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屈指算来,我与<学习与探索>杂志的学术交往已有整整20年了.记得那是1989年春夏之交,我正在撰写<现代文艺社会学>一书,当时我边写边把部分章节整理成文,寄给一些刊物发表,那次是将<文艺创作社会学新论>一文寄给以往素无联系的<学习与探索>.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在南京政治学院读研究生时,给自己确定了一些必读的学术刊物,以了解学界的研究动态.<学习与探索>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份.当时给我印象深刻的有两点:一是这份刊物的学术水准高,能及时反映学界的热点问题并进行深度追踪;  相似文献   

3.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陈确著有<大学辨>,并与同门张履祥就<大学>真伪论辩多年.探析他们论辩的具体过程及其学术趋向与观点差异,可以看出二人在清初学术转型之中,出于对师说的不同理解而产生了学术分歧.陈确趋向于陆王心学而其<大学辨>以考证方法解决义理问题,体现了清初学术由理学到朴学的转型;张履祥趋向于程朱理学而以躬行践履著称,其尊朱黜王思想对康熙朝理学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中国的政治舞台上,章乃器是一个有相当历史地位与影响的人物.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章乃器在一些刊物和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针对当时国内外形势与社会现实的政论文章,这些思想与认识既是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对此类问题的一般看法和态度的缩影,也有章乃器自己独立思考后得出的观点与主张.  相似文献   

5.
<学习与探索>创刊30周年了,对于这一推动当代学术发展的优秀刊物,我衷心地表示祝贺,并向在这一学术园地上辛勤耕耘的"园丁"们表示诚挚的敬意!  相似文献   

6.
因为选编<20世纪中国散文经典>一书,又重新考虑了有关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一些问题.对此,我原在<文学评论>已写过<世纪之交:对"散文"发展的回顾与思考>(见1997年2期)一文;现在旧题重作,感到还是有些未说的"新话"值得一说.  相似文献   

7.
周敏凯 《浙江学刊》2005,(6):128-131
萧功秦教授近期发表在<浙江学刊>(2005年第5期)上的<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转型体制>长文,以其独具个性特点的话语系统,从历史--政治的视角,解读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体制的转型及其影响,是一篇历史政治或政治文化视角下的建构主义的理论文章,视角新颖,议题重要,具有挑战性.论述框架较严谨,内涵丰富,不无新意,给人不少启迪.  相似文献   

8.
1994年8月31日,穗版报刊审读委员会组织召开了《探求》、《青年探索》、《开放时代》、《广州社会》四家社科类学术理论性期刊专题审读会.广州市新闻出版局领导同志,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理论处、舆论宣传处,广州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的部分同志以及穗版报刊审读委员会的专家参加了这次评审.参加审读会的同志认为:当前,报刊之间竞争较为激烈,社会类学术理论性期刊面临的困难很多.《探求》等四家刊物能够立足根本,既坚持理论宣传的正确方向,又大胆探索实践,在刊物的内容和形式的改革上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增强了刊物的竞争力和生命力,这是值得肯定的.《开放时代》和《广州社会》采用了大16开国际流行开本,版式设计简洁高雅,刊物包装上了一个新台阶.在内容上也从以往的纯学术型向社会科学综合型发展,在坚持刊登严肃理论文章的同时也刊发了不少社会热点问题的报道,增加了杂志的可读性、趣味性.《青年探索》围绕当代青年问题发表了大量研究分析性文章,质量比较高,一些研究成果也有深度,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相似文献   

9.
中国学术期刊是中国现代学术的重要一脉.它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现代学术形成的初期.其时,一批知识界的先驱接受了西方进化论思想,为了研究某一问题、传播某一思想的需要,借助于当时已经改进的印刷技术,出版定期或不定期的读物,从而诞生了最初意义上的中国学术期刊.这些刊物大多具有同人园地的性质,办刊者往往组成一个松散的团体,彼此不求志同道合,但求对特定的问题有大体一致的看法;而所谓园地,也是指参与者都能自由发表、自由讨论,虽不免也有激烈的言论,但总体氛围却是自由宽松与平等说理.在这种"同人园地"的气氛下,刊物有自己固定的圈子,刊物的读者大多也就是作者或准作者,学术的交流与讨论以编辑部为轴心自由地展开,而编辑部的体制多数是主笔制.  相似文献   

10.
陈家琪 《浙江学刊》2004,(2):185-192
这是一篇应答的文章,针对着邓晓芒对<沉默的视野>的批评,作者讨论了对哲学的不同理解,其中涉及到理性主义与怀疑论、知识论与价值论、西方认识论范式与"文革"的支配性话语方式等方面的问题;其中也包含着如何理解当下时代中不同的生活态度在相应的哲学观念上的表现以及对启蒙运动的重新反省.文章所提出的问题并不仅限于<沉默的视野>与邓晓芒的批评,作者无疑是想通过这样一种讨论问题的方式,使我们对自己的时代、心态、困境与追求重获一种问题意识.在这一意义上,此文更可以理解为一种自我解剖.  相似文献   

