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贺杰,一只善于思考的“蚂蚁“   贺杰?英语课?江苏?   当我从“新教育和生命化教育教学研讨会“的通知单上看到这些字眼时,顿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我努力地在脑海中展开记忆大搜索,最终想起了两个月前刊登在《人民教育》上的一篇文章--《做一只善于思考的“蚂蚁“》,该文的作者署名就是贺杰.……  相似文献   

2.
贺杰,一只善于思考的“蚂蚁”贺杰?英语课?江苏? 当我从“新教育和生命化教育教学研讨会”的通知单上看到这些字眼时,顿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我努力地在脑海中展开记忆大搜索,最终想起了两个月前刊登在《人民教育》上的一篇文章——《做一只善于思考的“蚂蚁”》,该文的作者署名就是贺杰。之所以对这篇  相似文献   

3.
三只蚂蚁     
三只蚂蚁外出寻找食物,一只蚂蚁爬到了石阶上,一个小孩手里拿着樟脑丸,对着它画了一个圈,蚂蚁就在圈内循环爬行,徒劳了很长的时间也找不到出口。第二只蚂蚁也爬上了石阶,它看见第一只蚂蚁在圈内循环爬行,不由嗤之以鼻道:“像你这样,如何生存下去?我回去一定告诉大王,把你驱赶出蚁穴,以免耗费粮草!”  相似文献   

4.
小虫的陷阱     
夏天,我在农村姥姥家过暑假。小表哥领我去村头小河边看“沙窝”。平展展细沙滩上有好几个酒盅大小的沙窝,个个都是非常规则的漏斗形状。开头我好奇地问:“这是谁挖出来的?要做什么?”小表哥狡黠地笑笑说:“等有蚂蚁路过,就有好戏看了!”半天,没有蚂蚁来,小表哥便去捉了一只,丢在一个沙窝里,蚂蚁立刻慌忙向上爬,沙  相似文献   

5.
不同主语的分句,主语承前省略,会引起结构上的混乱.例如:(1)……“四人帮”大批特批所谓“口袋主义”,大肆鼓吹“知识到手,人被夺走”,把我们思想搞乱,不敢进行学习.(《人民教育1978年第一期》)(2)一天,他将一只钉在木板上的蜻蜒标本引蚂蚁吃,被他母亲看到了,于是就揪  相似文献   

6.
鲁迅在随感录《四十三》中说:“近来看见上海什么报的增刊《泼克》上,有几张讽刺画。他的画法,倒也模仿西洋;可是我很疑惑,何以思想如此顽固,人格如此卑劣,竟同没有教育的孩子只会在好好的白粉墙上写几个‘某某是我而子’一样。”接着,他又在随感录《四十六》、《五十三》中,对增刊《泼克》及另一种单行的《泼克》上的一些讽刺画,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可是,鲁迅所批评的两种《泼克》究竟是什么样的画刊?其增刊一种又刊行在什么报纸上?这些问题人们虽然早有结论,但实际上并未弄清。关于后一个问题,鲁迅当初可能出于批评的需要,只说《泼克》是“上海什么报的增刊”,或“上海一种什么报的星期增刊”,而将  相似文献   

7.
在一次研究讨论话剧剧本《屈原》时,周恩来志对剧本的修改和历史剧创作的原则详尽地表了自己的看法。讲完之后,他笑着问身边一干部:“你的意见呢?”那位干部急忙回答:“没意见,同意您说的。”周恩来听后很不高兴,严地对那位干部说:“一个共产党员,怎么可以没意见呢?遇到问题,你不思考?不懂就应该先学准备嘛。我不喜欢没意见的人。都同意我的意,那还讨论什么呢?你要学着提出不同的意见,至相反的意见。只同意别人的话,你就会变成汉了。再说呢,领导都那样聪明?都那样正确?的领导者要善于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这样才受到启发,才能把问题看得更全…  相似文献   

8.
怎样使一窝蚂蚁发生动乱?一个小男孩在生物课上得知:蚂蚁之间主要是通过气味来联系的;当一窝蚂蚁的某一只死了时,其它蚂蚁就会把它的尸体搬到公墓去。于是他有了如下试验:先找到蚂蚁公墓,在那里收  相似文献   

9.
抓住“课眼”巧设疑难所谓“课眼”,就是文章的重点,作者的思路。我们在备课和讲课过程中,要紧紧抓住,这样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个中心的?为什么这样写?这就需要我们精心设计问题去激疑。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兴趣,积极去探索问题的答案。如教《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一文时,我事先把《滥竽充数》这篇古文张贴出来,要求学生和课本中第二段“译文”相对照。看看有什么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0.
《赏识你的学生》第一章以“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为主题,开篇用台湾著名的女作家张晓风《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作为全书的肇始,呼吁着“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能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作为一个母亲,作者“努力去信任教育当局“,充满着美好的期待.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期待呢?……  相似文献   

