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畲族,又称"山哈"或"山客",意为居住在山里的客人,是我国东南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以及福建、江西、广东、安徽等省的部分山区,多数与汉族杂居,人口为709,592人(2000年)(55%在福建(38万),27.4%在浙江(17万),12.1%在江西(7万多),4.2%在广东).江西畲族人口有7万多,约占总畲族人口的12.1%,是江西省唯一具有聚居性质的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2.
畲族,主要分布于福建、浙江、安徽和江西等省,全国约36.8万多人,广东仅有3千多人,约占全国畲族总人口的百分之一。但是,居住在福建等省的畲族同胞则流传着:“当初出朝在广东”,“广东路上有祖坟,进出蓝雷盘子孙”等历史故事和歌谣。因此,其它省的畲族同胞对广东畲族居住的地方,特别是粤东凤凰山怀有向往的心理,认为广东是他们远祖的发祥地。全国各地的畲族不分地域、不分姓氏,共同崇拜同一远祖,“盘瓠”(盘护或高  相似文献   

3.
畲族,主要生活在我国东南的浙、赣、皖、粤四省区。广东畲族人口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2%,其中约2/3居住在潮安县、丰顺县境内的凤凰山区,其余约1/3散居在海丰、惠来两县的莲花山区和博罗县、增城市的罗浮山区,是广东省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尽管人口少,居住分散,但据浙、赣、皖三省畲族小心保存至今的族谱和口头吟唱的山歌,他们一致认为广东潮安的凤凰山,是其祖先的发源地。在记述畲民族来源和迁徙经过的手抄歌本《高皇歌》中,便有“广东路上有祖坟”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畲族简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在《畲族的历史来源》一节中指出:今天主要分布在闽东、浙南的畲族“普遍流行祖籍在广东潮州凤凰山的传说”;根据各地方志和其他史籍记载,“可以判定闽东、浙南诸地的畲族基本上是从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迁去的”,而且“最迟在七世纪初,畲族就已定居在闽、粤、赣三省的交界地区了”。广东省考古队和我们先后在粤东梅县发现的一批新石器晚期的遗物,或许能为以上的说法提供点滴证据。  相似文献   

5.
畲族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成员,据1982年统计,全国有畲族368832人,其中福建有208495人,浙江有147573人,江西有7420人,广东有3205人,安徽有1112人,其余散布于西藏以外的各省(区)。 福建约畲族主要分布在闽东宁德地区的  相似文献   

6.
畲族服饰的特点及其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畲族服饰的特点及其内涵雷志良畲族自称“山哈”或“生哈”。主要分布在闽、浙、赣、皖、粤诸省。作为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①,畲族在物质生活、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与服饰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证了西汉前期的南海王国是古越人一支建立的,南海王的封邑及其疆域位于闽、粤、赣交界地区,宋元时期这一毗邻地带成为客家人的大本营.文章指出客家人的来源除以中原陆续南迁的汉族为主体外,也融合了当地土著古越人,这从考古学、语言学、民族学、民俗学等方面都可得到印证.畲族先民迁入闽、粤、赣的时间较晚,与汉族(含客家人)是两个民族,各有独特文化;元明清时期,畲族与客家人也曾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8.
畲族 ,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个主要少数民族 ,原来生活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 ,因受到历代统治阶级的压迫和为险恶环境及艰难生计所逼 ,不断迁徙 ,唐代即有零星迁入闽东的记载 ,到了明清时期 ,畲族人民开始大量落籍闽东。畲族乃古代土著越人的后裔 ,宋元以来一直退居山林 ,落籍闽东的畲民大都选择汉族居民较少、地方政府控制相对薄弱的县际、乡际、村际的周边山区“搭寮”而居。他们“以盘、蓝、雷、钟为姓” ,对祖先“岁时祝祭” ,“不中不履 ,自相匹配” ,对汉文化的接受较为迟缓 ;而在“治为陇田”、“刀耕火种”的艰苦劳动中 ,形成了畲…  相似文献   

9.
<正> 1987年统计,广东畲族人口已超过6000人,是全国畲族人口的1.5%,其中约2/3以上居住在潮州市、丰顺县境内的凤凰山区,其余则散居在海丰、惠来的莲花山区和博罗、增城的罗浮山区。广东畲族尽管人口少、居住分散,但在全国畲族人民的心目中,却享有崇高的地位与威望,被视为是畲族中的老大哥。粤外畲族的族谱及民间普遍相传,广东潮州市凤凰山区是全国畲族的  相似文献   