11.
粉碎“四人帮”以后,学术界的争鸣空气逐渐活跃,冲破了不少禁区。有些学术刊物打破框框,采取了文责自负的做法。所谓文责自负,就是刊物发表的文章,并不一定代表编辑部的意见,其思想内容、理论观点、学术见解的正确与否,由作者自己负责;刊物编辑部在发表文章时,除了在文字上作必要的修改外,要尊重作者自己的意见,不要在本人没有同意的情况下,任意修改文章中的观点和见解。实践证明,这种文责自负的做法,对于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开展学术讨论,培养作者队伍,提高刊物质量,是很有好处的。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七八年前,当我还在大学就读时,开风气之先的<学习与探索>就是诸多学术类刊物中最能吸引我阅读的刊物之一.  相似文献   

13.
<新青年>系发行于东北沦陷区、以青年为时象、为敌伪政权服务的一家综合性文化类期刊.其在发表诸多宣扬"王道政治"之言论的同时,也刊登有表现真实人生与现实的文学作品和论析尚属坚实的文学批评文章.<新青年>时东北文学的批评在刊物的自身历史行程中可分为三个阶段:在其早期,<新青年>多关注东北现代作家作品的研讨;中期则重在从宏观视角对东北现代文学进行整体分析与历史梳理;后期的<新青年>中,文学批评的文章已极为罕见,它用更多的版面刊发了较多的文学作品,呈现出与文学批评并不对称的态势.尽管如此,<新青年>在推动和发展东北现代文学批评过程中,仍发挥了重要作用,显示出特有的地位,一些篇章凸现着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改版启事     
《社会》2004,(10)
<社会>杂志自创刊以来,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程.它伴随着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和成熟,也为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建设以及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的研究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成为一份具有自己特色的、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的学术性刊物.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更为关注社会转型中提出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更加注意社会学学科的规范性和学术性,社会学的发展又面临一个最好的时期.为了更好地为中国社会学的学术研究服务,使<社会>杂志成为展现社会学研究、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平台,经有关方面批准,<社会>杂志决定改版,即从2005年开始,<社会>杂志将由单月刊改为双月刊,每期约20万字,全年六期,逢单月20日出版,每期定价人民币12元,国内外公开发行.  相似文献   

15.
近两年来,社会学界围绕我国社会学的发展问题展开了一系列讨论,不少同志提出了十分深刻和富于启发性的见解,也有同志对我两年前发表的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及其学科地位的文章①提出了一些不同意见。为促使讨沦进一步深入,我拟就其中的一些基本、重大的问题进一步阐明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学界同人。本文和下一文所要讨沦的是如何在新的认识水乎上重新考察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学术传统和学派,及其相互关系。我在这里不  相似文献   

16.
邱真同志在《也谈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一文中,对我的《解放的哲学和哲学的解放》一文中的观点提出了商榷。尽管我不同意他的某些观点和论证方法,但是,我觉得学术上的不同观点的商榷和切磋,不但是正常现象,而且是推动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所必需的。所以,我第一表示欢迎,第二进一步阐述我的观点,并就教于邱真同志。  相似文献   

17.
在北京史研究会成立的二十年中,出现了大批学术论著,可以说这二十年也正是北京史研究工作取得辉煌成就的二十年.其中,<北京通史>的出版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不少学者认为这是一部"标志性的著作".我想进一步说明的是:<通史>不仅仅是对北京历史发展过程和政治、经济、文化、城市建设等以往情景的简单描述,而且,有它自己的学术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博德里亚消费社会的文化理论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对后现代社会的总体性分析中,法国著名文化理论家让-博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借助诸多新术语,诸如:"仿像"(simulacrum)、"内爆"(imlodsion)、"超真实"(hyperreality)、"消费"(consume)"致命"(deadliness)等,进行新一轮的后现代社会学美学批判.博德里亚在西美尔、马克斯·韦伯之后,直面当今社会的各种问题而大量写作,出版多部论列广泛、颇有影响的著作,主要有<生产之镜>、<仿像与模拟>、<冷酷的回忆>、<完美的罪行>①等.其中<消费社会>等由于触及到当代社会的灵魂--消费问题而成为影响深远的著作,系统地提出了当代世界若干前沿学术问题,这些具有宏阔视野和深远历史感的话语,值得我们深加思考.  相似文献   

19.
一 北京市语言学会召开礼貌语言座谈会距今已整整20年了.会后编写的<礼貌和礼貌语言>、<礼貌语言手册>出版,也已经过了18年.想当年,一向被社会冷落的语言问题忽然受到社会的极大的重视,着实风光了一阵.座谈会召开的第二天<北京晚报>头版头条作了报道.新华社为礼貌语言座谈会、<礼貌语言手册>的编写及<礼貌和礼貌语言>共发了三次消息.<手册>第一次印数达121万册,<礼貌和礼貌语言>一个月内就重印了两次,两次共印68万册.这两本小册子,以后又都重印过.全国省以上大报,一些重要刊物,以至于一些行业性报刊、地方报刊也报道了有关消息或转载了<礼貌语言手册>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收到《学习与探索》创刊十周年笔谈专栏的约稿信,自然十分高兴。这么个在当今中国的社会、人文科学界出过不少风头的刊物,一晃十年,虽未见活得太精壮,却也算得上对得起学术良心。该怎么说呢?也算得上是粉碎“四人帮”以来,政治局面大好的一个明证吧。在两年前,也是这个刊物召开的一个座谈会上,我说,这些年,《学习与探索》卖的就是“人学”这盘菜。这话今天我也觉得没有大错。这些年来,《学习与探索》发表的文章不少,专栏也办了一些,可是,无论热门的还是冷门的,影响未必都大过同类的刊物;而“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