11.
解题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著名的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曾说过:“掌握数学即意味着善于解题,不仅善于解一些标准的题目,而且善于解一些要求独立思考,思路合理,见解独特和有发明创造的题目。”特别是对波利亚所说的后一类题目,学生常常不知所措,即便给出了问题的解法,学生往往会惊叹:这是怎么想出来的?有时,他们简直感到解法象是从帽子里忽然掏出来的一只兔子那样神秘。因此,“教会那些青年人去思考”,教给他们“有益的思考方式,应有的思维习惯”,是每一个当教师的应该去研究的课题。本文拟对中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思考方式作一个粗浅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正《纲要》指出,幼儿园活动应以游戏为主,在活动中我们经常采用分组教、小组、区域教学等形式。可就目前幼儿园实际的情况,集体教学活动还是存在的,那该如何追求幼儿园集体活动的真实有效呢?这是我在日常教育教学环节中经常思考、同时也是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利用一节公开教学《球儿不动了》,结合我的课前思考、课中调整及课后的反思,作如下总结.课前思考,思价值,确定目标众所周知,科学活动重在培养孩子们的一种探索、探究的精神,在选择《球儿不动了》这一活动内容,我的第一思考,是球儿怎样就能不动了,方法的探究能很好体现它的活动价值所在。寻找价值的体现《球儿不动了》这一活动它的价值主要体  相似文献   

13.
她两岁的时候我去接她,她正趴在院子的地上和一只蚂蚁较劲.蚂蚁刚往前爬几步,她马上用一片树叶把它撩到后边去,就这样反反复复.她显然玩得十分高兴,鼻涕掉下来老长.我轻轻叫一声,宝宝.她抬起头来看我,狐疑并且警惕.她的脸很脏,额头上有一道疤痕,我一阵心酸,再叫一声,宝宝.我对  相似文献   

14.
奔跑的蚂蚁     
西方有一位诗人写过这样一句诗:我想描述一束光,它来自我的内心。我很喜欢这句诗。于我而言,这束诞生自内心的光是我体内一只奔跑的蚂蚁。喧闹的时候、孤独的时候、快乐幸福的时候,甚至在尘世的舞台上得意忘形的时候,我总觉得自己的体内有一只虫子,一只蚂蚁一样在我的骨头里、血管里、筋脉里奔跑的虫子,它在寻觅灵魂的穴位,撕咬我最敏感脆弱的那根神经。  相似文献   

15.
说起蚂蚁,谁都不陌生。蚂蚁是一种有着渺小身躯的生灵,在自然界简直微不足道。人们常常把“踩死一只蚂蚁”用来比喻事情的简单,蚂蚁甚至令人深恶痛绝,谈蚁色变,因为见过蚂蚁噬骨的惨不忍睹,因为有过“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惨痛教训。但是,我更愿意谈谈蚂蚁积极的一面,尤其是对作为中学班主任的我来说,它给了我许多有益的启示。我觉得,如果我们班级里的每名同学都能做得和蚂蚁一样,那么,我们的班级将是一个十分优秀的班集体。[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有一天,当我给小孙子读书时,他突然对我说:“我只喜欢安徒生。”“噢!真的吗?”我问道:“安徒生是谁?”他说别的孩子告诉他,安徒生写的童话很有趣,其他有关安徒生的情况,他就说不出来多少了。我告诉他说,安徒生是丹麦渊博的语言学家和童话家,《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夜莺》和《碗(wān)豆上的公主》等  相似文献   

17.
举一反三     
含义意指举出一件事就可类推其他许多同类事理。形容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出处《论语·述而》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一次,他的弟子子贡(òn)问:“一个贫穷时不谄(chǎn)媚、富贵时又不骄傲的人,他的品德该算很好吧?”孔子微笑着回答:“可以这么说,但我们应该努力做到安贫乐道、富而好礼。”又一次,孔子教育弟子们说:“你们要学会反复思考,比如,在一个屋子里,我举一个墙角做例子,你们就应联想到其余三个墙角,并能用其余三个反证我举的这个对不对。”弟子们都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心中暗暗称是。举一反三  相似文献   

18.
三只蚂蚁     
赵航 《可乐》2009,(10)
毛毛虫认为的末日,我们叫它蝴蝶。三只蚂蚁外出寻找食物,爬到石阶上。有个调皮的小孩拿樟脑丸在它们周围画了一个圈。蚂蚁在圈内循环爬行,找不到出口,徒劳了很长时间。第一只蚂蚁心想:我这么长时间都没找到出路,一定是我做  相似文献   

19.
在一个炎炎夏日里,我坐在北京西边的一幢高楼里听这位素以吟唱诗人和人民音乐家的身份特立独行的男子大谈要与张艺谋在作品中流露的喧哗与暴丑做派对抗时,心头不觉为之一震,继而反问,你,这种想法是怎样产生的呢?你,又能怎么做呢? 这位男士刚刚自编自导自演了一部在北京的舞台上引起极大争议的民谣清唱史诗剧《鲁迅先生》。再往前的日子里,他作曲并导演了一部更为轰动的革命戏剧《切·格瓦拉》,还有一系列与孟京辉合作的实验剧《爱情蚂蚁》、《坏话一条街》、《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恋爱的犀牛》、《第一  相似文献   

20.
“自由联想”的诱惑近年来小说创作的穷新极变,评论家们谈得很多,并且作为一个尚未过时的话题,仍在为人们谈论着。由于我的研究方向不在当代文学上,尽管对于当代小说我始终兴趣浓厚,却从未作过深入的思考,——始终不过是一个最普通意义上的读者而已。就连八五年在文坛上声誉鹊起的莫言,当时我也只读过他的《老枪》、《大风》、《爆炸》等几篇;只是在八六年读到他的中篇小说《红高梁》之后,才特意找了他的其他作品一读。不知为什么,当时《红高梁》令我忽然感到一种难以名状的兴奋、激动和陶醉,那鲜明而辉煌的色彩的跃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