10.
古民族“山都木客”历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晋及唐宋时期,在史书上曾出现一种名叫“山都木客”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和南方诸省,尤以赣、粤、闽交界的山区较为集中。由于这种人生活在深山,有的还是“巢居”,不易为人所觉察。因此在一些史籍的记载中,往往把它们当为神鬼或怪兽来描述。  相似文献   

11.
布朗族分布在祖国云南省西南部边境一带,共约五万二千多人,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山区,此外临沧专区各县和思茅专区的墨江县和澜沧县也有少数分布。解放前,布朗族社会发展不平衡,居住在临沧专区各县及墨江县者基本上已发展到封建社会阶段,而聚居在西双版纳山区和澜沧糯福区者尚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布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在汉代以后的史书上记载有“濮”、“扑子蛮”、“蒲蛮”、“蒲人”等,实际上都是布朗族在历史上不同的称呼。解放后,为尊重本民族人民的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布朗族没有文字。布朗语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布朗语支。解放前这里生产非常落后,特别是西  相似文献   

12.
布依族     
布依族人口据一九八一年统计,共一百七十二万,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专区、安顺专区和贵阳市。这些地区共有一百六十一万四千多人。此外,贵州省的遵义专区、毕节专区、六盘水特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及四川、云南省也有分布。四川省的布依族有三千多人,主要分布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会东、宁南、木里等县。  相似文献   

13.
1 商周秦汉时代,东南越人分布于江、浙、赣、闽、台、粤、桂等广大的地区,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他们以自己的聪明智慧,创造了本民族绚丽多彩的社会文化。作为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东南越人的美术创作也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其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有如下几个方面。(1)崖画、崖刻与壁画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在越人美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经数次考察调查表明,在左江流域  相似文献   

14.
散居于闽、粤、浙、赣、皖诸省的畲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但是,关于畲族的起源,却众说纷纭。本文试图从人们最敏感的话题——图腾崇拜的角度来看畲族历史发展的轨迹。 1 从畲族留存至今的风俗来看,崇信龙、凤、麒麟等图腾的痕迹都有,其中以凤鸟图腾的影响最深广。“鸟夷卉服”,中国的凤鸟图腾崇拜最早出于东夷。史称少皞是古代夷族的首领,是崇拜凤鸟图腾的。《左传》中引郯子之语说得很清楚,  相似文献   

15.
畲家婚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居在浙江、广东、福建等省边远山区的畲族,是一支古老的民族。畲族人民勤劳俭朴,民风敦厚,有许多历代相沿、久积而成的习俗,尤其是畲族人民的婚嫁风俗,更是别具一格,饶有风趣。  相似文献   

16.
学术辞典     
百越 百越在史书上又称百粤或越、粤 ,百越之名始见于《吕氏春秋·恃君览》 :“扬汉之南 ,百越之间”。这说明中国古代在秦汉之前 ,长江中下游以南和东南沿海的广大地区 ,主要分布居住着越人。唐代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时也引臣曰 :“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 ,百粤杂处 ,各有种姓。”以今天的地域来看 ,著录有载的百越大致上有 :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的扬越、句吴、于越、瓯越、东越、闽越 ,岭南地区的南越、骆越、西瓯 ,云贵高原和湖南等地的隽越、夷越 ,湖北归至四川奉节一带的夔越 ,以及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等省山区的…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的汀州地处福建西部,是客家文化的发源地。它开发于唐开元年间,至明清时期,在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得到空前发展,成为闽、粤、赣三省边区的商贸重镇及客家文化中心之一。清康熙至乾隆年间,闽西汀州八县涌现出一批颇有建树的画家,其中以上官周、华苗和黄慎最为杰出,被称为“闽西三杰”。汀州画家根植于福建传统,开拓进取,敢于创新,把闽画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在清代中国绘画史上也应有其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我国哈尼族居住在西南边疆的云南省境内,人口五十四万。主要分布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以及思茅专区的墨江、普洱县,玉溪专区的元江、新平、峨山县等地。在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等邻国也有哈尼族分布。  相似文献   

19.
广东有畲族3200人(1982年),占全国畲族人口的0.87%。广东畲族人口少,且居住分散,除粤中及粤东诸地有几处以乡或村为单位的聚居地外,大多散杂居在其他民族中。但广东畲族却被视为畲族中的老大哥。畲族族谱及民间相传,广东潮州市凤凰山是畲族始祖的居  相似文献   

20.
地处粤东北部的平远,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处,东连蕉岭,南接兴宁、梅县,西邻江西寻乌,北毗福建武平,可谓鸡鸣三省。古时轮蹄舟车缤纷络绎,为明、清时期粤赣闽三省著名盐道要冲;今乃粤东、闽西、赣南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资中转、集散地,享有客家金三角、闽粤赣边陲璀璨明珠之美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