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篇章是由语句构成的,因而对语句意蕴的深入感悟、正确理解,决定着我们对整篇思想内容、命意主旨的准确把握。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引导学生感悟文句的意蕴呢?  相似文献   

2.
"七月派"重要诗人鲁藜的哲理诗,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剖析世态人性,反思生平经历,意象鲜活,意蕴深邃,语言精粹,诗行简短,显示出激情和哲理的完美融合,达到独创的艺术境界,在中国现代文学殿堂上占有光荣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文人禅诗具有宗教(禅)和文学(诗)二重性,是文人在创作中融入禅悟思维,以对现实和人生的深刻感悟为基础而形诸诗作,浸透着浓郁、强烈的禅学意蕴,具有一定的禅机、禅趣和禅意,渗透着淳淳禅韵和禅味。通过对禅宗心性论要旨的论析,可以发现:心在文人禅诗中主要体现出禅心、尘心和猿心三种内型,并且与文人形成互动,最终对唐诗创作手法、内容和意蕴的发展起到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小说的色彩语言有着深厚的意蕴.它是作者感悟人生,揭示人性,反映社会的一种具有特殊个性的物质载体.本文将论述色彩在其作品中的使用和表现,从这个角度来探寻其小说艺术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5.
王士礻真"神韵"说是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艺术经验与民族审美传统的总结,具有很强的传承性。诗歌历来具有关注生命,关注人生的传统。剖析"神韵"说背后的生命意蕴,就是对中国传统文人生命认知与感悟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6.
《呼兰河传》有两类复调形态,一类是叙事视角的自由变化所造成的复调,另一类是靠双性同体的诗学意识造成的复调。两类复调叙事生成了独特而丰厚的审美意蕴,使得作品有着繁复的主题内涵和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而萧红本人对社会人生的感悟也投射在小说的复调叙事之中。  相似文献   

7.
王晓玉在其丰厚生活积累的基础之上, 构成了她创作的独特追求, 也形成了她创作的主题意蕴。她以其对生活细致地观察、深入地思考, 强调创作的真实感和历史感, 她十分关注女性的命运, 努力写出她们对悲剧命运的不屈抗争, 在创作中力图将笔深入社会的深层和人性的本质中, 从而表达她对历史、社会、人生的道、情、理的思考, 这使她的小说在写真事、描真人、抒真情中, 现出其思想的深度和人生的感悟  相似文献   

8.
在《情感教育》中,福楼拜运用空间叙事手法,将“虚无”这一现代性特质充分体现在作品的主题和形式上。作者感悟到,人生本是一场坠落;于是,空虚以及在某个正在消失的点上收缩成了虚无的人,成了该部小说的意蕴所在;而“螺旋体”这一空间意象有效地表现了作者的意图。本文试图通过作者人生阅历及其感悟,分析他在《情感教育》中如何运用螺旋体这一空间意象,对小说主题和形式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美学的见解中一直强调审美的最高境界是率性而为。元代曲家于困境和焦虑中,用以天真率意为旨归,融大俗大雅于一体的绝唱"我大元乐府"去体察和表现美。曲家所感受的焦虑、怨愤、痛苦、欢乐和内心所必须担当的使命,使他们不断地以创作去呼唤人生价值的意义,通过赋曲运思,通过审美之径,去感悟人生生命意蕴之所在,并在唤醒自己之时也在唤醒着他人,而走向"诗意的人生"。  相似文献   

10.
作为鲁迅唯一的一篇爱情小说,《伤逝》被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法解读。本文欲从弥漫文本的虚妄之气息展开分析,逐步揭示作品的深沉意蕴所在。《伤逝》所讲述的爱情故事实际上隐含着鲁迅对步入低潮的曾经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的深刻反思,同时隐含着他对彼时彷徨无助的心境的深切表达。换言之,鲁迅欲借《伤逝》思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抒发对人生困境的切身感悟。  相似文献   

