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东北亚地区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开放度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能源需求的巨大潜力,促使东北亚各国正逐步建立跨国经济合作区及大力发展次区域经济合作.作为东北亚重要成员国,我国更应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导向为契机,积极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2.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盟区域一体化进程的示范效应为国际关系理论摆脱传统现实主义范式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路径.但是,新功能主义理论提出这一模式却无法在东北亚地区有效展开.结构现实主义的视角能够更好地解释欧盟一体化模式在东北亚地区遇到的理论与现实困境,即霸权国与崛起国的结构性矛盾是东北亚一体化的根本障碍.大国间对于相对收益甚于对绝对收益的关注、对政治安全甚于对经济福利的关注的叠加,使得该地区始终无法摆脱现实主义政治中安全困境的魔咒.东北亚现有的结构性矛盾显示,中国是东北亚崛起中的大国,美国防范中国在东北亚的影响,东北亚其他国家利用美国平衡中国的地区影响.中国必须承担更多的地区责任并致力于发展一种适合东北亚的合作模式,推动东北亚一体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也在不断的向前发展.为了促进其健康的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克服各种制约因素.本文通过有针对性的分析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国际政治、经济、东北亚各国自身存在等三方面主要制约因素,并借鉴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比较成熟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历程及特点,寻求新形势下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4.
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佳路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对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的研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至今越来越活跃。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其内在的动因和外在的依据。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重点研究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佳路径选择。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实现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佳路径必须分四步走,即第一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韩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第二步: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第三步:中日韩+俄罗斯自由贸易区;第四步: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而其中的必经路径是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这是实现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关键的一步。  相似文献   

5.
职业经理人群体在中国的出现还是近几年的事情。但是,职业经理人制度进入中国并非一帆风顺,老板和职业经理人各有各的小九九,职业经理人对老板怨声载道,老板对职业经理人也颇有微词,老板和职业经理人之间的这种“囚徒困境”困扰着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作者分析了老板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囚徒困境”的原因,并提出了双方走出“囚徒困境”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6.
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一直较为缓慢 ,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一体化浪潮的强劲推动下 ,东北亚各国纷纷调整内外政策 ,把加强同本区域内其他国家间的经济合作作为促进自身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这使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日益朝着乐观的方向发展 ,但由于种种制约因素无法在短时间内根本消除 ,东北亚全区域和全面性的经济合作还无法展开 ,以次区域合作带动全区域合作、以多边单项合作带动多边全面合作乃是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进程的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以来,东北亚地区一直是国际政治的聚焦点之一:中国持续快速发展、俄罗斯政权平稳运行、朝鲜半岛局势扑朔迷离、日本经济腾飞后向政治大国努力等,各国社会的变化使东北亚局势越来越复杂.东北亚未来走向不但会影响亚洲,也势必会影响全球.认识东北亚,了解东北亚,对现在以及将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金正一教授等著的《冷战结束前后东北亚区域社会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一书,以各个国家冷战结束前后的社会现代化进程为脉络,以各国政治转型和经济转型为视角,通过纵向历史性的回顾与概括、横向相似性的诠释与比较,为我们了解、把握东北亚地区社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野;它不仅是一本让人们很好地了解东北亚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的教科书,也是我们洞察东北亚未来发展趋势的有益参考书. 《冷战结束前后东北亚区域社会转型》一书把中、俄、朝、韩、日五国冷战结束前后的社会发展分别设置章节集中进行论述,从社会发展的政治和经济视角进行切入,注重分析各国社会发展所采取路径的国际、国内环境条件,以各国政治转型、经济转型历程为内容,论证了各自路径选择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的潮流中,东北亚经济合作始终是世人关注的焦点之一.但是,直至目前为止东北亚经济合作仍然进展缓慢,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和进展.本文认为,缺乏必要的合作框架与基础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从现实基础和制度框架这样一个全新的角度,就东北亚经济合作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并力求从合作途径和突破点方面以物流网络的构筑为中心,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9.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已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一种不可逆转的“定势”,地区该具有经济总量大、投资环境匀质化以及全域外向型经济的显著特征。经济平台的“垒高”,使长三角一体化能发挥竞合效应和多中心效应,从传统的非赢即输、此消彼长的“排他性”模式走向“双赢”或“多赢”模式。以产业链重构为基础的一体化将成为未来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路径。而降低商务成本和打造商务价值高地则是实现长三角“产业对接”战略的平台和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0.
朝核危机的根源是冷战:即一方(朝鲜)要走出冷战,另一方(美国)则以冷战作为“紧箍咒”来控制朝鲜半岛,主导东北亚局势;朝核危机的实质是朝鲜希望彻底解除朝鲜的安全困境,美国要称霸世界,掌握朝鲜半岛及东北亚安全的主动权。朝核六方会谈留下诸多启示:对话与合作是解决国际热点问题的有效途径;集体行动是制衡霸权的有力武器;建立东北亚安全机制,才能走出安全困境;美国在东北亚安全机制的建设中将起主导作用;六方会谈透现中国对安全环境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1.
中日之间存在着难以化解的历史问题、现实矛盾与冲突以及未来合作的隐患。这些障碍使两国关系陷入了类似“囚徒困境”博弈的难题。然而,中日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关系为双方突破“囚徒困境”奠定了坚实基础。中日实现和解的途径必须是在一定制度模式下进行无限次重复博弈。在多次博弈中,为了获取长期而更大的利益,双方有可能放弃眼前利益而采取合作策略。东亚区域合作机制的构建,为中日进行无限次博弈提供了现实支持。两国在区域合作中有可能逐渐增强共识和理解,走出“囚徒困境”。  相似文献   

