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文学活动的界定人们多是从虚构上着眼的,即认为文学是对现实的虚构.但是这样的界说是不周全的,虚构并非是对文学的唯一界定.从心理学意义上说,文学不是以摹写对象的物理性征见长,而是以叙写出对象给予人的心理感受见长.把文学本文当成现实存在来思考,文学首先是现实存在与文学本文的对话关系.笔者认为,文学存在本文内部与本文互相关系的对话关系,本文创作与接受上的对话关系,本文历史语境与现实的对话关系,本文与文化审美图式的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2.
胡适的文学史书写提供了一种"但开风气"的叙史方式——以呼应时代主题、推助现实社会变革的目的诉求对文学史进行"合目的"的建构。胡适为文学叙史背后始终有着文学史为时而著,治文学史以干预现实的目的。他把历史进化观念融入文学的进程,把"当代思想"放在白话文学逐渐演进的历史中展开,使中国文学的历史形成了伴随社会变革而朝向更进步、更现代的开放性结构,最重要的是,通过文学史书写实现了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的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3.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较少地从历史哲学的角度来看少数民族的文化现实.而只有把少数民族文学的现实文化存在放到历史哲学的基础层次上进行探究,才能更好地说明少数民族文化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所具有的多重价值趋向,把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理论引入到人类精神哲学的思考上,从而建立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理论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4.
面对思想贫乏、精神萎缩的时代弊病,文学应当坚守信念,呼唤理想,引导和改进现实,使人的生存趋于完美;文学是一个虚构的世界,一个价值的世界,也是一个具有超验意味的象征世界,文学活动是赋予意义的活动。文学以其理想性的价值取向把尚处于现实与历史之外的东西,提前携入现实,使人的生存充满活力和希望。倘若失去这种精神,文学将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5.
“文学典型”学说是建立在文学语言与社会现实的镜像功能的基础上,认为文学通过语言这种媒介可以忠实客观地反映社会生活.马克思主义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学说更是社会历史批评视域中的命题,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框架内对文学社会属性和价值功能的一种界定和把握.20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理论以文本代替作品,把文学当做语言系统内部的自我指涉,割断文本与外在客观世界的关系,使得文学典型学说受到冲击和挑战.论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学说,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学理论问题,而是一个与关于历史发展、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发展等论说密切相关的历史唯物主义框架内的重大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讲,马恩的典型学说在当代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历史主义恢弘的文化视野和新颖的批评方法,向陈旧僵化的传统社会历史批评和后结构形式主义批评发起了挑战,在英美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新历史主义接受传统社会历史批评将文学置于一定历史范畴进行说明的基本前提,但它反对将历史仅作为文学的背景和反映对象而将文学看成历史的附带现象的做法。它认为,文学与其背景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塑造、同时涌动的动态关系。它把文学看成是现实与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结合部,认为文学参与意识形态的形成、文学对意识形态起着能动的影响,这一关系见之于颠覆与抑制的二项对立。  相似文献   

7.
从历史上来看 ,对《诗经》的解读方式共有过三种 ,即政治解读、历史解读和文学解读。政治解读是传统解读方式 ,体现了对现实政治的观照和积极入世的精神 ;历史解读是一种过渡 ,把“五经”当做历史典籍 ,但是并未真正与政治解读划清界限 ;文学解读是近现代以来的解读方式 ,体现了对人生与个性的重视 ,反映了对文学独立性的思考。政治解读与文学解读应该结合起来 ,从而更全面地解读《诗经》 ,形成中国自己的文学研究方式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从两方面探索中外文学跨文化比较的问题一是从本体论出发,把中外文学具有本体论意义的问题予以深入比较研究,揭示其相关性和差异性;另一方面从历史事实出发,把中外具有启发性的文学思想进行影响研究或平行研究.这种跨历史、跨文化、跨学科的探索,显示了文学本体与文学历史的复杂网络.  相似文献   

9.
文学书写一直与历史叙事有着密切的姻缘关系.历史是文学的基础,在文学书写中引入历史维度,这是优秀文学的成功之道.但是,历史对文学写作的重要性不妨碍文学虚构的展开.只有建立在历史真实之上的诗性关怀,才真正抵达了艺术的真实.小说《血色黄昏》的成功正在于其对历史真实记录之外另有一份温情的关怀.反过来,肆意虚构而不理会历史真实,导致了小说《愤怒》的创作失败.在文学与历史之间,朱文的小说很好地处理了两者间的平衡,并在对现实的书写中引入了精神的向度.总而言之,三个小说个案都向我们显示:历史记忆让人们走近生活,文学书写历史,寄托了一份生命情怀.  相似文献   

10.
儿童观不仅是意识形态中对儿童的看法,更能转化为现实的物质行为。它预设了幼儿的阅读能力和幼儿文学的美学原则,并通过创作把这些预设变为现实。文章基于儿童观的历史演进对幼儿文学展开探讨,并深入阐述了过去中国幼儿文学的发展与儿童观变革的同构性,以期明晰幼儿文学的价值取向和未来走向,更好适应现代幼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