11.
清代词人邹祗谟行年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祗谟为清初著名文士,初以《诗经》题经义著名,后以诗古文辞与董文友、陈椒峰、龚琅霞并为毗陵四名家,最工填词,有《丽农词》及词话《远志斋词衷》,又与王渔洋同编《依声集》,于清初填词风气影响至巨。其填词三书虽为学者所重,但生平事迹湮晦小明。《清史列传》等古籍虽有传记,但皆简略不足徵。文章裒集史料、诗文,对邹祗谟的生平、著述和交游进行考证,对邹祗谟的文学创作研究有创新开拓之处。  相似文献   

12.
吴藻词论     
吴藻是清代词坛上最具代表性的女性词人,她的词在继承前人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境界各异,风格多样,兼有各家之长,在形式美感和内涵深度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不仅在中国女性文学史和清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在我国古代词史上,也自有她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3.
论刘禹锡《竹枝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考订刘禹锡两组民歌体诗《竹枝词》的写作时间,并知人论世地分析诗人这两组诗歌的创作动机是效法屈原,为民歌手代笔,表现民间劳动生活、恋情。它们在内容上着意表现生活美,在中唐与众不同;又从民同汲取创作营养,独具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的艺术优长。  相似文献   

14.
从苏(轼)词到姜(夔)、张(炎)词贯串着一条主线,即对清境的追求,这种清境的形成受到禅宗较大影响。清境是禅境的一种,禅意是清境的来源之一,禅意与清境的有机交融即形成禅意清境,这种禅意清境在词作中多有表现。姜、张词的禅意清境有继承苏词的一面,也存在明显的不同,具体来看,表现在四个方面:1.苏词多具体的禅理禅意,姜、张词多泛化的禅宗审美符号;2.苏词重人生感悟之清旷,姜、张词重自然山水之清幽;3.苏词重精神意度之清,姜、张词重形态外貌之清;4.苏词乃阔大超迈之清,姜、张词乃细微精巧之清。  相似文献   

15.
论海子诗歌的生命意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子在自己的诗歌中创造了独特的生命意象序列。透过多种奇幻诡谲的表现形态,生命意象呈现出三层含义:一是个体生命的真实跃动,二是生命群体的共振共在,三是对本真存在状态的追求。通过对生命意象序列进行深入解读,可以更深刻地领悟诗人海子开阔宏大的生命境界和悲壮惨烈的人生情怀。  相似文献   

16.
李曾伯为南宋后期的名臣重将,也是一位重要词人,今存词七卷,计二百余首。其词不屑作莺娇燕呢之语,而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然身后事迹几近淹没,今据其文集及相关史料,编排其行年、交游及著述情况,以为知人论世之助。  相似文献   

17.
风雨是易安词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意象之一,李清照身世坎坷,对于词中的风雨意象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她用女性的细腻去感受大自然的风雨,用女性的柔弱去承受感情的风雨,用女性的坚韧去承担社会的风雨。  相似文献   

18.
论朱敦儒词中自我形象的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代词人朱敦儒在作品中展现了完整的人生 ,其词中的自我形象经历了风流疏狂才子、忧患之士再到闲适隐士的嬗变。这种变化与时代因素和词人自身因素都有关系  相似文献   

19.
陈与义是两宋之交的杰出诗人。他的诗、词创作在当时都有名气。他的诗、词创作既都具有多元化风格的一面,又有诗多纪实词多言情不同的一面。陈与义诗词互动首先体现在简斋词题材立意的诗化和创作技巧的诗化,这些是诗歌对词的影响和渗透;其次体现在简斋词对简斋诗流丽特点的影响以及简斋诗句化用词句等方面,这些是词对诗歌的影响和渗透。  相似文献   

20.
唐代女冠诗人持有的宗教身份与负载的文化背景之间的矛盾对抗性质,使其诗歌创作呈现出耐人寻味的多元内涵。一方面,儒教与道教的教义决定了她们宗教选择的世俗化倾向与现实生活的非宗教性特征;另一方面,世俗人生中的“爱情”与“婚姻”,则成为她们颇具宗教情结的精神寄托。作为维持精神平衡和释放生命激情的载体,诗歌成为她们生命意兴、人生理想与独立人格的“中和”体现。三者的媾和,不仅意味着现实主义的理性精神与浪漫主义的艺术精神的融合,而且典型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中和”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