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简论了“笔记摘录法”、“四多读书法”等十种读书方法,内容丰富,深入浅出。  相似文献   

2.
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工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却不易遗忘。他做笔记的习惯是在牛津大学图书馆(Bodleian——他译为饱蠹楼)读书时养成的。因为饱蠹楼的图书向来不外借。到那里去读书,只准携带笔记本和铅笔,书上不准留下任何痕迹,只能边读边记。钟书的“饱蠹楼书记”第一册上写着如下几句:“廿五年(1936年)二月起,与绛约间日赴大学图书馆读书,各携笔札,露钞雪纂,聊补三箧之无,铁画银钩,虚说千毫之…  相似文献   

3.
离离塘中蒲     
故乡有许多池塘,池塘里挤满了遮天蔽日的蒲草。“七九河开,八九雁来”,枝头吐绿的时候,蒲草塘就从冬眠中苏醒过来,欣欣然吐出齐刷刷的蒲草叶,蛙声如潮,终日不绝。这时节,我会拿出家中的铁钎,到塘边去搜寻,  相似文献   

4.
正提到读书,我想到三个短语: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人民日报》曾公布过一项调查,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人均购书量不到5册,国民阅读率连年下降,每年超过一半的识字成人一本书也没有读过。人均读书量最多的国家是以色列,64.5本;其次是俄罗斯,人均54本;第三是日本,人均36本。而我国只有4.5本。  相似文献   

5.
笔记史学建构于大量的史学笔记之上。这些史学笔记或名“随笔”或曰“记闻”、“杂录”、“札记”、“读书记”等等。有的以“论”、“评”、“考”、“辩”等字直接署题,也有以“载”、“编”、“史”等标于书题。这些都是著者根据某些历史材料,或正史、国史所载.或者自己钩沉、读书所得、零星断想等,把一些思想火花随手记述。于翔实考辨、  相似文献   

6.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小说丛林中,《阅微草堂笔记》和《聊斋志异》以不同的文体风格和艺术追求分别代表了当时笔记体和传奇体文言小说的两座高峰,也成为清代文言小说创作继唐传奇之后再次涌现新高潮的重要标志。二书流传以来,历代均不乏学者对其进行校勘、笺注与评点。这些校、注、评之作不但体现了每位学者独具只眼的批评理念,而且还折射出他们所处时代的文献资料情况和学术观念所向。对它们进行全方位的汇辑整理,具有不同寻常的学术史、研究史意义。就《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三会本”(会校会注会评)的整理而言:早在20世纪60年代张友鹤先生已对《聊斋志异》“三会本”进行了相关辑校,并于1962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成为研究《聊斋志异》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书;但对《阅微草堂笔记》“三会本”的汇辑整理,长期以来皆付之阙如。可喜的是,吴波等学者汇辑整理的《〈阅微草堂笔记〉会校会注会评》于2012年11月由凤凰出版集团出版,弥补了《阅微草堂笔记》研究史上的这一缺憾。该书综录历代以来对《阅微草堂笔记》的校本、注本和评本,体现出辑校者高远的学术目标、坚实的学术功底、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邃的批评意识,成为《阅微草堂笔记》研究史上搜罗宏富、点校精良的整理本。  相似文献   

7.
一《东坡志林》,又题《志林》,是苏轼的一部笔记文集。这部书传本不一,有一卷本、五卷本和十二卷本,较常见的是五卷本。各本内容互有出入,有的甚至歧异很大。例如南宋人左圭辑《百川学海》所收《志林》一卷,存史论十三篇,与明成化刊本《东坡七集·后集》卷十一所录《志林》十三首同;清人马俊良辑《龙威秘书》五集所收《志林》一卷,则纯为笔记小品。通行  相似文献   

8.
课堂笔记是学生学好功课的重要工具之一。记好课堂笔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特别是文科学生更为重要。但是目前有许多学生不会作笔记,尤其是初入大学的一年级学生,他们尚没有摆脱中学的学习方法。课堂只靠听,很少作笔记。所以,学习当中遇到不少的困难。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课堂讲了而教材中没有直接反映的问题,有些学生回答不出来。说是书上没有,笔记也没有记。为了解情况,查阅了我校政治专业一个班的中共党史课笔记,这个班共有学生三十七人,共查阅了笔记三十四本。在五十节课的笔记  相似文献   

9.
蔡所撰《铁围山丛谈》,是宋人笔记中较有价值的一种 ,中华书局 1983年出版了校点本 ,列入《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为文史工作者提供了方便。但校点工作中偶有若干疏忽与失误 ,现对此提出了校订意见  相似文献   

10.
糊涂与明白     
汪可 《社区》2011,(17):57-57
数年前,我在书店选购了几本书。其中一本是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一本是张中行老先生的《顺生论》。  相似文献   

11.
作为唐宋史料笔记的一部分,范成大的笔记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中华书局出版的历代史料笔记丛刊本《范成大笔记六种》堪称精审.但由于六种笔记所存版本较多,在标点、校勘过程中难免百密一疏,作者指出了其中21处需要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蔡所撰《铁围山丛谈》 ,是宋人笔记中较有价值的一种。中华书局 1 983年出版了校点本 ,列入《唐宋史料笔记丛刊》 ,并于近年重印 ,为文史工作者提供了方便。但校点工作中尚有若干疏忽与失误。笔者对此提出了校订意见  相似文献   

