   

6.
萨特自由观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让·保尔·萨特(1905——1980)是战后法国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他继承了存在主义的前驱者基尔凯廓尔等人的非理性主义、虚无主义思想、以及德国现象学哲学家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法,创立了一种“新”的存在主义哲学。在这种“新”哲学中,萨特把人的问题作为哲学研究对象,把人的自由作为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客,从而在人的自由、责任、选择、行动等问题上大做文章,企图以这种人学理论、自由哲学去“补充”马克思主义的空白.  相似文献   

7.
一、死亡情结与悲剧作品“哀莫大于心死”,表现死亡恐惧、焦虑,描写死亡事件、现象的悲剧文学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虽说不是每部悲剧作品都表现了人物的完亡和死亡情绪,也不是描写了死亡的作品都是悲剧,但几乎绝大多数的悲剧都关系着死亡。可以说死亡情结是悲剧文学的灵魂、悲剧正是死亡情结所显现出的张力。有生命方有死亡,无论是以何种方式死亡,死亡总归是生命的大悲剧。“向死而在”,死亡就成了生命的完整,又是对生命本质的一个说明。物理的死也好,精神的死也罢,死总归是最大的哀,最深的哀。不能想象如果剔除了死亡情结还…  相似文献   

8.
死亡认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亡是人生无法回避的一种状态,是生命的终止,具有不可经验性。死亡作为认识对象具有二方面价值:一是使人向死而生,即以死为限面对死亡生存;二是死中有识,死亡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是一种特珠的认识现象。死亡认识的历时结构包括死亡意识、垂死心理和濒死体验三个环节。死亡意识是人从小到老对死亡的个体意识,一般都是从死对于生的反面来看待的;垂死心理是人生接近死亡时的心理活动;濒死体验是人在弥留之际因恐惧死亡而产生的一种奇特心理现象。为使逝者能轻松顺利地死亡,需要良好的死亡教育和社会服务,主要包括:善解生命,充实生命;强化社会对死者的临终关怀;采用安乐死等技术减轻死亡中的痛苦。对死亡问题的深层关情将把认识论带入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古往今来对死亡的解释可谓多矣,但海德格尔的死亡之思却能在众多的死亡哲学中独树一帜.原因就在于海德格尔是从存在论的角度来领会死亡的。存在论上的死亡不是一个事件.而是此在从存在之日起就开始承担起来的存在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说,此在的生存既可以说是“去存在”,也可以说是“去死”,但是“去死”并不意味着去实现死这种可能性.而是在对死的领会中.领会此在自身,进而让死亡之光亮烛照生存之道路。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的死亡观是独特的,他超越了传统形而上学以认识论为根基来探讨死亡的路向,从比认识更为本源的人的生存出发来思考死亡问题。海德格尔生存论的死亡分析,不但使死亡从“不在场”的遮蔽状态中释放出来,是其所是的敞开自身(在场) ,而且使此在通过领悟自己的有死(限)性而获得了生存的自由。  相似文献   

11.
“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船山自画像气势磅礴地表达出“生要有意义,死要有价值”这一中国千年传统生死观。船山生死观可以解构成“恐惧死亡——正视死亡——解构死亡——超越死亡”这一模式来概述其精神实质。这一哲学观点给其诗歌创作以深刻影响。本文尝试从艺术创作主体的角度探讨死亡意识给船山诗歌创作带来的深刻影响,以及船山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对于生死的深刻理解和审美超越。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两种人生状态,生和死是截然分开的。但在哲学本源上,两者又是和通为一的。海德格尔指出:“日常生活就是生和死之间的存在”。在生命的繁衍过程中,我们一步步逼近死亡。生与死同在,生因死的必然而显出其珍贵,死也因生的可贵更具备丰富的意义。生和死的相依相融关系就决定了人类一面张扬生命意识、追寻理想人生,一面也无法回避死亡这一天然宿命。特别是那些对生命有深刻体验的作家,必然会把视线投向死亡这一神秘领域。而纵观中外文学,事实证明,无论在生死观念上作家之间存在着多大分歧,但对死亡的透视却已经成为不约而同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存在主义哲学家及其追随者,都以“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自居,仿佛它专以研究人的存在状况、强调人的价值为主题,成功地摆脱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这个哲学根本问题而“独树一帜”。现代修正主义者也跟在资产阶级哲学家后面赞扬:在存在主义那里,“不是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而恰恰是人的问题、人道主义问题才是它们的中心问题”;因而“在形式方面吸引人”,“在内容方面也最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但是,全部哲学史证明:任何一种哲学归根到底都是一种世界观,不能不以这种或那种方式来回答认识论的基本问题,而归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阵营,中间的道路是没有的。当现代修正主义者大肆吹捧存在主义把“人的问题”“正确地提了出来”,填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空白点”,可以“充实”、“补充”马克思主义,力图掩盖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对立时,我们从认识论的角度揭示存在主义的反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让一保罗·萨特(1905——1980)是西方当代著名哲学家、法国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在他的哲学中,“自由”同“存在”一样,是一个基本的范畴。他大谈人的自由、自由选择,大讲个人自由的绝对性,主张用“自由哲学”取代马克思主义。因此,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在一定的意义上讲,可称之为关于人的自由哲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五、六十年代,萨特的自由哲学在西方影响颇大,成为包括不少青年人在内的许多人的人生处世哲学。1980年,萨特的逝世,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许多国家的报纸、电台和电视台都纷纷发表消息、评论和纪念文章。当时的法国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说:“萨特的逝世使我感到人类智慧的一盏明灯熄灭了。”美国《泰晤士  相似文献   