12.
自从西方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对工具理性下的技术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过度膜拜与迷信,导致了人的主体性、道德灵性和文化个性以及价值取向的迷茫与丧失,正是对西方工具理性超强膨胀带来的西方社会的现实文化困境的反思,西方学者开始从传统儒学价值理性的合理性方面来寻求解读困境的路径,以便实现文化突围并尽快走出文化困境的阴影.  相似文献   

13.
在言语交际中,面子的保持取决于双方策略的正确选择,交际双方的面子利益是互相依存的。然而,个人理性的选择并不一定能使交际双方都受益最大。因此,在交际中选择恰当的礼貌策略来保持面子就变得尤为重要。从经济学博弈论的基本模式——“囚徒的困境”人手,说明在言语博弈中交际者也会陷入“囚徒的困境”,并探讨走出该困境需采取的总体原则和礼貌策略。  相似文献   

14.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由于政府与企业目标存在着差异,政府与企业相互博弈的行为日渐普遍和频繁。从博弈论视角观察,传统政企关系未能摆脱“囚徒困境”的尴尬格局,并产生出诸多社会公共治理的顽疾。“智猪博弈”模型为重塑良性互动的现代政企关系提供了新思路。从“囚徒困境”到“智猪博弈”的路径变革,不仅政企之间要通力配合,更需要政府以公共服务为导向,从权力规制、政策支持、健全监督人手,构建基于博弈论思维框架的现代政企关系模型。  相似文献   

15.
世界经济已步入“全球化”阶段,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全球利益”至上的理想化色彩进一步凸现。民族国家虽受到全面的冲击,但基于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的考虑而追求成本-收益的种种努力却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冲突与协调、竞争与合作并存是国际经济关系的本质特征。经济全球化的拓展和经济民族主义的勃兴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还将并驾齐驱,而非此长彼消。民族国家应在理想与现实的“囚徒困境”中寻求最佳契合点  相似文献   

16.
东亚经济一体化格局下台湾经济的边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 90年代末以来 ,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发展的新格局。中国台湾地区除在APEC中有一席之位外 ,基本上游离于亚洲内部区域经济合作之外。如果台湾当局继续奉行其“去中国化”的政治取向 ,排斥两岸经济一体化 ,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 ,就存在着“台湾经济边缘化”的危机。借重两岸经济一体化渠道尽快融入东亚区域整合浪潮 ,是台湾经济防范边缘化危机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7.
基于经济学博弈论的相关概念及其典型案例——"囚徒的困境",可以从中得出启示:商务谈判语言交际中也存在"囚徒的困境",走出困境的策略,即合作原则。其次,在商务谈判具体实例中探究谈判双方是如何通过表面上违反"合作原则"这一策略来进行博弈,从而验证合作原则是达成谈判双赢的最佳会话策略。  相似文献   

18.
朝鲜半岛问题标示着东北亚区域和平与合作的趋向,牵动着有关各国的外交与安保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如何区分朝鲜半岛问题的内涵与性质,左右着东北亚战略与政策的实施与成败。中国的东北亚战略与政策不仅着眼于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统一,更致力于东北亚乃至东亚的和平与发展。有关各国应着眼于区域大局,以各国和平发展的共同利益为重,采取积极行动,通过六方会谈等合作机制,使朝鲜半岛问题成为促进区域一体化和共同体构建的新契机。  相似文献   

19.
土地冲突是世界各国在转型中必将遭遇的重大挑战,但其在各国间的表现形式又有很大差异。通过对国外土地冲突研究的梳理发现,发达国家在工业化早期的土地冲突表现为土地所有制改造中对贫农和原住民的强制剥削,成熟稳定后则表现为土地开发中公私利益的张力和地利共享与利益补偿的价值追求差异;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土地冲突表现为后殖民时代地权垄断格局下无地农民的反抗和地权流转过程中权力和资本对小农利益的侵害。在不同的发展经验背景下,国外土地冲突治理产生了“市场主义”和“国家主义”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土地冲突的诱发因素是多样的,基于“国家-市场”地权二元化改革路径通常失效。中国农村土地冲突与国外土地冲突既有相似又有很大不同,应走出地权改革的“国家-市场”二元化困境。  相似文献   

20.
东北亚地区国际关系微妙而复杂,从而导致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步伐缓慢.新世纪的东北亚虽然国际形势充满变数,但区域经济合作为东北亚地区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只有通过对中国与东北亚各国的双边贸易和双边投资的发展进行系统梳理,研究图们江区域合作的态势,分析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探寻图们江次区域合作的路径,才能为中国图们江地区的次区域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使中国顺利走向东北亚国际合作新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