13.
2010年8月,在整理图书及资料时,看到一大堆1953年在西北大学读书时的听课笔记,也看到了侯外庐先生的有关郑和下西洋的论述,觉得很有学术价值。遂稍经加工,拿出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论读书     
梁启超 《社区》2012,(29):4-4
若问读书方法,我想向诸君上一个条陈。这方法是极陈旧的,极笨极麻烦的。然而实在是极必要的。什么方法呢?是抄录或笔记。大抵凡一个大学者平日用功总是有无数小册子或单纸片,读书看见一段资料觉其有用者即刻抄下(短的抄全文,长的摘要,记书名卷数页数)。资料渐渐积得丰富,再用眼光来整理分析它,便成为一篇名著。想看这种痕迹,读赵瓯北的《二十二史札记》、陈兰甫的《东塾读书记》最容易看出来。  相似文献   

15.
“知识无力感”只是短暂阵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节期间,《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在微信朋友圈及微博等社交媒体疯传。对于返乡笔记引发的争议,作者王磊光回应道,自己从未说过读书无用,只是强调知识的无力感。“本来读书出来是应该有所为的,但是回到家乡却不能做什么”。“知识就是力量”,弗朗西斯·培根的这句名言很多人都觉得颠扑不破。因为它道出了知识对于命运和人生的作用,一个人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注定会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而化茧成蝶,实现自  相似文献   

16.
薛涌 《社区》2005,(6):57-57
根据两年一度的“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从1998年到2003年,中国人的阅读率下降了8.7个百分点,2003年的国民阅读率为51.7%。读书率的下降意味着什么呢?这首先要弄清读书有什么特性。不读书使中国人丧失了什么呢?阅读是人类传递信息最有效的、不可替代的手段。因为通过阅读接受信息,最能体现信息接受者的主体性。比如,你在读书时,速度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调节,有些段落可以反复琢磨,做笔记,甚至对之质疑、挑战。接受信息的过程和思想的过程可以充分地混合。这一点,大多数新媒体都不具有。比如DVD一放,就按照既定的速度走,…  相似文献   

17.
七旬的张柏森是个闲不住的人。白天到门球场打门球,健康体魄;回到家里静下心来还要读读四大名著,不仅读书还要作读书笔记。他的读书笔记很特殊,用毛笔一字一句地抄书,他的抄书笔记有《红旗》杂志那么大,是自  相似文献   

18.
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的偶有所感所作的记录。养成记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对我们治学有很大的助益。古往今来的名人、学者都十分重视做读书笔记。相传北宋有一位学者苏子容,对于历史知识记得滚瓜烂熟。一次,苏东坡向他请教读书的经验,他说:我读史按年月排列史实,后又在史实下面注出年月,这样编了两遍,自然就熟了。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摘抄的卡片有五千张。现代作家秦牧曾说过,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其中一个仓库存放的就是作笔记积累起来的“材料”。无数成功的经验证明,读书做笔记确实是一个极好的学习方法。它的意义和作用至少有四个方面:①可以加深  相似文献   

19.
笔记原指执笔记事所形成的作品,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即指一般的散文,与辞赋等韵文相对称。笔记的最大特点是“杂”,这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内容的杂,表现在笔记文学反映的社会生活非常广阔,记叙的范围相当广泛,也可以说不拘体例,有闻即录。谢国桢先生在《明清笔记谈丛》中,将其内容归纳为10大类:记述农业生产;记手工业、商业的发达;记社会经济和风俗;记明清二代政治制度、朝章典故以及社会经济土风民俗;记载明代农民起义;记载我国少数民族情况;记载我国历史地理及自然地理;记载对外关系和对外贸易;通记历史文献和人物传记;记述科学技术及工艺美术;记文史哲学家、人物传记等。张舜徽先生在《清人笔记条辨》中,将其内容归纳为11大类:专载朝章礼制者;记掌故旧闻者;讲求身心修养者;阐扬男女德行;谈说狐怪者;称述因果;录奇闻异事者;记诗歌倡和者,载国恩家庆者;记读书日程者;叙友朋酬酢者等。形式的杂,主要体现为一个散字,即笔记作品的篇幅或长或短,长者几千字,短者几十字,或单独成篇,或集合成书,可以说是记叙随宜。由于集合成书,往往将笔记小说与一般笔记混杂在一起,这种形式上的杂,反过来影响到内容,使笔记作品的内容更加芜杂。  相似文献   

20.
《成才与就业》2022,(4):F0002-F0002
听课时及时做笔记,可以记下老师讲的重点;课后,整理笔记有助于巩固所学。那么,学霸们是怎么做笔记的?从手写笔记、电子笔记到趣味笔记,这里应有尽有。期待读者朋友们在看了学霸们的笔记后,能有所启发,加油!这几年,思维导图非常流行。在上"劳动人事争议处理"这门课时,每一单元的内容我都会制作一张思维导图,以便更好地理解、记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