15.
死亡意识是陈映真审美创作中的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意结 ,它以复杂多元的形态在小说文本中“诗意”地凸现出来。死亡意识的言说基本上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审美模式 ,即作家笔下的人物角色走入“死亡”王国的心路历程都重复着“追求·希望→苦闷·失落→负罪·绝望→堕落·死亡”的轨迹图式。死亡意识的成因 ,一方面是受存在主义的严重影响 ,另一方面是与作家的两次死别经验有关。  相似文献   

16.
论孔子的死亡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由“天”引出“命”,认为生死是命。但孔子把必然性之“命”与道德性之“天”合而为一,使人们对“天”与“命”产生了某种亲和性,使死亡本质上成为勤勉人生的一种安息,而不是令人贡恐惧之事。他认为,“士”“任重而道远”,为仁、道而死,死得其所。死亡现象的存在和死亡意义的重大,使人的生命和生活愈加显得弥足珍贵。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超越生命与马克思主义的不巧观念极为接近。他重生轻死,“  相似文献   

17.
让——保尔·萨特尔(1905—1980年)是当代法国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自称其哲学是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是“关心着人”的哲学。自认为其哲学把人作为研究中心,提出了一套存在主义“人学”理论,用存在主义观点分析了人的价值、人的自由、人的责任等伦理问题。萨特尔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书,就系统而集中地阐述了他这方面的观点,本文主要对该书中几个基本观点作简略的评论。  相似文献   

18.
论志贺直哉《在城崎》中的死亡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书文 《云梦学刊》2006,27(6):117-120
日本著名作家志贺直哉的名作《在城崎》描写了三个象征性的小动物的死亡过程。蜜蜂的自然死亡给人提供了一种对死亡的日常自然的“亲切感”,死亡意识尚未突显出来;老鼠临死亡前的拼命挣扎喻示了一种强烈的死亡意识,但仍然是自然层次上的,导致死者与生者之间不能沟通;蝾螈的偶然之死则上升到对死亡的哲学思考,达到了对万物和众生的亲近感和慈悲心,但也带来一种悲观厌世的情绪。然而作者并未停留于这种情绪,而是在更深的层次上打开了一个对于死亡意识加以思考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19.
萨特一生集哲学家、小说家、剧作家、文艺批评家和政治家于一身 ,并且在这些领域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他的小说甚至“比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更为多姿多采” ;他的哲学也是别具特色 ,经历了现象学、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发展阶段 ,而以其存在主义阶段最为突出。在他的哲学中 ,关于自由的理论占有重要地位。在这一理论中 ,他一方面强调人的绝对自由 ,特别是在他较早的著作中 ,表现得较彻底 ;另一方面 ,他又认为人的自由是受到限制的 ,人应对自己和他人负责 ,从而形成了悖论。分析萨特自由观的内在矛盾 ,不仅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其主观唯心主义实…  相似文献   

20.
让-保罗·萨特(1905-1980)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存在主义的代表。同时也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精神导师。在萨特诞辰110周年之际,笔者藉此梳理一下萨特的自由与责任理论。以兹纪念这位具有深远影响的传奇思想家。本己的存在和自由是始终贯穿于萨特哲学之中的主旋律。因次,萨特哲学也常被誉为“自由哲学”。萨特的自由观并不是从抽象的人出发,探求人的本性。而是从人的存在出发,追求人的生存、自由、价值和幸福。同时,萨特的自由观也不同于把自由抽象化为为所欲为的纯粹个人主义。而是将之归于责任的限制。本文通过探究萨特自由观与责任观的内在联系,旨在挖掘其深层次的伦理内涵及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